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锚定技术辅助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的实验研究*

2020-10-15 09:09番敏张玟刘欢毅和树娟吉琳吝怡史爱华马锋吕毅严小鹏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胃腔锚定牵拉

番敏,张玟,刘欢毅,和树娟,吉琳,吝怡,史爱华,马锋,吕毅,严小鹏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陕西 西安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陕西 西安710061;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61)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GLOBOCAN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5 位和第2 位[1]。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2]。然而,有临床研究[3]表明,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目前,内镜检查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胃癌的早发现和早诊断。虽然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的传统治疗方法[4],但因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了消化道早癌的主流治疗方式[6-7]。临床研究[8]表明,ESD与外科手术在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上,ESD更具优势。ESD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学习曲线长,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9]。该技术不易广泛推广的原因在于:ESD操作中缺乏对病变黏膜的有效牵拉,使黏膜剥离面难以充分显露。

为此,内镜医生提出了各种ESD辅助技术,包括经皮穿刺牵引[10]、橡皮筋牵引[11]和弹性医疗环牵引法[12]等,但牵拉的方向较难以掌控,不能灵活调节拉力大小。借助特殊研制的内镜操作平台,如:主-从内镜系统(MASTER)[13]、双通道内镜[14]等,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相应设备尚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磁锚定技术(magnetic anchor technique,MAT)辅助ESD 首先由日本学者KOBAYASHI[15]于2004年提出,该方法所用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易于掌握,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调整锚定磁体(anchor magnet,AM),能灵活调节靶磁体(target magnet,TM)对黏膜的牵拉力大小和牵拉方向。但MAT 辅助ESD 在国内研究较少,笔者团队在前期磁外科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辅助ESD操作的磁锚定装置,并在离体犬胃上对其操作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用于ESD 的磁锚定装置包括AM 和TM 两部分。AM为直径50 mm、高140 mm的圆柱状磁体,外套有5 mm厚的U形树脂壳。TM包括坡莫合金外壳和磁核两部分,磁核为直径4.5 mm、高5.5 mm 的圆柱体,坡莫合金外壳壁厚1 mm,呈U 形,外壳底端带有尾挂结构,尾挂结构上有1 mm 的穿线孔,磁核能够紧配装入到坡莫合金外壳里面。AM 和TM 均采用N48烧结型钕铁硼材料,委托陕西金山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而成,表面电镀镍,轴向饱和充磁。AM表面场强0.65 T,TM 表面场强0.28 T。AM 及TM 见图1。其他材料包括:软组织夹(又称和谐夹)(南京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胃镜系统(西安西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离体胃来自于本团队其他实验结束后被处以安乐死的Beagle犬。本实验经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NO.XJTULAC2019-1006),实验符合实验动物伦理要求。

1.2 操作方法

内镜下操作由本文通信作者主刀完成。将离体Beagle犬胃置于操作台上,丝线结扎胃出口远端,经食管残端进胃镜并注入气体,使胃腔适度膨胀,检查犬胃完整性,观察胃黏膜情况。电刀经胃镜活检孔进入胃腔,在胃后壁靠近大弯侧假定并标记欲剥离的胃黏膜边界,病灶大小约15 mm×20 mm。将软组织夹(和谐夹)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自胃镜头端伸出,打开软组织夹,丝线穿过TM尾挂结构的穿线孔,将其栓绑固定于软组织夹头端,并使其不影响软组织夹的闭合。胃镜带着软组织夹及TM,经离体胃的食管残端进入胃腔内,注气使胃腔适度膨胀。胃镜下寻找预标记的病变黏膜,调整软组织夹的位置和方向,张开夹头,并将软组织夹钳夹于拟剥离的胃病变黏膜边缘。扣动软组织夹操作手柄,释放软组织夹,退出软组织夹控制部分,此时TM和软组织夹被留置在胃病变黏膜上。AM缓慢靠近离体胃,从胃镜下观察,可见TM被缓慢吸起,同时带动软组织夹牵拉起被钳夹的病变黏膜边缘,通过调整AM 的位置和方向,可改变TM 的牵拉方向和牵拉力大小,满足ESD手术操作需要。按预先标记的边界完整剥离胃黏膜,检查术野无穿孔后,取出黏膜标本及TM,退出胃镜,术毕。

