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文化输出效果

2020-09-10 07:22王小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林语堂效果

摘 要: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是少数扬名海外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极大地消除了中西方文化隔阂,为中国开拓了一条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国文化传播文本的选择,社会心理需求的洞悉,读者阅读习惯的掌握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并解析了林语堂文化策略对中国文化的输出效果。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传播策略;文化输出;效果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12-02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林语堂文化策略在中国文化外译中的应用研究”(2017SJB0707)

林语堂不仅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从1936年赴美到1966年回到台湾,林语堂一直在海外专事英文写作。在海外30年,林语堂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联合报》评论道:“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在当代,研究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及其对中国文化外译的输出效果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

林语堂在海外大部分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有些作品甚至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吾国吾民》在美国出版后一炮而红,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生活的艺术》一问世便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版本竟有五十多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1]。林语堂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他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包括他对文化传播文本的选择,对社会心理需求的洞悉,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掌握以及海外经纪人的宣传[2]。

(一)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播文本的选择

传播文本的选择是对外文化输出的第一个环节。学者在选择文本内容时既要确保其能准确传达中华文化精神的特质,又要克服不同文化的障碍,使其易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对本国文化保留太少恐无法传达中华文化精神,太多则怕不能被异国读者所接受。这种矛盾关系考验的是文化传播者的智慧,而林语堂无疑是少数拥有这种智慧的学者。一方面,林语堂在海外创作时胸怀的是一腔爱国热情。他在自传中曾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3]。因此,他的作品主要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弘扬中国文化,选取的内容自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美好的部分。另一方面,林语堂以幽默、闲适、性灵这个中西文化的融合点为基础构建了林氏对外文化传播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所接受。林语堂找到了中华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平衡点,以此来选择传播文本,踏上了海外文化传播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二)林语堂对社会心理需求的洞悉

传播文本的正确选择消除了不同文化间的接受障碍。然而一个作品要真正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还需要作品能夠反映当时的社会心理需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林语堂却敏锐地观察到这种高度工业化生活的背后到处充斥的是人们窒息的喘气声。他们一方面渴望追求自由、美好、快乐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逃离眼前的现实世界。林语堂捕捉到了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困境,在书中大力宣扬中国人的人生艺术:快乐哲学,内在情趣,超然的人生态度等。这些恰好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需求,一时间林语堂的作品备受西方读者追捧。

(三)林语堂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掌握

除了文本内容及读者心理需求,林语堂还注意到文本内容的呈现形式必须要符合异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不管是创作英文作品还是翻译国学经典,林语堂多是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以避免阅读的障碍。在创作《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之时,林语堂本想“采用自由自在的‘闲谈体’,一段一段地絮谈下去。”但考虑到中西方人阅读习惯不同,“他们要求的是接连不断地讲述,作者要一直说下去,他们听着才满意”[4]。于是,林语堂在写作《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时都是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中国的国学经典中的文言文用词简洁,内容也不连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林语堂在翻译时便从文章中选出若干思想连贯的篇章并将其集中于一个主题。

(四)专业的海外营销团队

一个作品能够广为人知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也离不开外部的宣传与营销。特别是在异质文化背景下,一个专业的海外营销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海外营销团队既要负责作品在海外的出版又要负责其宣传。林语堂的海外经纪人赛珍珠夫妇恰好满足了这两点需求。首先,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年,既懂中国文化又懂美国社会现状。她认为美国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在美国已有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也不能反映中国的文化精神。她急切地盼望有一位学者能够把真正的中国文化介绍给美国民众,于是《吾国吾民》便应运而生。其次,赛珍珠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又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海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她亲自给《吾国吾民》写了长达3000字的序言,极力推崇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吾国吾民》能够一炮而红离不开赛珍珠的宣传。最后,赛珍珠的丈夫沃尔什是约翰·黛公司的总经理,这为林语堂提供了出版社资源,使得林语堂的作品一完成很快就能够在海外出版。由此可见,林语堂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专业的海外营销团队的大力推动。

二、林语堂文化传播的输出效果

对外文化输出面对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要想打开一条文化输出的道路,就要克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林语堂所采取的文化策略以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为基石,关照了受众的社会环境和心理需求,克服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观”,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十分匮乏。林语堂一家定居美国时,其二女儿林太乙在学校曾被美国同学问及一连串荒唐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裹小脚?”“你的身后没有辫子吗?”“你是用鼓棒吃饭吗?”“你不戴碗形的帽子吗?[5]”……这些问题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现状的曲解。林语堂的作品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观。《吾国吾民》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人的性格、精神、信仰、社会生活、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被赛珍珠誉为“历来有关中国书籍最忠实、最钜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就”[6]。《生活的艺术》则为西方人讲解了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鉴石,如何养花,书写了一部陶渊明式的闲适旷达、快意人生的完美生活范本。书评家皮特·普罗克特和卡斯瑞·沃德思在纽约时报上认为,读完这本书后令人想跑到唐人街,遇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7]。《京华烟云》更是处处可见对中国风土人情、优美环境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林语堂根据当时美国人的社会心理需求进行的个性演绎。林语堂的作品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观”,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专业的海外营销团队的推动下,林语堂的作品在海外家喻户晓,这让他一度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偶像”。《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其《吾国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及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得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灿烂的文化[7]。”在林语堂这种偶像效应的带动下,中国文化不仅为外国人所认知而且还为他们所认同和欣赏。《吾国吾民》出版后,很多美国女人都把书的最后一章奉为生活的法则。《生活的艺术》更是被美国民众奉为生活指南和“枕边书”,书中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艺术为西方人所膜拜。

林语堂的作品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观,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林语堂创建了一个林氏文化传播体系,其中包含小说、散文、传记、著作、翻译作品等多种形式,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用著作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两位圣人,让西方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赖柏英》则用传记的形式介绍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文化。《朱门》《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合成“林语堂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让西方人了解了中国人的風土人情、家庭关系、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微观生活。林语堂的文化传播体系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把中华文化立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三)增强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如繁星般璀璨。然而由于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中华文化在近现代文化领域一直颇受忽视甚至遭到贬低,文化话语权也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林语堂以幽默、闲适、性灵为支点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而听众便是一大群崇拜林语堂的读者,对林语堂的观点自然是信任与支持的。林语堂书中的中国文化,在西方读者眼中是博大精深,充满魅力。抗日战争爆发之时,林语堂在美国东奔西走,呼吁支援中国抗战。读者看到自己喜爱的作者出来声援中国当然也是认同的,这为中国赢得了舆论的支持。林语堂《论语》时期的伙伴徐訏教授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写道:“当时的日本舆论界觉得他们没有一个林语堂这样的作家可以在世界上争取同情为憾事。”由此可见,林语堂在对外文化输出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增强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三、结语

林语堂对海外传播文本的选择,对异国社会心理需求的洞悉以及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把握使他的作品既能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又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这些作品经过专业的营销团队的宣传,更是家喻户晓,广受海外读者的喜爱。林语堂成功地带领世界人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文化传播策略对中国文化外译的输出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消除了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改变了世界人民的中国观,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其二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弘扬了中华文化;其三增强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林语堂用他自己的努力,开拓了一条对外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兆胜.林语堂正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王小静.林语堂的文化观与文化传播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1):83-84.

[3]林语堂,等.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4]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黄嘉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5]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6]林语堂.吾国吾民[M].黄嘉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林太乙.林语堂传[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林语堂效果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