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辨析及在眼科临床上的运用

2020-09-16 02:04邱礼新于静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腠理膀胱经麻黄

邱礼新,于静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的重要方剂“葛根汤”是历代经方医家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然而对于葛根汤证病机的解读,大都阐述的不够清晰、透彻和准确,有些经方大家的观点甚至会相互矛盾,这也影响了葛根汤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

在探讨葛根汤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近亲”—“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第14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药物组成有葛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葛根汤,是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临床表现为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上“项背强几几”。桂枝汤加一味葛根,疏通项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补充足太阳膀胱经及相应部位(主要是项背部)的津液。而葛根汤的组成则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麻黄(三两)。但就因为多了这一味麻黄,整个方子的功效与“桂枝加葛根汤”相比,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治疗疾病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笔者通过对历代经方家关于葛根汤相关论述的学习,结合多年临床的运用与反复思考,对其功效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广泛地运用到眼科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同道交流。

1 葛根汤两种解读之辨析

《伤寒论》中关于葛根汤的论述,第三十一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三十二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一方由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三两组成。第三十三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药物由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三两、半夏半升组成。第三十四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整理分析既往对于葛根汤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认为葛根汤对比桂枝加葛根汤,加了一味麻黄,说明体内有郁热存在。葛根汤中麻黄的作用是开表实、散郁热,类似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的作用[1-4]。以至于临床医生形成思维定式,方药中一见到麻黄,则认为该药“开表实散郁热”的功效,不知道麻黄与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作用点都会不同,否则如何理解例如阳和汤中麻黄的作用。一位国内著名的经方学者,把葛根汤证的患者的体质,归纳总结为:体格强健,肌肉厚实,脉象有力,体力劳动者或青壮年多见;面色黄暗或暗红,皮肤粗糙干燥,背部及面部多痤疮,甚至虎背熊腰[5]。观点二,认为葛根汤证是由于风寒或风寒湿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侵入体内,亦可进一步内陷入里,致脾胃失常,出现“自下利”。也有的认为是足太阳、足阳明二经合病,正气外出抗邪,致脾胃更加虚弱而出现“自下利”[6-7],这与第一种解读是完全相反。临床上发现,尽管葛根汤证多无汗、少汗,但大多数患者并非“体格强健、肌肉厚实”之人,临床上可有发热,但也不一定有发热状,且此类发热也不是由于皮肤致密而致的“体内蕴热”。故观点一中的理解,可能是因为有方中有麻黄,便将葛根汤证归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一类,其实没有真正理解葛根汤证的病机,并不符合临床观察;观点二与临床较为吻合,但对葛根汤证病机,多缺乏更深入的阐述。

2 葛根的四个功效

葛根汤以葛根命名,可见葛根的重要性。但对于葛根的功效,说法很多:升阳、祛风、清热、散寒、升津、生津、升清、止泻、解肌、通络、除湿等,有的功效还互相矛盾。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葛根有四个主要功效:(1)疏通经络:疏通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2)补充津液:葛根从小肠内提取津液,直接补充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经络中的津液,同时也能补充、濡养经络相对应部位的皮肤、肌肉、腠理、筋骨、汗孔、血管。葛根虽为藤本植物葛的根茎,但葛的枝叶向上攀爬、蔓延的能力极强,生长最旺盛时,每天能生长30 cm 之多;(3)固护卫气(修补漏洞):葛根能疏通经络、补充津液,当津液已正当占位时,则正气内守,邪不可干,漏洞自补,也自然能修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上面出现的漏洞。风为先导,百病之长,风寒、风湿、风热之邪,可以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上的漏洞进入体内。平素脾胃有寒湿之人,风挟寒湿之邪与其同气相吸,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经络漏洞进入体内,形成第三十一、三十二条的葛根汤证,及第三十三条的葛根加半夏汤证;平素脾胃有湿热之人,风挟湿热之邪与其同气相吸,易形成第三十四条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4)透热:葛根本身清热能力并不强,只能称其为“透热”,需要配合清热的药物一起运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中的葛根配黄芩、黄连,柴葛解肌汤中的葛根配石膏。葛根汤中的四两葛根主要是发挥前三个功效。方中三两生姜、二两甘草及十二枚大枣则是健脾和胃的经方基本配伍,重点在于对麻黄、桂枝、芍药功效的解读。方中麻黄、桂枝,与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用法用量完全一致,但是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是与杏仁进行配伍,杏仁虽有降肺气的作用,但是其也有较强的宣发(向外开)的作用,这一作用将麻黄的作用位点“明确地”定位在人体表皮层,麻黄辛温之性,可打开因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而更加致密的肌肤腠理,协同杏仁将肺内郁热向外发散。相类似的经方还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由于其它药物的“向外开”的作用,将麻黄的作用部位定位在人体表皮层,令其在表皮层发挥本身具有的辛开的作用。而葛根汤中的麻黄、桂枝则是与芍药配伍,芍药的内敛之力,将麻黄、桂枝拉入到人体的肌肉腠理层,来辛温通络,散寒除湿。

