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以湘南学院调查报告为例

2020-09-15 02:45陈艺铭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类书籍每学期被调查者

谷 薇 陈艺铭*

(湘南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80 份,回收564 份,回收率为97.24%,其中有效问卷558 份,有效率为98.93%,符合问卷调查分析的规范和标准。本问卷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设置了选项,从调查结果来看:按性别分,样本比例中女生占70.79%,男生占29.21%;按年级分,大一占41.76%,大二占32.62%,大三占11.83%,大四占13.8%;按专业分,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占50.72%,艺术学占25.81%,自然科学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占23.48%。

1 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现状

1.1 阅读的时长与偏好

为揭示大学生阅读的整体现状,我们设置了“平均每天阅读时长”“是否认为自己有必要增加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否会有计划地阅读”几项问题,调查的结果值得我们注意:46.23%的学生日均阅读时间没有达到1 小时,52.87%的学生认为自己日均阅读时间有必要增加1 小时,只有11.11%的学生有阅读计划并且会严格执行。整体看来,虽然目前校园内的阅读气氛不够,但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表现出积极增加阅读时间的意愿。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选择阅读书籍门类时,文学类占48.21%,史哲政法类占3.76%,科普类占10.93%,艺术类占10.57%,报刊杂志类占11.83%,教辅类占3.05%,其他占11.65%。文学类书籍成为大学拓展阅读的第一选择,且有79.0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文学,虽有阅读兴趣,但仍有73.8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文学素养一般,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

1.2 文学阅读的数量与质量

我们开始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文学阅读的情况,首先是调查“你每学期阅读多少本文学类书籍?”以单选形式体现,供学生回答。

调查显示:17.38%的被调查者每学期阅读不完1 本完整的文学类书籍,43.55%的被调查者每学期阅读1-2本文学类书籍,20.43%的被调查者每学期阅读3-4 本文学类书籍,18.64%的被调查者每学期阅读4 本以上的文学类书籍。

另外,在 “你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吗?” 这项调查中,仅有26.88%的被调查者表示都读过,仍有9.68%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没读过。综合这两项数据,大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除了关注数量,我们还很重视文学阅读的质量,设置了“你认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达到哪个层次?”这个单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1%的被调查者能理解句意,复述全文所写的内容;40.5%的被调查者能找到全文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阅读的基本要求;10.57%的被调查者表示能鉴赏分析作品,看到佳处,发现缺陷,不人云亦云,具备审美能力与批判性思维;17.92%的被调查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生活相联系,触发联想,提出新理解,从阅读中获得灵感与创新。由此看来,大学生文学阅读大多停留在表层,缺乏提炼与深入思考,有待正确指导。

2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现状

2.1 阅读的方式与环境

我们设置了多选题来了解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调查显示,83.51%的被调查者仍然保有纸质阅读的习惯,保留书香情怀的同时与时俱进,选择一种或多种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kindle 等手持阅读设备让阅读变得更高效、及时、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25.45%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有声读物。有声阅读突破传统阅读模式助力推进全面阅读,喜马拉雅、氧气听书、懒人听书等APP 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移动互联时代用户规模扩大和大众群体的进入,让诞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有声读物迎来一次发展契机,或成为数字出版新方向。[2]大学生作为时代和社会的新生力量,能迅速接受流行事物。

表1 你是否认为社会大众接受有声读物其实是一种习惯养成的问题,就像电子书的普及一样,这也是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阅读方式?

表1 显示了被调查者对有声阅读形式持有的不同意见。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被调查者已经体验过有声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表达了使用感受;仍有6.63%的被调查者没有了解过有声阅读,这对于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是遗憾的。

为了了解大学生阅读的环境,设置多选题“你更喜欢在哪里开展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室内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阅读的主要场所,依次有图书馆、宿舍、教室,40.32%的被调查者喜欢室外的幽静场所,而互联网让阅读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与设备,调动更多的感官,将碎片时间变废为宝,完成高效阅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阅读的目的、态度与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拓展知识、开拓视野和个人爱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两大主观动因,为了使自己与他人有共同语言这一社交需求也不容忽视;备考学习,家长、老师要求,消遣时间是三大客观动因。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大学校园里的读书氛围一般,大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73.1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增加文学作品导读赏析类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提高阅读鉴赏和表达能力,拓展阅读的深度。

调查发现,虽然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很多,比如因社团活动挤占课余时间,书籍种类繁多而无法选择,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籍,缺乏阅读的氛围,无法静心、不能坚持看完等,但更多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老师推荐优质书籍,学校提供更多舒适的阅读场所。

综上所述,调查结果显示湘南学院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阅读时间少,近半数被调查者日均阅读时间少于1 小时,整体阅读氛围不浓;第二,文学阅读数量小,甚至有部分被调查者完全没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第三,缺乏阅读指导,文学阅读浮于表层,收效见微;第四,阅读方式趋于保守,对阅读环境的有一定要求;第五,阅读趋于被动,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建议与措施

(1)尝试将文学阅读纳入学分考核。从教学改革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所有在校大学生增设文学阅读学分,从制度上强调文学阅读的必要性。开设线下文学赏析课程,或引进线上文学导读精品课程资源,引导大学生完成推荐的必读文学经典,第1-6 学期每学期至少选择其中2 部作品提交2 篇1500 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学期0.5 学分共3 学分。以制度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拓展阅读平台,创新阅读模式。从图书馆发展角度,在移动互联时代下有声阅读逐渐成为新的阅读增长点,高校应根据有声读物在网络环境下的特征,寻找建设有声图书馆的途径及实现策略。[3]高校图书馆应借鉴移动听书APP 的成功经验,将以眼为主的阅读、以耳为主的收听作为高校移动图书馆发展中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4]

(3)设立阅读基金,开展文学阅读活动。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的角度,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每年4 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建议图书馆为当年借阅次数排名前三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称号,奖励每人读书基金500 元,并赠送经典纸质读物或有声阅读会员卡。第二,在校园设置多个“读书角”,如宿舍阅读室、花园阅读亭、操场阅读座等,提供简易桌椅,粘贴标识,扩大自由阅读的场所。第三,成立文学经典研读社团,开展朗读者、名著话剧等活动。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积极性,增强文学阅读的趣味性。

本项目对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但在研究采用了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内容来源于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而非研究者的实地考察。此类回答可能存在主观偏差,挖掘深度也受到影响。建议今后采用实地观察法,以得到更多有进一步佐证的资料。

猜你喜欢
类书籍每学期被调查者
高校图书馆专业类书籍借阅比提高的对策研究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越南书贩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