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2020-10-10 16:52张兴旺丁建华宋运贤黄卓然张海军李俊吴晓敏
关键词:模块资源评价

张兴旺,丁建华,宋运贤,黄卓然,张海军,李俊,吴晓敏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0 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虚拟/增强现实技术(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快速融入到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些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1-7]。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模式。据统计,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达3亿,手机在线教育的规模已超过1.2亿,而且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向移动互联网线上教学模式转变。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课程教学的传授也需要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转向启发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堆砌[5]。尤其是2020年初,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无法进行线下集中教学,高等教育线上教学信息化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做好“停课不停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期待[8-9]。

对于线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效果如何给予合理评价,是目前摆在一线教师、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发展方向不同,以往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评价当前信息化、多元化的线上课堂教学效果。虽然线上教学方式具有快捷、高效、灵活等优势,但是由于近几年才兴起推广,所以对于教师基于移动平台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移动平台的学习效果等都难以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造成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存在疑虑。因此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线上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线上课程评价体系可包括对课程资源质量的评价、教师组织授课活动的教学评价以及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10-11]等,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最为重要而且也最困难。利用互联网技术后台及时有效运算的大数据为线上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已有研究也在探索课程评价体系,但主要是关于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方面的改革,存在评价方式复杂反馈不及时的问题[12]。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判断,有助于师生在线教与学过程中及时掌握教情和学情,有效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

1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教学“多元化、模块化、立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在前期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下[11],我校线上课程平台构建了“多元化、模块化、立体化”的线上课程评价体系(图1),利用移动平台的便捷性、快速性、可控性等特点对线上课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从学生、教师、管理部门三个维度和课程资源便捷开放性、课堂测试章节检验广度、案例推送贴合度和频度、实践演练深度、专题思考训练强度等多个角度切入,采用多元化、模块化的评价模式建立课前的课程资源建设评价、课中的课程组织实施评价、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实现评价体系的全面可靠性、公平合理性以及准确及时性,为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提供线上教学全面可靠的评价数据。

图1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教学评价体系框架

2020年2月开学之初,本教研室生物工程教学团队不断丰富优化已建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超星集团“一平三端”的教学平台,同时整合现有在线学堂、中国大学MOOC、虚拟仿真实验等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尝试从学生维度对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实施评价以及从教师维度对学生课前基本概念知识预习评测、随堂练习等8个评价模块、课中组织互动讨论等8个评价模块以及课后案例学习、实践操作、专题思考等数据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了更好地验证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以2019级硕士研究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和2017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多元化、模块化的评价探索,并在师生两个维度评价数据的基础上,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可通过第三方维度结合线上课程学习的成绩、活动以及测评数据的掌握予以评价线上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和教情。

2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评价模块的构建

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课程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控须细化到各个方面,采用多元化、模块化的评价模式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以往教学改革研究中[7],我们提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分为课前课程资源模块、课中内容模块和课后资源模块。在近4年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优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方面,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等级层次的学习资源,构建易、中、难三个维度可视化、可听化、协作化、互动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重点难点讲解视频、案例实践分析视频、课堂测试和章节训练的试题库。不同层次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线上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逐步实现深度学习。一方面,教师通过不同维度测试题目的设计能够有效掌握所授班级整体学生学习的程度,有助于线上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讲解的有效分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根据线上教学视频讲解和电子课程资源的学习情况进行线下自主试题的拟定构建和丰富试题库,教师需要线下对学生自主命题的内容和质量进行检控并给予学生线上成绩的加分,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掌握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双方对彼此教情和学情的相互掌握,也可促进教师的线上有效答疑和学生问题导向性的准确学习研讨。而现有的线上教育平台通常对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和反馈比较匮乏,因此在对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须采用多元化、模块化的评价模式,在相应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建设彼此独立的学生对教师课程资源的满意度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线下自主试题拟定质量的有效性评价以及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对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的第三方评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快速性、可控性等特点针对每一项课程资源添加评价反馈选项,并将评价反馈数据及时搜集整理集成化导出。