3 葛根汤的病机

关于葛根汤证的病机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推断,其病机应是风挟寒湿之邪,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漏洞,进入人体的肌肉腠理。湿性粘滞,故表现为“无汗”;肌肉腠理层因寒湿浸滞,出现营卫不调状态,故表现为类似桂枝汤证的“恶风”。足太阳膀胱经经络不通,津液不足,不能充分濡养经络所主部位的皮肤、肌肉、腠理、筋骨、汗孔、血管,故表现为“项背强几几”“脾主肌肉”,肌肉腠理层与人体脾(胃肠)的联系最为密切,当肌肉腠理层的寒湿过多,就直接进入人体胃肠,进入肠道则出现“自下利”,进入胃则出现“干呕”之症。而对于“自下利”“干呕”这一系列脾胃寒湿症状,“葛根汤”相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是有所不同的,二者虽均治太阳病,都可具发热、无汗、项痛,其病机都是脾(胃肠)与肌肉腠理有寒湿,但“葛根汤证”的寒湿,主要浸滞在肌肉腠理层,少部分进入脾(胃肠)之中,故主要表现为肌肉腠理层的症状,兼有脾(胃肠)的症状。治疗的作用点在肌肉腠理层,肌肉腠理层的寒湿祛除,则脾(胃肠)之寒湿自除;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主要是脾(胃肠)有寒湿或水湿,健运失常,兼有肌肉腠理层的寒湿或水湿浸滞。去掉桂枝的“向外开”的作用,白芍将作用点,直接从原来的肌肉腠理层,向内拉至脾(胃肠)之部位,加上茯苓、白术祛除脾(胃肠)之寒湿或水湿,则肌肉腠理的寒湿或水湿自除。

综上所述,“葛根汤证”的病机:风邪挟寒湿之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上的漏洞,进入肌肉腠理层。寒湿浸滞在肌肉腠理层,出现“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由于脾(胃肠)主肌肉,部分寒湿也可能进入脾(胃肠),在肠则“自下利”,在胃则“呕”。

4 葛根汤主证及治疗范围

“葛根汤证”病性应为寒湿浸滞。寒湿浸滞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所主导的肌肉腠理层,也影响到与肌肉腠理层密切相关的筋骨、关节、汗孔、血管、神经、器官、脏腑等,致经络不通,津液(也可称之为清阳、气血、精气)不足、不升,出现各种病变。葛根汤主证包括:(1)无汗或少汗,身体恶风或怕冷;(2)头晕或头昏;(3)身体低功能状态;(4)眼眶、前额、巅顶、枕部、项部紧张、胀痛、僵硬;(5)大便偏溏稀,但不同于理中汤、四逆汤那么“下利清谷”般的泄泻,也不同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大便粘滞秽臭,肛门灼热不爽。葛根汤治疗作用点主要在肌肉腠理层,以散寒除湿,辛温通络,升津舒经。

