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与意象化特征

2020-09-10 07:22张敏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

张敏敏

摘 要:《红楼梦》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具有突出成就,塑造了一批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凸显出典型化与意象化的特征。《红楼梦》表现了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思想、情感,蕴含概括性风貌,同时又具个性化。《红楼梦》还把人物当作意象来经营,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意象的特征,人物意象的营造也处处见机巧。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典型化;意象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02-02

《红楼梦》在继承古代叙事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技巧方面作出了重大发展,其在人物形象构建上也独具特色,塑造了一批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凸显出典型化与意象化的特征。

一、“熟悉的陌生人”——《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典型化特色

《红楼梦》全书共涉及四百多个人物,作者写人完全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将人物类型化的写法,凸显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通过人各一面却又富有共性的形象塑造,《红楼梦》表现了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思想、情感,极富艺术魅力。

(一)典型人物的概括性风貌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把“傳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其在人物塑造上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风貌。《红楼梦》中的人物具有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核,却又共同反映出封建时代晚期的社会面貌。如贾宝玉、林黛玉、鸳鸯、晴雯等对社会人生有着独立的思考,是封建晚期社会觉醒的真人。贾宝玉崇尚自由,具有平等意识,爱护大观园的女儿们;晴雯则直言“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高贵些”,表现了她率真孤傲的心理;林黛玉的人生态度亦可以用天真自然概括。他们都可以称之为旧时代的新人、任情任性的真人,代表启蒙思潮影响下觉醒的人的普遍精神追求。再如,薛宝钗、袭人也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她们随分从时,是封建时代的淑女代表,客观上虽然蒙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但于主观思想而言,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以下以贾宝玉为例,表现在启蒙思潮影响下崛起的新人思想特质,以展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风貌。

明代中晚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主张解放思想、发挥人的自然天性,代表人物是李贽等人。李贽提倡“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1],提倡解放人欲和天性,摆脱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贾宝玉等人就是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于封建末世涌现的觉醒者的典型,同时又具有“这一个”宝玉的个性特点。

“情不情”的贾宝玉素以多情著称,以有情之眼看待一切美好的事物。“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2],贾宝玉热爱大自然,无形中隐含着众生平等的思想因子。而他对纯真、美好的女子也是一往情深,喜爱并尊重她们。在袭人眼中,宝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正表明他追求真实自然的人生态度。他读书亦率性而为,喜读富有自然之美的《西厢记》,对不喜欢的书则不屑一顾。宝玉在为人处事上亦任情任性、率真天然。在社会交往中,宝玉交友并不考虑利害关系,纯是出乎自然本心,与秦钟、柳湘莲等人倾心相交,而“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他处处不自在。方方面面来看,宝玉是一个追求平等自由、率真自然的人物典型。

(二)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往往采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凸显人物特点,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红楼梦》中,同一阶层、同一类人物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同是贵族小姐,迎春和探春的性格迥然不同。两人都是姨娘所生,但一个是“带刺的玫瑰花”,一个是沉默的“二木头”。抄检大观园时,探春为了保护丫头,宁肯冒着顶撞王夫人的罪名,“命众丫鬟开门秉烛以待”在先,而后将妆盒、衣包等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抄阅。然后谈论“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2],最后一巴掌煽得王善保家的脸面尽失。此事充分表现了探春的睿智与勇敢。反观迎春,“累金凤”事件则将迎春的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迎春的奶母偷拿了“累金凤”,将被逐出大观园,因此,乳母之媳来向迎春求情,却和司棋、秀桔等丫头发生了争吵。迎春对此并不理会,仍倚在床上看那本《太上感应篇》。迎春与探春同样都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同样是对待身边的仆人,态度竟是如此不同,反映了两人性格的巨大差异。再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人皆才华横溢、美丽动人,但一个随分从时,一个清高孤傲,一个清醒理性,一个执着情感,在对比描写中更能见出两人的不同性格。

二、《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意象化特征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又不完全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写法塑造的,作者常常把人物当作意象来经营。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红楼梦》的人物具有意象化的色彩。

