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比孩子更需要“接纳失败”的是父母

2020-09-27 23:00彭洁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父母家庭教育

彭洁

摘要:通过审视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与学生打交道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教育好学生,不能只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也不容被忽视。很多孩子表现出的自信心不足,难以正视挫折等诸多问题,往往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接纳失败”,前提是父母要能接纳孩子的失败。然而,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却不太乐观,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呼吁,“接纳失败”也应当成为父母的必修课。

关键词:接纳失败;父母;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278-02

为了促进班主任更好地思索德育的形式,拓宽德育的思路,学校德育处开展了“真诚接纳”的主题班会展示活动。这次班会课正好开在学生们刚刚考完试后,很多学生没考出理想成绩,觉得很受打击,所以我们班确定的主题是“接纳失败,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班会由学生自主设计并组织实施,和学生一起上完班会课后,我也深受教育,同时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们的学生渴求成功,却很难坦然接受失败,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他们的心态会不会因为上了这次班会课而有彻底的改观?我想,不尽然。因为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折射出的是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个难以接纳失败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从容面对失败的孩子呢?鉴于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性,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外,还要利用家校沟通的机会,适时地给家长进行相关辅导,让“接纳失败”也成为父母的必修课以下四点,可以作为家长修炼的指引。

1.对照案例,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失当

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段小视频,日本的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挑战10段跳箱,但连跳三次都没有跳过去。之后,小朋友的老师和他的同伴簇拥在他身旁,为他加油。当他再次起跳时,竟然轻轻松松就跳了过去!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为他鼓掌。如果将视频回放到小朋友连续三次失败后的那个点,假设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当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我们能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理需求吗?会不断给他加油吗?会告诉他不要气馁,再试一次吗?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支持你吗?我们理想的答案一定是“会!”。然而想象总是美好的,事实却令人唏嘘。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速成,却很少允许他们犯错。比如下面这个例子,爸爸教孩子学骑车,在开始之前,他先给孩子介绍了一些骑行知识,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然后开始练习。男孩不停地左摇右晃,频频摔倒。当他再一次摔倒时,爸爸明显不耐烦了,声音也高了起来,“你怎么回事啊?我不是一直说,感觉要摔倒时,就用脚撑着地吗?怎么半天也学不会!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啊?……”相信这位爸爸在教孩子骑车前,也一定告诫过自己,“如果孩子学不会,我一定得耐心地教,绝不吼他”,但是当看到孩子一次次失败时,自己的情绪就不受控制了。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都觉得似曾相识。当下需要去做的,就是及时反思,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

2.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机会

有些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喜欢包办一切事务,包括生活和学习上的。导致有的孩子已经长大,还需要家长伺候穿衣、吃饭。有的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帮忙,书包里面则会乱七八糟,每次都需要找很久才能找到所需的资料。这些缺乏自理能力锻炼的孩子,独立性相对会差些,辐射到做其它事情上面,也相对会慢些,挫败感也更强些。有些家长则是因为怕孩子做的不好,影响效果,做得太慢,影响速度,或者出于安全、干净、整洁的考虑,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搞砸后,就处处限制孩子的手脚,完全由自己代劳。他们特别想呈现一个完美的表象,尽量保持一切有序,却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比如,当看到孩子刚开始学吃饭时笨拙的姿势和满身、满地的食物,家长下意识地就会抢过勺子给孩子喂饭;当孩子大了,想和家长一起进厨房,学习烧饭时,家长又会觉得孩子洗菜洗不干净,切菜切得长长短短,连炒菜的铲子都拿不利索,就把孩子赶出了厨房……这也不给干,那也不能干,慢慢地,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人了。其实,孩子的潜力无穷大。父母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而不是在孩子兴趣浓厚时泼上一盆冷水。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后,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也不再惧怕挫折。

3.降低期待,帮助制定合适的计划目标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成为佼佼者。有的父母急于求成,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让孩子超前发展,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有的父母则因为自己当年的理想没实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提出了违背孩子意愿的要求。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表现怎么也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就会迁怒于孩子。那种失望的表情和冷漠的批评,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天长日久,孩子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慢慢缺失自信。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不能再强行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了,而要尊重孩子的情绪,适当降低期待。比如孩子学骑车总是学不好,甚至想放弃不学时,家长就不能再步步紧逼,而要放平心态,马上停止练习,和孩子一边喝水休息,一边共同分析骑不好的原因,同时给孩子提一个保持3秒平衡的小目标。随着一个又一个3秒平衡的实现,孩子重获信心,学会骑车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文化课学习也是如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一个实现起来不是太困难的目标,千万不能好高骛远,逼着孩子向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还有的孩子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这时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进门槛效应”,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算达成目标,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家长们也会慢慢看到希望。

4.允许犯错,做好孩子强大的精神支柱

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只要孩子的表现令他们不满意,他们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数落孩子。这样孩子逐漸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智力不行,能力不足。如果孩子长期在一个不允许失败,不允许犯错的环境里学习,他将永远都不敢去尝试,也很难从失败中成长起来。接纳孩子探索失败,允许孩子多次犯错,对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孩子容易放弃是因为在父母的训斥责骂下,他们总觉得自己不行,这时我们就需要告诉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也都会有自己学不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孩子内心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比如,孩子学不会骑车,父母就可以和他们分享自己曾经学车的经历,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小时候学骑车也摔过无数次,后来发现当感觉不能保持平衡时,只需要把双脚踩在地上,就不会摔跤了,而且只要把握好方向盘,脚不停地踩,保持自行车不断地运转,就不那么容易摔下来了,不知不觉也就学会骑车了。父母把自己失败的经历与孩子分享,通过与孩子共情,孩子能得到很大的心灵慰藉,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失败,爸爸(妈妈)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只要自己找到方法克服就行了。事实上,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更容易成功。因为父母的精神支持会给孩子无穷的动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把“接纳失败”成为自己的必修课。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曾说:“想不经受任何挫折而成长起来,那是神话。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许多错误,但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他们会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最终获得成长。所以,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失败的意义,允许孩子犯错,包容孩子的失败,并鼓励和帮助孩子走出难关,孩子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更精彩。

猜你喜欢
父母家庭教育
影响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研究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