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季节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2020-09-30 06:28刘维海韩冬王李雯马拴全于圆圆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扁平疣皮炎荨麻疹

刘维海 韩冬 王李雯 马拴全 于圆圆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咸阳712000)

皮肤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受一定因素影响,发病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病规律。皮肤病的发生和防治逐渐受到临床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皮肤病的发生和预防研究[1~10]。明确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对人们更好地选择防治措施大有帮助。研究方法通常采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收集患者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详细地分析皮肤病发病特点、规律,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科研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通过对门诊量随季节的变化分析,有学者发现皮肤病发生与四季气候变化以及休息和工作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季节气候变化对皮肤病病情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11~12]。如果掌握了某些皮肤病有一定的季节发作性证据,我们就可以继续探究其发病机理,确认某些原因与皮肤病有关,从而提醒患者提前预防,同时药物研发机构可以通过发病机制研发更好的药物;作为药物准备机构,例如药房,根据季节备用相关皮肤病药物,防止过多失效,过少供不应求等情况的发生,总之可以使决策、计划更加准确。

笔者所在医院的皮肤科是地区的重点专科,我们对皮肤科门诊处方进行汇总,对其中的疾病诊断信息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就诊患者的疾病诊断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人群皮肤病的分布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较为全面掌握了皮肤病的发生现状。本研究旨在为临床、研究机构、卫生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提高皮肤病防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皮肤科处方。两年门诊皮肤病处方总3 万多例,其中男性1 万多例,女性1 万多例,年龄范围从出生20 d~104 岁,平均年龄34 岁。

1.2 调查方法 汇总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及就诊例数。西医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 分类。中医按照证型进行分类。就诊病例数每年12 个月,时间分布按每月病例数统计。皮炎是一类皮肤疾病的总称。从发病原因来分,包括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从病程来分有急性皮炎、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类皮肤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包括斑疹、丘疹、丘疱疹及水疱疹等,有渗出倾向。湿疹、痤疮、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白癜风的中医诊断分别为“湿疮、粉刺、白疕、摄领疮、蛇串疮、白驳风”。在调查过程中,例数按照以上各个病名的中西医诊断进行汇总。最终归纳、整理、统计的皮肤病包括:皮炎、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扁平疣、汗疱疹、白癜风以及疥疮,共12 种皮肤病的例数信息。

1.3 观察指标 (1)2017 年、2018 年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12 种皮肤病例数情况。(2)不同季节12 种皮肤病就诊例数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连续资料以()表示。不同皮肤病在不同季节的病例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邦弗罗尼法校正。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7 年、2018 年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12 种皮肤病病例数情况 2017 全年12 种皮肤病患者就诊例次14 430,2018 年12 种皮肤疾病的就诊例次为17 134,分别按照12 个月进行细分。见表1、见表2。

表2 2018 年全年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病例数(例)

2.2 不同季节12 种皮肤病例数对比 12 种皮肤病中皮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疣、汗疱疹、白癜风、疥疮的发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皮炎和湿疹在春季多发,秋季发病率更低;荨麻疹、扁平疣、汗疱疹夏季多发;疥疮秋季多发;银屑病春季发病率高(P<0.05)。见表3。

表3 12 种皮肤病季节变化统计(例,)

表3 12 种皮肤病季节变化统计(例,)

注:*为春秋比较;#为夏冬比较;△为春夏比较;▲为夏秋比较,P<0.05。

疾病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F P皮炎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扁平疣汗疱疹白癜风疥疮265.3±17.8 348±61.9 261.7±20.7 107.7±12.8 76.2±13.9#66.0±9.1 22.0±5.1 45.8±10.6 30.0±3.8 12.2±3.2 9.5±4.76#5.7±3 333.7±48.1 410.3±36.9 195.2±20.8 145.0±24.5 85.0±10.5 77.7±16.8 30.7±10.1 53.3±8.5 34.7±8.5 15.7±5.5 21.17±8.45 8.5±3 280.7±59.2 355.5±44.1 254.3±85.9 165.5±41.6#56.8±5.2△55.5±15.2 30.2±10.6 58.0±11.6 51.2±16.3#21.3±6.7#36.17±10.23△4.0±1.8 237.8±37.4*318.5±56.2*272.2±40.7 142.8±20 59.3±11.5*55.0±12.8 17.7±9.8 55.8±9.4 32.3±14.3 10.2±4.6▲19.0±8.0▲10.0±3.0▲5.177 3.423 2.898 4.785 9.435 3.627 2.874 1.663 3.976 5.459 11.099 5.763 0.008 0.037 0.060 0.011<0.001 0.031 0.062 0.207 0.023 0.007<0.001 0.005