图1 AM与TM实物图Fig.1 Physical drawing of anchor magnet and target magnet

2 结果

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锚定装置,顺利完成了6个离体Beagle犬胃ESD术。术中利用胃镜活检孔,可将TM 和软组织夹顺利送入胃腔内。6 个离体胃ESD术中,软组织夹均一次性钳夹在预剥离的胃黏膜边缘。其中,5 个手术均使用一个TM 就成功完成了黏膜剥离,另1 个手术中,因软组织夹钳夹的黏膜太少,在AM牵拉过程中出现滑脱,遂立即取出滑脱的TM 及软组织夹,重新置入一枚带有TM 的软组织夹,妥善钳夹后,也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时间19~40 min,平均(29.00±8.34)min。术中AM 与TM 之间的吸力能够提供良好的剥离面术野,维持足够的组织张力,极大地方便了胃黏膜的剥离。通过移动AM,可灵活改变TM的牵拉方向,充分显露术野。术中未出现黏膜组织撕伤。手术过程详见图2。

图2 MAT辅助ESD操作过程Fig.2 Magnetic anchoring technology assists ESD operation process

3 讨论

磁外科是利用磁体间特殊的“非接触性”磁场力,借助特殊设计的磁性装置来实现空腔脏器吻合重建、组织器官牵拉暴露等功能的新兴外科技术,磁外科在经历了实验验证阶段、自由探索阶段后,已进入学科建设阶段,并初步形成了以磁压榨技术、MAT、磁导航技术、磁悬浮技术、磁示踪技术、磁驱动技术为主的临床应用体系[16]。磁外科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涉及血管吻合[17]、消化道吻合[18]、狭窄胆道疏通[19]、直肠阴道瘘闭合修补[20]、磁力血流阻断[21]、先天性肛门闭锁再通[22]、磁导航空肠营养管快速置入[23]和气管食管瘘动物模型制备[24]等诸多领域。MAT作为磁外科的核心临床技术之一,在外科手术中能够辅助腔镜手术[25-26],从而达到更微创的手术效果。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MAT 辅助胃ESD 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用于ESD的磁锚定装置核心包括AM和TM两部分。其中,AM可视为“主动施力”部分,由于其位于体外,磁体的大小受制约的因素较少,在设计加工时可考虑适当做大,形状上以圆柱体为最佳;TM 可视为“被动受力”部分,其位于消化道腔内,尺寸受限因素较多,所以TM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能与现有的内镜下操作器械适配。本实验中TM 的设计,采用坡莫合金壳紧配圆柱体磁核的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①坡莫合金是高导磁材料,圆柱体磁核紧配U形坡莫合金壳,能够将磁力线汇聚于TM 工作面,减少非工作面(侧面和牵拉面)的磁力线,可最大程度上减少TM对内镜下操作器械的磁力干扰;②坡莫合金壳的尾挂结构便于TM与黏膜钳夹装置的连接,本实验中使用临床常用的软组织夹作为黏膜钳夹装置,两者之间通过丝线栓绑即可。

根据Beagle犬离体胃模拟实验,MAT辅助ESD还需注意:①本实验中有1例出现软组织夹撕脱,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软组织夹钳夹组织过少,导致夹持不牢固;第二,锚定牵拉力量过大,导致组织撕裂,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控制合适的牵拉力大小,该牵拉力量化较为困难,即使可以量化,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精准掌控,笔者认为,AM 应缓慢靠近胃体,使TM逐渐缓慢受力,同时操作者在胃镜下密切观察TM 对黏膜的牵拉张力状况,牵拉力以满足视野显露和镜下操作需要即可,不宜过大,以避免黏膜撕伤或TM滑脱;②消化道空间有限,TM在满足牵拉力的条件下,体积应尽可能小,以减少对视野的影响;③TM 与软组织夹之间栓绑的丝线长度要适中,丝线过短,会使TM 与AM 之间距离太大,磁力就会变小;丝线过长,可能会导致TM 接触到旁侧或对侧胃黏膜,有限的胃腔无法使软组织夹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降低牵拉效果;④术中根据术野显露需要,灵活移动AM,改变TM的牵拉方向,以利于内镜下操作。

综上所述,MAT可用于胃ESD,能够为黏膜剥离面提供足够的组织张力,并充分显露剥离面术野,此技术操作简单,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猜你喜欢
胃腔锚定牵拉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12例临床分析
气体对比剂在胃癌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锚定“四个一流”监督护航高校发展
一种门座起重机回转自动锚定装置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
管道封堵机器人锚定装置设计与分析
锚定转型目标 奋力争先进位——“两会”上的农谷声音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体会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