林黛玉这一经典形象的内涵十分丰富,她既纯真、真诚、聪明、睿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缺点,如孤傲、任性、刻薄。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更凸显出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引起人们的共鸣。从其天真自然而又才华横溢的一面看,林黛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诗的化身,是一个诗意化的人物。有的学者还发现了林黛玉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执著于个体内心自觉与自主人格精神的写照[3]。”从这一层面来看,林黛玉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林黛玉这一人物意象,也是由不同的意象构成了她的人物性格,“林”“绛珠仙草”“潇湘馆”“竹”“潇湘妃子”等意象叠加起来,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林:“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个“林”,其实就是指代林黛玉。“林”意象究竟有什么深意呢?孙虹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到了“林”的原始意象。《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4]。”孙虹先生认为夸父“是一个执著追求而不能实现理想的寂寞跋涉者形象,也是‘林’所具有的内蕴[5]。”林黛玉是孤独寂寞的,跋涉者形象正隐喻着她对爱与自由执着的追求。

绛珠仙草:林黛玉的前世本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贾宝玉本是神瑛侍者。因为神瑛侍者用甘露悉心浇灌,绛珠仙草渐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也来到人世,希望用一生的泪水偿还恩情。这段神话为林黛玉的身世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诗意色彩,同时也为她敏感多情、多愁善感的性格赋予了先天的合理性。

潇湘馆:潇湘馆是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潇湘馆处处绿竹掩映、青翠欲滴,“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如此清雅的环境极富诗情画意,不仅与黛玉的孤高忧郁气质相合,还把黛玉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动人。

观之于薛宝钗,她淡漠、中庸、娴雅、大方,性格非常复杂。张锦池先生认为她“其为人也,温柔敦厚,方家举止,令人如坐桂下;藏愚守拙,春行秋令,使人如立冰前”[6]。在张先生看来,她客观上虽蒙受封建压迫,主观上却是封建主义的维护者。这可以说是薛宝钗这一意象的象征意味。

同样,薛宝钗性格也可从“冷香丸”“金锁”“蘅芜苑”“牡丹”等意象中窥见一二,反映意象化人物的复杂性格和悲剧命运。

冷香丸:是从薛宝钗口中描述出来的药物,这种药专门治疗她的病症。冷香丸的主要原料是分别开放在春、夏、秋、冬的四种花蕊,这四种花必须是白色的,这味药强调的是一个“巧”字。冷香丸究竟象征着什么?这是历来评论者解析最多的,其观点也见仁见智,最常见的是它象征着薛宝钗的性情。宝钗温柔端庄、随分从时,体现儒家观念中的“平和”理念。刘晓林先生认为:“冷香丸的配方正好体现的就是‘平和’。立足于封建时代,薛宝钗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女性形象,德才兼备、忠孝节贞,这符合了中国古代审美的理想境界。从冷香丸成分、配方看,其性之不偏不倚,其量之尽善尽美,恰也是最为符合‘中和’之德[7]。”曹雪芹给薛宝钗杜撰一个如此巧妙的药方,用意恐怕就在于此。

金锁:“金玉良缘”对应“木石前盟”,二者似乎永远处于对立面。按照薛家人的说辞,宝钗的金锁是一个癞头和尚给的,上面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薛姨妈曾说,要等有玉的方可配婚。正因为传言都出于薛家,所以读者对金锁的真实性就产生了怀疑,持“金锁伪造说”观点的学者并不少。《红楼梦》的“金玉良缘”之说,或许根本就是薛姨妈自编自演的游戏,“二宝”的结合本质上是人为的撮合。“金玉良缘”一说恰表明了薛宝钗爱情、婚姻的无法自主,也暗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蘅芜苑:蘅芜苑意象可从“蘅芜”和“蘅芜苑”的特点来解析。有的学者认为,从蘅芜这种植物的特性上就能看出宝钗的心机。蘅芜是一种攀缘植物,依附性强,古人常把它比作依赖男性的女子。朱淡文先生认为曹雪芹以蘅芜来暗喻薛宝钗,要突出的就是她“意图通过婚姻劝导夫君‘身扬名’以实现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欲望,这就是她这一性格特征的显露[8]。”再看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房外奇草仙藤,异香扑鼻,房内“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环境十分朴素,正切合薛宝钗藏愚守拙的性格。

《红楼梦》中意象化人物还有很多,宝玉、袭人、晴雯、探春等都表现出意象化的色彩。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呈现出典型性与意象性的特征,彰显了曹雪芹在人物创造方面杰出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明]李温陵.李贽文集(焚书 续焚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清]曹雪芹,無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朱伟明.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J].红楼梦学刊,1994(1):164.

[4][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5]孙虹.黛玉、宝钗形象的原型意义[J].红楼梦学刊,1997(3):46.

[6]张锦池.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7]刘晓林.“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与薛宝钗的形象[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45.

[8]朱淡文.薛宝钗形象探源[J].红楼梦学刊,1997(3):29.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