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训练师资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10-09 08:31傅学强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中心

傅学强

(西安工程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 陕西 西安 710600)

“工程训练”是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必修课程。近年来,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等新标准、新理念陆续推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也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办学规律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1]。“工程训练”作为大学中受众面最为广泛的一门课程,是综合性高等院校本科学校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加强和不断改革,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意识和能力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进行具象化的重要平台[2]。因此制定合理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搭建教师专业技术提升平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适应新时代高水平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3],是推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4]。

1 工程训练师资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陕西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多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调研,了解到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多是由原来的校办工厂和金工教研室组合或改建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未有大的变化和突破,不利于工程实践教学开展,也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师资结构不合理。现在大部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以原有校办工厂转型后的工勤技术岗位人员为主,普遍呈现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现象,在未来3~5 年将迎来退休高峰,人员短缺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虽然各高校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特殊人才引进,但仍不能解决工程训练一线教师在年龄、学历、职业技能这三方面的主要问题[5]。新进的年轻教师更倾向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实践教学,不愿意从事传统工种的工程训练能力教学,这对即将退休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技能经验形成了制约。

(2)缺乏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训练一线教学仍以工勤技术岗位人员为主,教学模式仍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多数教师缺乏教学研究,一套教案、一种教学方式由传统金工实训延续至今[6],不能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及时作出教学改革,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提升[7]。

(3)缺乏教师队伍技能提升平台。工程训练教学以实践为主,拓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从事工程训练教学的一线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尤其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缺乏企业锻炼经历[8],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实操技能较弱,这也成为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最大制约因素。

(4)教学一线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对专业知识要求强,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高。目前,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对年龄和学历要求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引进有困难[9];从应聘者角度看,愿意从事传统工程训练专业教学的专业性人才少;从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教师职业规划看,由于职称评定等各项政策因素导致发展出路较窄,大多数青年教师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10]。

2 工程训练中心师资模式的建设实践

2.1 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标准

随着我校工程训练教学一线实训指导教师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积极争取学校政策,对具有工程实践操作技能、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愿意投入到一线实践教学岗位中的应聘人员采用“差异化人才引进政策”,明确中心教师队伍实行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的聘用,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引进社会企业里的高水平技术人才补充到工程训练教学队伍中去。2014—2018 年学校根据中心实际要求,招聘多名具有一定工程背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其中多人获得过“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形成以中级职称为主的教学团队、以高级职称为主的创新团队以技能人才为主的工程实践团队[11],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工程训练中心师资结构图

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有效提升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力量,为我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夯实基础。

2.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工程能力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对工程训练中心目前师资结构按照“引、传、聘”的主体思想,围绕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建设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岗位,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进入中青年教师队伍,并积极地将工程能力训练中的新工艺、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等融入工程训练教学中;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理念[12];按照“一技多能”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以企业技术人员与我校高技能工勤人员为主,为中青年高学历教师培训实践操作技能,达到熟练掌握本岗位教学和技能要求的同时,还熟悉其他技能岗位的专业知识;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13]。同时为了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生产项目实践锻炼,并聘任企业中的科研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参与到教学中,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进行互动交流学习[14]。

2.3 围绕课程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按照中心“夯实教学团队工程实践能力、开拓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要求,以本科实训教学为主体,践行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实训教学理念。注重“四个结合”,围绕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安全保障、创新创业教学、特色选修课等多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目前中心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中进行以“成果导向”为教学目标的试点课程改革,并建立创客中心、创业团队、机械创新工程坊、创意设计与精密制造社、机器人创新社、翱翔航模社等多个开放、创新的学生实践平台,开设“机器人DIY”“UG 三维造型与数控加工”“多轴精密综合创新实践”等多门选修课程,为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学校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4 搭建教师工程能力竞赛平台

工程实践教学对教师理论知识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为了有效提升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心在“双创”教育大背景下,根据我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强实践与创新教育发展目标,成立先进制造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创新教育平台、机械实践创新平台和企业应用体验平台,建成多元立体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和“双创”实践平台,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体”工程实践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建立创新团队,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并且积极搭建校内竞赛平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青年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竞赛,并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参加省级、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建设架构及功能见图2。

图2 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建设架构及功能

目前,中心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得冠军5 项,一等奖40 余项,三名教师在首届陕西高校工程训练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 项、一等奖两项,其中一人获得“西安工匠”的荣誉称号,中心划拨专项经费,通过各类竞赛平台提升教师自身技能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3 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本科高校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我校从人才引进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教研、教改项目,积极搭建教师技能竞赛、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学习提升平台等方面进行的师资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有效支撑了学校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综合性大学的师资队伍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