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

2020-09-10 06:24卢辉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很多概念、原理等都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自我演示实验为主,并不注重初中生的个人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为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应意识到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和发现问题的源泉,是引导初中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和分析生物问题的关鍵,从而提升他们的生物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可以说是学生奠定良好生物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内生物学习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不但要重视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积极培养,以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有序发展。

一、引导观察,要有明确目的性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务必需向学生阐明本次观察的目的,随时提醒学生要着重注意被观察的对象,否则便实现不了应有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明确叶光合作用的产物包含氧气,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场实验:分别在两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各放一只小白鼠,同时教师需在其中一个玻璃罩内再增放一盆天竺葵,由于学生普遍都具备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势必会对玻璃罩内的小白鼠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而忽略了观察的目的,为了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在具体开展实验之前,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小白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人别无二致,一旦失去了氧气则最终迎接它的便是死亡,待学生明确这一点后,教师再出示实验装置,在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小白鼠吸引时,此刻教师应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只小白鼠的行为等,并对比哪个玻璃罩内的小白鼠更加活泼?又是因为什么而致使两者间产生差异性?如此一来既充分活跃了生物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具体知识要点,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进而促进了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二、引导观察,要有合理的顺序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务必需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在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依次观察,如此得到的结果会相对更偏全面、系统一些。例如:①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时,教师首先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1)知识目标可设定为:a.森林古猿是人类的起源,有效分析人与类人猿间的本质区别;b.依据图片、资料等的概述,充分掌握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c.结合教材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2)能力目标可设定为:a.区分科学事实、观点以及假说;b.收集信息,尝试判断并整理信息;c.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可设定为:树立学生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之后再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难点:a.意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事物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作用;b.意识到现代人类是在于自然环境长期斗争中进化而来的观点。确立好课堂教学的大方向之后,教师需严格遵循教案中的先后顺序,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多媒体和教材双管齐下的作用下,逐步攻克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②在讲解“根的结构”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植株,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根的整体,并使学生知晓植株具备主根和侧根,要求学生通过有效观察充分说明根的功能。然后教师再依次发放给学生人手一株小麦幼苗,让学生仔细观察根尖部分,随即再明确指出从根的顶端到生根毛的一段叫根尖。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渐找到小麦根的根尖,再用肉眼可以大致观察到根尖的各个部分,如:根冠透明,且其生长点长约为1毫米,不透明,伸长区往上一般是生长着许多根毛的根毛区,之后在观察根尖外部形态后,从宏观到微观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可以先利用挂图说明从根的纵切面自下而上进行观察,大体可观察到其根冠、生长点、伸长区以及根毛区四部分,之后再依次按照顺序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板图仔细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在学生充分掌握根的结构后,再合理启发学生对这种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按部就班观察事物的探究分析能力。

三、引导观察,要善于提出问题

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大多只探究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探究事物本质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普遍不会将观察到的现象、信息与已获取的知识要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更不会对观察结果进行去粗存精的独立思考。基于此,教师理应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并提出一些较具启发性的问题,合理的编排好顺序,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进而找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首先要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人体肺部平面图让学生对呼吸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教师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动指导,充分认识到呼吸道的作用(它既是气体的通道,又能够对呼入的气体进行有效处理),以及空气在肺部的流通途径、形式,接着教师再将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呼吸道的对空气的处理方式”抛给学生,学生通过有效地观察,能够更加直观且立体的发现空气在呼吸道内的被处理流程,继而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一定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引导观察,指导生态学观点

教师理应注重于对学生充分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以及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有效引导,例如:在讲解“鲫鱼的习性及形态”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水中游动时的情况,注重观察鲫鱼的体型、体色、头部各器官、躯干上的鳞片以及侧线等,之后再鼓励学生尝试用手去触摸鲫鱼鳞片上的粘液,随即教师再剪去鲫鱼的鳍,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没有鳍了的鲤鱼在水中的游动情况。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鲫鱼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否统一?并且又应该如何与生活环境相互适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讨这一系列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了鲫鱼的习性及形态此方面的知识要点。

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讲,强化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所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同样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实施途径也一样富足,为了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长远发展,教师需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观察、探索、思考、分析中,进而充分掌握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 王昌林,孟菲,王栈玉.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1)

[2] 陈小峰.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6)

[3] 岳立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技能的培养策略[J]. 科普童话. 2020(23)

作者简介:

卢辉(1971.7.1—),男,汉族,山东省宁阳县人,新泰师范毕业,(自学曲阜师范大学,生物教育),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