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现状分析及策略思考

2020-09-27 23:00邵春荣但孝爱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策略思考

邵春荣 但孝爱

摘要:责任担当是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中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务工子女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面临身份认同环境困境带来的迷失。这种身份认同迷失所带来的冲突矛盾会直接影响他们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正面构建与培养。本文从责任担当缺失性的现状调研分析,构建多元共生的随迁子女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提升实践,构建有效的责任担当素养提升教育设计等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现状分析;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282-0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人口流动进程不断加快,突出的随迁了女责任担当素养提升教育问题具有普片性的特质,基于此类学生的这些普片存在的特质性问题,需要并值得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随迁子女基于责任担当素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改进策略,具有现实与普片的研究价值。

1.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现状调研

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中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获得随迁子女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真实情况,课题研究进程起始,设计了从责任担当身份认同的情绪感知与自主身份认同体验之间的有效关联等维度的有效抽样调查分析。以梦园小学西区这所随迁子弟学校学生责担当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例,从积极的实践与情感认知等多个角度对全212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责担当核心素养进行调查、实践和分析探究。

调查结果显示分析来看:(1)随迁子女的自主身份认同与自主责任担当认知水平普片偏低;产生的原因主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与本地学区内生源同学家庭、社会、生活等对比性体验,导致普片认同率偏低。(2)自主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呈现上并无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在没有外因引导下,学生并没有随年级的增高实现自主认同提升或变化。(3)学生自主责任担当素养与学生的积极自主身份认同感之间纯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联,学生自主责任担当素养与学生自主认同的正向关联明显,有效提升学生自主责任担当素养有利于改进学生自主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2.提升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的策略思考

2.1 构建由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老师共责共生的教育模式。

(1)构建有效的责任担当评价机制: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教育的评价应该是颠覆性的,不应当是传的那一套评比式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不是奖惩,而是依据责任担当特别是基于身份认同感而构建的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等品质担当行为基础性的唤起。而评价方法也不是结论式的,而是描述式的,评价标准不是统一性的,而是多样性、个体性的。比如基于学业质量测试的评价,核心评价要点是相关的过程性责任付出:如课堂、作业、课前、课后、态度、情感等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呈现和达成情况,而不是简化的分数呈现。

(2)提供有效x责任担当实践课程:从随迁子女未来生活的角度看,大多数的孩子的未来是生活在中国未来社会的大环境中,而且是普通阶层和空间。因而开设与随迁子女未来生存相关的多元课程(课堂),特别是责任微课与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很是重要了。

(3)自主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随迁子女从知识的学习(含生存与做人等大知识观)来说,真正的知识学习大多起点是3年级。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立足于随迁子女责任习惯、责任性格等为主。实践中,通过责任担当情境构建,形成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自律习惯等等自主责任担当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再经过小学3-6年级的强化,他们终身自主学习与优秀社会公民的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意识就能初步形成了。

2.2 提升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的策略设计。

通过有效的实践,我们获得普片性的认知,随迁子女责任担当教育是有目的教育设计。必须改变过去在小学六年进间都必须穿上统一的鞋子,却要在规定时间内跑同一个终点,这一不合理的教育误区,力求创造适合随迁子女每个个体、合适的人的教育。

(1)责任“旅行”。

教育需要设计,是随迁子女责任素养提升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通过设计让随迁子女构建自主责任担当的意识,不再把学习过程当成全部的压力与任务,而一种“旅行”,概括有3段。第一阶段是“责任感知”。第二阶段是“责任体验”。第三阶段是“责任能力”。

(2)化知道为做到。

知道不难,做到不易,从不同角度,让每个随迁子女责任主体力求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知道是前提,做到是过程。为此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尽量从生存、生活、成长、发展等几个维度编织立体的实践平台,让每个随迁子女责任主体尽可能的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3)做“未来公民”。

未来公民的构建,是责任担当核心提升核心要素之一。每个随迁子女都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现实社会的小公民,更是未来社会的社会公民主体。因此责任担当素养的教育必须致力为他们创设公民责任担当教育的机会与平台。这些机会与平台,力求依据随迁子女孩子的思维、年龄及随迁生活环境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培养有大爱大德情怀的人[J].人民教育,2019年第1期.

[2]段俊霞.語言心理学视域下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教育问题及策略[J].教育导刊,2017年第7期.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策略思考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