基于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供给侧改革途径探索

2020-09-10 07:22李培铨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教育

李培铨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当前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时代发展趋势,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探索并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心理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四位一体的就业供给侧改革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58-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造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经分析论证,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要求太高,往往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业问题难度大。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毕业生既要具备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也得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等[1]。

然而,在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较弱。因此作为人才供给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深化改革,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大学生基础就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就业指导有待加强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更强调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书籍,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基础就业能力的培养。各大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于指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高校需要提供全面、快速、具体和准确的就业信息,健全就业技巧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应跟踪调查已经毕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紧密联系用人单位,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最新动态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二)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身准备不足

第一,大学生大多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不能准确自我定位,并且宏观把握人才的程度和就业市场不高,现实与期望有巨大的反差。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盲目期望工资高、工作环境稳定、在大城市进行工作等,导致学生就业问题存在一个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教育。

第二,大学生大多被一个错误的思想禁锢着,认为大学期间学好专业课就够了,以后肯定能找到好工作,导致综合素质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实践能力欠缺,具体可以表现为:一是发现求职机会能力的欠缺。有意或无意错过招聘申请截止时间。二是面试能力的欠缺。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存在问题和职业化素养的不足,职场礼仪知识的缺乏等,职业素质有待提升。即使入职,因为缺乏心理素质教育,也存在心理素质差,遇到困难,难以保持乐观心态,就业稳定性不高,做事热情有余缺乏持久度等问题。很多毕业生责任心缺失,不会为他人考虑,也不懂得主动承担起责任,过度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自由,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亟待提高。

三、就业供给侧改革途径探索

就业供给侧改革,即从就业市场的供给侧,人才供应进行改革,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就业基础能力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的需求。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心理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供给侧改革途径[2]。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途径的就业供给侧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抓好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要途径,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的理论水平。高校应依托团委学生会,打造师生深度互动、朋辈全员互教、知行协调互补的“三互一体”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新模式,全面夯实青年政治理论基础。

第一,师生深度互动。搭建思政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团支部多级联动体系,实现师生互动互融,多方合力切实为团支部开展政治理论學习保驾护航。班主任/导师指导班级团支部建设,把握班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班级自身特色,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与交流中。以思政指导教师为主领航员,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为主力军,团支部为主阵地,保障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第二,朋辈全员互教。党员、学生干部通过一定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总结,将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带入思政“微”课堂,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与实践心得,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动和提升大多数同学一起学习的热情。让“要我听”变为“我要讲”,做到学生“动起来”,理论学习“活起来”,推动理论学习深入,走向内心。

第三,知行协调互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完备的学习模式。一方面,组织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脱贫攻坚一线等地点调研参观,观看《我和我的祖国》《建国大业》系列爱国主题教育电影以及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竞赛等,丰富知识的获得方式,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另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如组织开展阳光家教、政府机关见习、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西北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入脑入心。

(二)以人文素养教育为途径的就业供给侧改革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应充分利用好团委、学生会引导服务广大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自律自强等专项主题教育着手下功夫。

第一,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拓宽育人渠道。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大学生网络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应借助官方微信平台,推送“诚信,以人民的名义”等文章,为学生树立青春榜样,讲好身边的诚信故事。同时利用QQ平台推出誠信集赞活动,扩大教育覆盖面。学院易班工作站应建立诚信主题教育版块,以诚信格言、系列诚信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明白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第二,进行主题班会教育,确保育人功效。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诚信”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讨论话题,阐述见解,表达心声。各班级应陆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倡导学生“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让诚信意识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第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繁荣育人文化。通过横幅签名、制作诚信主题宣传板等举措,吸引学生参与到诚信教育活动中来,展现大学生立誓诚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繁荣育人文化。面向学生开展“我为祖国骄傲”诗歌朗诵比赛、“我为祖国点赞”书画比赛、青春告白祖国故事分享会、礼仪之风阳光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此外科普相关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团委应广泛收集信息、整合资源,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培训课程等,为广大学生快速汲取知识提供便利。

(三)以心理素养教育为途径的就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心理素养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新起点,心出发”的新生适应性讲座,主要从“什么是健康”“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实现大学适应”等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形成初步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保证学生在工作时保持持久热情,勇敢面对工作困难。

第二,再分时间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以素拓游戏为主的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让学生在团体游戏中感悟生活,认识自我,加强团队合作。

同时应不断优化学院的工作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提供解除心理烦恼,恢复心灵活力的场所。组建专业团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抗挫、情绪调节等能力,力促“学院抓班级落实,宿舍抓心理疏导”良好局面的养成。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全覆盖的心理活动体系群,以研讨式、体验式、模拟训练等形式,将心理活动打造成一个学生关爱自我、悦纳自我的平台,贴合学生实际需求,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途径的就业供给侧改革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不仅要把握全过程,更要做好意识的引导、实践的指导和行为的督导,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和类型都应有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设计。这些课程和活动设计应具有前后连贯性和衔接性,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一年级,通过新生家长座谈会、新生研讨课、时间胶囊等形式导入规划理念,使学生从入学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突破自己内在障碍,定目标、做规划初步填写学业生涯规划手册。二年级,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加深学生对自身学业发展的了解,开发潜能、建立信心、培养能力,进一步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手册。三年级,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做好升学或求职的选择。四年级,指导毕业生就业,做好就业服务。

要创新育人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培育模式,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课堂讲授,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学生。同时,尝试将学生分类培养,包括研究创新型和创业就业型,其中,研究创新型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学术创新类、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潜质;创业就业型学生培养方案中引入系列创业类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创业实践等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能力,为创业类人才的精准培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5):82-85.

[2]李和民,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分析大学生面临的能力及就业问题[J].中国就业,2019(11):50-51.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