根据以上特点,葛根汤诊治范围非常广泛如:(1)头面部疾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面部痤疮、各种面部皮肤炎症、眩晕、高血压病、各种脑血管疾病等;(2)五官科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突发耳鸣、眼肌痉挛、眼肌麻痹、干眼、视疲劳、眼底出血、青光眼、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等。(3)躯干疾病:斜颈、落枕、颈椎病、背肌痉挛、背部痤疮、腰间盘突出、腰痛、下肢弛缓无力等。(4)其它:感冒、胃肠功能紊乱、下利泄泻、身体低功能状态、月经不调、女性性欲低下、不孕不育、老年女性尿失禁等[8-9]。

5 病案举隅

5.1 病案一

张某某,女,56 岁。2016 年3 月7 日。双眼怕光、干涩、睁眼困难,常欲闭目5~6 年。5~6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并逐渐加重,当地眼科诊断“双眼干眼”,予双眼“人工泪液”点眼效果不佳。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睑伴肌肉偶见不自主抽动,双眼睑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虹膜纹理清晰,前房深度正常,晶体未见明显混浊,瞳孔正圆,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2.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1.6 mm Hg。吸墨试验I:右眼5 mm/5 min,左眼3 mm/5 min。刻下症:平素身体怕冷,颈部后部及肩部经常紧张强直,出汗少,脉象偏紧。西医诊断:(1)双眼干眼;(2)眼睑痉挛。中医诊断:双眼白涩症。处方:葛根12 g、生麻黄9 g、桂枝6 g、炒白芍6 g、生姜9 g、大枣12 g、炒甘草6 g、川芎6 g,14 付水煎服。

二诊:2016 年3 月21 日。双眼怕光、干涩、睁眼困难、常欲闭眼症状消除。身体怕冷,颈部后部及肩部经常紧张强直明显改善。停服中药。

按语:本病多见于40~60 岁的女性,在临床上多按照干眼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合并“面肌痉挛”,予以肉毒素注射治疗,均效果不佳或症状反复。《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若寒湿之邪占据头目,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沿着经络正常上达、濡养于目,则会出现各类眼部症状。也常伴有前额、巅顶及枕、项、背部的胀痛、紧张、僵硬,运用葛根汤强行祛除寒湿之邪,疏通经络,则五脏六腑之精气,自然能沿经络正常补充、濡养于头目、面、枕、项及背部,则各类不适症状消除或改善。

5.2 病案二

刘某,男,29 岁。初诊:2017 年7 月18 日。左眼视力突然下降22 d。病史:2017 年6 月26 日,早晨跑步出大汗后用冷水洗澡,2 h 后即出现头昏、头痛,左眼视力明显下降。当地医院病志记录:“视力,右眼0.6,矫正1.0,左眼,眼前指数,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色红;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盘上、下方沿着视网膜静脉,可见散在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可见散在棉絮斑改变,黄斑区点状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早期视盘边界不清,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高荧光渗漏;视网膜静脉迂曲,末梢小血管异常扩张伴荧光渗漏;晚期静脉管壁轻度染色。”诊断:“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初发病时测血压160/120 mm Hg,当地医院予以降血压药物口服(具体不详)。由于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较大,西医虽考虑眼底病变为炎症所致,但一直未贸然予以激素类药物治疗。头部CT 检查无异常。期间予以左眼抗VEGF 治疗1 次,眼底出血吸收,但视力提高不明显,寻求中医治疗。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6,矫正1.0,左眼0.01,矫正不应。左眼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盘下方散在条状出血,视盘上下方可见散在絮状渗出,黄斑区可见点状渗出,中心凹反光不清。刻下症:头昏、后枕部酸痛、项强,傍晚(17~19 时)时身体困倦不堪。汗多怕热,晨起大便溏稀,吃饭、睡眠、体力均可。脉弦紧。西医诊断:(1)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双眼屈光不正。中医诊断:左眼暴盲。处方:葛根15 g、桂枝10 g、炒白芍10 g、生麻黄6 g、大枣12 g、炙甘草6 g,14 付水煎服。

