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校园景观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2020-10-20 06:43王晨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育人价值生态理念

王晨

摘   要: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办学理念、展示自身特色、助推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与价值。随着“高质量发展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校园景观建设当做到视界求宽、视线求远、视角求准、视点求精,从而为学校师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以突出学校特色、体现校园生态理念、凸显学校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校园景观;整体规划;生态理念;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1/24-0110-05

所谓校园景观是指在学校内通过利用水体、植物、雕塑、灯光等元素而创设的人造或自然景致。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基本上都已告别“温饱型”,走向了“小康”甚至“现代化”。作为硬件建设的重要构件,校园景观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办学理念、展示自身特色、助推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与价值。但是环视当下许多学校的校园景观建设却存在着诸多明显的问题与不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第一、意识不强。中小学的校园景观建设尚未纳入常规议题,在有些校长的头脑中几乎毫无概念。第二、规划不周。许多学校的校园景观建设基本处于盲目状态,既无全局安排也无具体进程,更没有专业人员的介入和指导。第三、取向不当。有些学校常把校园景观建设的重点放在绿化上,以至于绿化过剩。而有些学校在景观建设中则样样追求新、大、全,件件崇尚高、精、尖。第四、布局不善。有些学校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各种景观的摆设显得杂乱无章,凌乱不堪;有些学校过分注重对称式布局和几何型绿地,虽显得庄重、整齐划一,但却变化、韵味不足;有些学校单纯地从“保护”出发,乔、灌、花、草全由绿篱围合,使得这种“封闭式”布局只能远观,难以近赏,更无法驻足。第五、特色不明。放眼当下的中小学校园,很难见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景观。许多学校的雕塑常常从厂家批发而来,相似性、雷同化非常严重。第六、要旨不清。“立德树人”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核心,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校园景观建设都必须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但不少学校明显缺乏在这方面的考量,造成对景观的设计与安排常常只是停留于漂亮、美观上。第七、配合不谐。一是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花期长短,常造成“断档”的情形;二是只单纯地重视个别的、单体的、独立的建筑与景观建设,很少考虑建筑与景观之间、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三是在景观建设中,很少依循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物与人、人与境的和谐去考量、去斟酌。第八、韵味不浓。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功能性、实用性,文化内涵过于单薄。比如楼名往往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教育特色的重要载体与显现,取得好可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人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但有的学校仅仅以1号楼、2号楼、3号楼……以标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九、文脉不连。对于一所学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学校来说,不同时期建造的校园建筑与景观,折射了不同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和痕迹,体现了一所学校所蕴含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但是不少管理者对于这些见证历史的老景观却表现出了绝然的“喜新厌旧”,往往一“推”了之。

上述问题影响了校园景观的有效建设,遏制了校园景观的功能发挥,需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实践中加以理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视界求宽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少学校之所以对校园景观建设重视不够,主要是因为对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理解不透。作为一名教育理想的追求者,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乃至其他各项工作根本遵循的背景下,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观念,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拓宽教育视界。因此,在认识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领会校园景观的建设。

(一)教化功能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景观作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而优雅的景观中,浸染于和谐而愉悦的氛围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优化、心性得到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二)审美功能

无论是被誉为“第二自然”的园林、被称作“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还是饶有趣味的假山亭台、别含韵味的小桥流水,都可以使校园景观变得既“可用”又“可赏”。因此,校园景观建设既是一项工程技术,具有实用价值,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具有审美功能,能带给学生给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领悟。

(三)宣介功能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教育品牌建设已刻不容缓。“品”者,品质、品位也;“牌”则是指学校的公众形象,是学校被社会和公众接受的程度。校园景观作为学校整体形象的外化与展示,对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學校美誉度,促进学校品牌建设有着难以替代的推介、宣传作用。

(四)凝聚功能

良好的景观文化环境能使师生由衷地产生浓郁的自豪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能使其主动融入到大环境中,并自觉建立“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公共精神与主人翁意识,从而为之做出应有的努力。

(五)社会功能

学校是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播源。优良的校园景观在提高学校成员的素质、培养师生热爱学校的基础上,还能向外展露学校的生命力,提高公众对学校的评价,唤起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并由此带动学校所在社区的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建设,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视线求远

通过精心谋划,校园景观可以别具匠心地或明显、含蓄地表现出学校的文化、精神、特色、历史,并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知识的启迪,因此,学校在对校园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因此,在理念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强化校园景观的建设。

(一)提高“育人”意识

“环境育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因为生态、道德、绿色等理念所构筑的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景观环境,能引起学生的积极联想和情感共鸣,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景观这种“寓教于生活”的内在精神特质,使其去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素养、完善人的品格,而学校的最大价值与魅力就是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塑造一个人的心灵。

(二)体现“特色”意识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校园景观与办学特色相互依倚,彼此映照。校园景观是办学特色的有力支撑;办学特色是校园景观的定位参照。校园景观应通过建筑风格、空间构成、氛围创设等等,或明或隐地体现出学校独到的办学风格与理念,从而使校园风貌能成为人们通过视觉领略、体味、感悟并留下深刻印象的特有景观。