表1 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评价模块表*

通过超星学习通的线上问卷活动对2019级硕士研究生《生物信息学》和2017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两门课程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包含8个评价模块):课程大纲(I)、课程内容组织结构(II)、课程教材选择匹配度(III)、课程课件完整度(IV)、课程视频讲解质量(V)、课程重点难点讲解清晰度(VI)、课程实践操作讲解(VII)、课程作业库内容(VIII))进行了评价,评价等级设定为5分(A)、4分(B)、3分(C)、2分(D)和1分(E)。收到的有效评价分别为20份与58份,数据分析主要采用Origin9.0软件进行。通过在线评价(表1)数据分析得到,学生对于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满分好评率可以达到60%以上,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各个模块评价的平均分可以达到4.5分以上,研究生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评价略高于本科生。本学期受疫情的影响,无法进行线下教学,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中,我们拟对同一门课程的两个平行班分别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评价结果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线上课程的优势和不足。

3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课程组织实施效果评价模块的构建

课程资源优化和设计是线上课程教学的基础,课程组织实施活动的精心设计才能高效地将课程内容传授于学生。因此,在我们所承担的线上课程教学活动中,一直采用多维递进式的教学互动形式,具体包括课堂签到、主题讨论、案例推送、随堂测试、章节检验、实践演练、专题思考训练等多种在线教与学的组织形式。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均已开发相应的操作端口,教师和学生只需要通过平台进行构建推送和及时参与即可完成,另外,对于课后的实践演练和专题思考训练,通过录制实践操作视频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操作。为了满足学生进行一些计算量大的实践运算,我们构建了远程服务器登录系统,学生可以通过PC客户端账户在线登录提交实践任务,后台对线上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互动的过程自动产生相应的基本数据记录,但这并不能进行课程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因此需要针对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进行有效评价。

表2 线上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评价模块表*

课程资源建设也采用模块化评价,主要从课程资源的便捷开放性(I)、课堂测试章节检验广度(II)、案例推送贴合度和频度(III和IV)、实践演练深度(V)、专题思考训练强度(VI)等6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仍设定为5分(A)、4分(B)、3分(C)、2分(D)和1分(E)。对两个班级两门在线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进行了评价,共收到有效问卷20份和63份。由在线评价(表2)分析可见,研究生和本科生对于线上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前四项模块(I,II,III和IV)评价整体满分好评率达到60%以上,平均达到4.5分以上,而对后两项模块(V和VI)的满分好评率略低,尤其是研究生对于实践演练深度和专题思考训练强度满分好评率分别仅为45%和55%,这也表明在对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需加强课程的实践应用强度和难度,同时线上课程的实践与专题训练相对线下教学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尤其是实验科学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4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课程教情与学情效果的第三方评价

为了使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在线上听课、同行评课以及督导观摩后对线上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需要结合线上课程平台对课程资源学习反刍比使用、任务点完成、主题讨论参与度、课堂测试章节检验成绩、签到和作业完成等后台统计的数据分析作为学生线上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图2),另一方面需要将前面的多元化、模块化评价结果数据,通过与线上教育平台(超星学习通)公司沟通共建独立完成端口和学生任务点完成、测试成绩等数据的融合,形成立体化数据,有助于第三方进行综合评判,最终将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成绩分布数据、教师教学组织实施评价数据、第三方对线上课程教情和学情的独立评价数据形成一个完整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

图2 线上课程平台的教学运行数据

(学习反刍比数据、任务完成数据、签到互动数据、测试成绩数据、师生互评数据等)

5 结论

本文基于我校超星线上课程平台构建立体化评价模块体系,利用移动平台的便捷性、快速性、可控性等特点,实现师生对线上教学整个过程的评价。通过移动端可以将评价结果迅速准确地上传,使教师及时收到反馈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做出相应改进和调整,有助于提高线上课程教学质量。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更高效。

猜你喜欢
模块资源评价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