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0-09-14 07:59王钱静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职生经历效能

邓 瑾 王钱静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高职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曾经留守的经历给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徐隽(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社会适应与普通家庭高职生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曾留守的高职生经过三年在校学习,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对于带动贫困家庭致富,阻止贫困群体的代际传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

择业效能感由Betz 和Talor(1983)首次提出,是指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是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2]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从而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现状,探索提升其择业效能感的策略,使曾留守高职生提升择业信心,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价值,更好地发展职业生涯,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的中坚力量。

1 对象和方法

选取云南省范围内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问卷星发布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20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1875 份,有效率为93.8%,其中男生568 名,女生1307名;大一年级729 名,大二年级763 名,大三年级383 名,农村学生1581 名,占比84.3%,曾留守高职生为891 人,没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为984 人,曾留守高职生的占比为:47.5%。

选取龙燕梅(2003)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3]该问卷共25 道题目,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该问卷采用5 点计分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

2.1 曾留守和不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因素的比较

对曾留守和不曾留守高职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在各维度和总体平均值上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这一结果和黄姗(2013)[4]关于曾留守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二者的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但都尚未突破3.5,其中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维度的得分最低,结果如表1 所示。

表3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M±SD)

表1 曾留守和不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差异比较(M±SD)

2.2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如表2 所示,结果显示曾留守高职男生和女生在总均分及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曾留守男生的择业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女生,其中收集信息的维度差异达到最大。这一调查结果与周思远(2011)对于高职生在择业效能感上的性别差异比较基本一致。[5]

表2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M±SD)

2.3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如表3 所示,不同年级的高职生择业效能感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检验发现,曾留守的大三学生择业效能感和五个维度上都要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大二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及各维度水平最低。

3 讨论

3.1 曾留守和不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高职生和不曾留守高职生的择业效能感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由于本次调查的所有高职生都是来自于云南省,而其中84.3%的生源都来自于农村,因此曾留守和不曾留守的高职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教育方式比较相似。第二,近几年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即使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其家庭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第三,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尽管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但仍然能够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关心。但无论是曾留守还是不曾留守的高职生,择业效能感水平虽处于中等偏上,但都还处于3.5 以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曾留守男生的择业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女生,由于曾留守高职生在童年都有过远离父母的经历,而女生更容易受到留守经历的影响,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太看好,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够自信,同时,由于就业市场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性别的偏好,使得曾留守的女生在求职时可能要面对更大的压力和阻碍,而男生不仅自信程度高于女生,并且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了希望,能够更有信心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留守高职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有待提高。

3.3 曾留守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曾留守的大三学生经过三年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对自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判断,因此大三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而大一学生因为刚入校,对一切都充满希望,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充满了期待,因此择业效能感高于大二学生,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而大二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最低,一方面是由于经过一年学习后,仍然不能够认同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发现理想和现实差别太大,另一方面又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陷入就业焦虑之中,择业效能感达到最低。

4 结论

曾留守和不曾留守高职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之间虽然没有显著差异,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维度。曾留守高职生的择业效能感要显著低于曾留守的本科生;同时,曾留守女高职生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对较低,需要有针对性性地帮助其提高,大一和大二年级的曾留守高职生的择业效能感也有待提高。针对本次调研的分析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来引导和帮助曾留守高职生提升择业效能感。

第一,重视建档,精准关注。高职院校要在新生入校建档时,要健全“留守经历”高职生档案信息,尤其是对建档立卡户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心和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重视并发挥留守经历对其正向的作用,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游戏、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方向,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主动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机制,特别是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应充分了解有留守经历学生的状况,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留守经历高职生,尤其是这个群体中的女生提供温暖的、被认同和尊重的情感支持,让他们能重新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探索职业发展。

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帮助。针对曾留守的女生,可以多鼓励其参与校内校外的社团活动,提升自信,并多了解其兴趣和性格特点,给予适合的岗位推荐。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大一新生,通过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特色制定职业计划,并重点了解曾留守新生的自我评价,关注其适应情况;对大二学生,鼓励曾留守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课后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三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引导曾留守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就业压力,并通过举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求职目标,收集就业信息,正确看待就业挫折,进行合理归因,提升自信心。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力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共同育人的过程中,也要侧重于给曾留守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曾留守高职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真实工作环境,重点培养曾留守高职生,尤其是女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同时,企业导师加入就业指导的团队中,引导学生提早探索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猜你喜欢
高职生经历效能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