3 讨论

此前对皮肤病用药进行相关分类分析[13],发现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有独特疗效。通过辨证,将疾病分为湿热证、风证或疫证等,其中皮炎中医主要证型为风湿热证,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为摄领疮病;湿疹中医诊断为湿疮病;痤疮中医诊断为粉刺;荨麻疹中医诊断为瘾疹病,丘疹性荨麻疹中医诊断为土风疮病;银屑病中医诊断为白疕;带状疱疹中医诊断为蛇串疮;扁平疣中医诊断为扁瘊病。中医重视整体观念,从人体的整体角度进行辨证论治[14~16],西医一般是从疾病的细微部位出发诊治疾病,两者各有优势,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治疗上除采用西医的方法外,根据疾病证型中医常选用不同的治疗组方。例如痤疮的治疗,辨证为肾阳虚损证,处方药味以熟地、山茱萸等补肾药为主,辅以祛湿润肺等中药;若为肺经风热证,以野菊花、黄芩、大黄等清热药味为主,辅以润肺类药味。湿疹中医治疗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为治则,以萆薢渗湿汤为主方。

皮肤病发病会随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而产生变化,主要是因人体四季所受邪气不同[17~18],“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节气变化影响疾病的发病特点,遣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应时制宜[19~21]。皮肤具有保护机体、防止水分丢失的功能,起屏障作用,这正合乎中医皮肤病病位在肌表,卫外不固,则邪气易侵,营卫不和,则疾病发也的观点[22]。

我们曾对1 例中医诊断为面赤(肺经风热证),西医诊断为季节性皮炎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女性患者进行过辨证论治,认为其卫气不固,风热邪气侵入,侵犯的是肺经,治疗上除了西医的抗过敏治疗,局部的收敛、抗菌、滋润、保护治疗以外,中医以滋阴清热、祛风止痒为治则进行辨证论治,患者临床症状很快得到了控制,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23]。

通过对以上图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皮肤病就诊患者在某个月比较集中,有些皮肤病在全年每个月就诊数相当,某些皮肤病与季节有相关性。众多学者认为季节与皮肤病的发生有关联[24~28]。比如气温较高时一些皮肤病发病率也高。过敏性皮炎以2~6 月份就诊例数最高,关中地区此时是开花季节花粉较多,其发病与春季开花等过敏原有关[29~30]。某些皮肤病全年每个月就诊例数持平,可能为常年发病。对此我们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该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用药选择,可更好地防治皮肤疾病。

随着信息化不断成熟,医疗相关的大数据也在不断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且现成的数据信息,有效地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医疗信息,通过数据提取分析,我们能发现一些疾病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和挖掘,得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临床疗效的有用信息,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1~32]。

本研究通过检索近两年皮肤疾病治疗实践数据库,在无外界干预的条件下,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如处方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等),分析、归纳各种皮肤疾病临床发病情况,得出皮肤疾病的分布规律。研究中通过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对皮肤疾病的发病人群有一个全面的掌握;通过对疾病诊断的统计分析对研究范围内人群皮肤疾病的分布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临床数据综合分析,对皮肤疾病的合理用药、临床科研和疾病的规范化治疗等有着积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皮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疣、汗疱疹、白癜风、疥疮的发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皮炎和湿疹在春季多发,秋季发病率更低;荨麻疹、扁平疣、汗疱疹夏季多发;疥疮秋季多发;银屑病春季发病率高。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患者的保护和防护,提高防病治病水平。

猜你喜欢
扁平疣皮炎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逃不开的痒
扁平疣会传染吗?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染发
——皮炎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当心季节化妆品引发的面部皮炎!
夏日需防凉席导致的皮炎
扁平疣外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