二诊:2017 年8 月3 日。左眼视力明显提高。头昏、后枕部酸痛、项强、大便溏稀、17~19 时身体困倦均明显改善。高血压控制良好,目前已停服降血压药物。眼科检查:视力,左眼0.7,矫正1.0。左眼底静脉迂曲扩张明显改变,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仅视盘下方散在点状渗出,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可见。处方:上方桂枝改15 g,10 付水煎服。

三诊:2019 年8 月27 日(发病2 年后),左眼视力正常。眼科检查:左眼0.7,矫正视力为1.0,双眼底检查无明显异常。自述二诊中药服10 剂后,视力完全恢复。未做其它(包括眼底激光)治疗。

按语:从发病诱因来看,患者在大量运动后,肌肉腠理层汗孔呈开泄状态,当时用冷水洗澡,是明显的寒湿浸滞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并通过其经络上的漏洞以及开泄状态下的汗孔,寒湿进一步浸滞在肌肉腠理层,出现相应的症状:头昏、后枕部酸痛、项强。也通过足太阳膀胱经,波及到与其相表里的肾脏,出现17~19 时(肾经主时)身体困倦不堪。部分肌肉的寒湿进入胃肠道(脾主肌肉),出现下利。寒湿浸滞在肌肉腠理层,压迫并进入其中的血管内,使血管紧张挛缩,出现血压骤然升高,进一步带来视网膜静脉血管的迂曲、痉挛、阻塞、破裂、出血、渗出。从这个病案,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葛根汤亦能广泛地运用在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当中。本例患者发病22 d 后前来就诊时,虽然左眼视网膜出血大部吸收,但视力提高不明显。考虑为头目仍有寒湿浸滞,清阳不能上升荣养于目,则神光不现。

治病必求于本。运用偏辛温的葛根汤,强行祛除体内及头面部肌肉、腠理、汗孔、血管(包括眼部血管)内的寒湿,促使“清阳得升”,上荣于目,视力恢复。这是从眼病的“本”着眼,虽“见血不治血”,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本例患者虽有“汗多怕热”症状,与葛根汤原文“无汗恶风”不符,但本病从其明显的发病诱因及其它症状上考虑,一定是寒湿浸滞肌肉腠理层所致,所以还是选择了葛根汤,只是将生麻黄的用量减少改为6 g,并相应增大桂枝、炒白芍的用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图1 患者刘某中医辨证治疗前后眼底图。1A 2017 年6 月26 日图(初发病在当地医院拍摄的眼底照片)。左眼视网膜火焰状出血累及黄斑区,伴棉绒斑,视网膜经脉迂曲、怒张,黄斑水肿。1B 2017 年7 月18 日(初诊拍摄的眼底照片)。左眼视网膜出血较A 图明显吸收,残存少量出血及棉绒斑,视网膜静脉稍显迂曲,静脉怒张明显好转,黄斑区水肿、渗出。1 C 2017 年8 月3 日,左眼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残存少量渗出,黄斑区水肿吸收。1D 2019 年8 月27 日,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6 小结

综上所述,葛根汤证的病机是寒湿浸滞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所主导的肌肉腠理层,也影响到与肌肉腠理层密切相关的筋骨、关节、汗孔、血管、神经、器官、脏腑等,致经络不通,津液(也可称之为清阳、气血、精气)不足、不升,出现各种病变。其辨析点是对葛根汤中麻黄作用的认识:葛根汤中的麻黄,并不同于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等方剂中麻黄“开表实散郁热”,而是由于芍药的内收作用,使麻黄的作用点从表皮拉入肌肉腠理层,与桂枝共同在肌肉腠理层温散寒湿。配合葛根、大枣、生姜、炙甘草,以升津舒经,温散寒湿。

以上是笔者对葛根汤证病机的认识和运用体会,希望能为眼科同道对葛根汤的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腠理膀胱经麻黄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心中的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