(三)突出“背景”意识

校园景观的建设与演变总是在某种文化的背景中形成的,反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总会在校园的景观形态上留下痕迹。因此,校园景观的构思与设想应注重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以助于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领略学校的风采、感悟学校的魅力、增进前进的动力。

(四)彰显“人本”意识

校园环境生活的主体是学生。不同学段、年龄和性别的学生对于景观的要求各不相同,景观形态的策划需要着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尺度。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景观定位时应体现小巧精致、童趣浓郁的特点,可多在“生动、活泼、有趣、安全”上作文章;中学生的年龄较大,景观定位时可多体现大气敦厚、励志创新的特点,可多在“生态、丰富、典雅、品位”上下功夫。

(五)重视“生态”意识

校园景观生态化是指在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既要为学习、活动、休息、娱乐等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又要注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并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使高效益、可持续、低能耗成为生态化校园景观的重要特征。

三、视角要准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强化学校景观建设也是基于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人在景中央”应是贯穿始终的根本依循,必须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一)观赏性与功能性有机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景观属于艺术的一种,应该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但是作为一种教育设施显然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能够很好地为人们服务。比如,照明景观要以方便人们通行为上、健身景观要以促进强身健体为佳、导向景观要以明确指引为准。另外,造境育人、借物塑人是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旅游景观、商业景观的最大区分点,因此,学校必须克服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内涵驱动的倾向,否则会造成主次不分甚至本末倒置。

(二)整体性与独特性相互融合

校园景观的布局要讲究整体性、和谐性,并注重整体规划、中心突出、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但是落实到具体景观建构上则要有独特的风格与色调,应根据所处环境,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空间都精心“雕琢”,做到造型新颖、优美别致、寓意深刻,以适合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身心特点。

(三)节约性与丰赡性灵活糅合

节约性是指在努力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是景观建设“生态化”的要义与标志。丰赡性是指校园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素质的锤炼、生活品质的提升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都应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正面的影响。因此,“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应成为我们在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的自觉追求。

(四)现实性与未来性科学连合

学校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家园,其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因而校园景观建设既要充分考虑当下的条件,因时、因地、因物制宜,也要按照“总体规划,逐步投入,分期建设”的思路,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现实性与未来性相连,给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比如在绿化美化方面,对学校各块绿地的布局、造型、设施、树种、草类乃至园名等等都可作出详尽的规划,虽不必一步到位,但也应逐步落实,不断完善。

(五)行政性与参与性密切配合

校园景观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的任务,更是应充分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引导下,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的创建任务。如结合“劳动教育”可让学生对校园的草坪、花坛定期浇灌、修剪、养护,或者让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自行开辟“种植园”,学会翻地、点种、盖土、施肥,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审美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自觉成为热爱自然、崇尚科学、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四、视点要精

校园景观是由一个个“视点”连成的“画廊”,它所涉及的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水體、道路、广场、植物和环境设施等等。本着“宁缺毋滥,建必求精(定位精准、功能精当、施建精美)”的原则,学校应致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校园景观的建设。

(一)水体适宜化

在校园中,水体景观深受师生的欢迎,往往是校园中的亮点。“水”柔如绿色的丝绸,澄似明净的玉脂,充满了灵动和活泼的气息。常见的水体主要有池塘、小溪、喷泉、人工小瀑布等。在校园景观中融入水体元素,应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水资源(包括建筑取土遗留的深坑),合理考量水体的布局与形式,科学规划水体的地址与大小,尽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二)道路畅达化

中小学校园内的道路建设一般以步行系统为主。在确保出行畅通的基础上,步行系统的质量应该多从细节上予以关注。比如路旁应该有计划地进行绿化配置,或“桃”“李”相映,或 “乔”“灌”相间。穿越草坪或小树林的步行道应尽量设计成开放式,在交叉部分和地表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别具特色、各异其趣,既要给师生足够的回旋余地,也要给师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三)广场标识化

广场在整个校园空间架构中发挥着“起居室”的作用,是学校内部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学校广场的主题设计可从文脉性(即从纵向角度反映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和学校特色)、环境性(指侧重于学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或校园的地形地貌与特质)、地域性(主要指参考学校所在地的文化、气候、风俗等)等方面入手。校园广场的设计特别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独到性、造型选材的独异性、主题名称的独特性,即应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力求做到既让人一见倾心,又让人一生难忘。

(四)植物和谐化

品种繁多、株型各异的花草树木是最为常见的校园景观。就物理功能而言,植物可以消减噪音、降低温度、遮挡风沙、净化空气。就美学意义而言,植物可以构建界面、形成边缘、充作背景,同时还可丰富空间层次,提供视觉情趣。在校园植物的选择过程中,一要“地利”相谐,首先应该考虑到校园的温湿度、阳光、土壤、水分是否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二要“品类”相谐,若条件许可,应选植不同叶型、树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树(花)种;三要“配置”相谐,要重视校园内部绿化整体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根据主题的不同、场景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组织与搭配;四要“人”“物”相谐,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比如可以通过展示牌对植物的名称、类型、科属、特征加以介绍,给不同绿化区予以富有涵义的命名等等,以达到寓教于览、托物显旨的目的。

(五)设施个性化

校园景观中的环境设施包括室外的大门、围墙、长椅、石凳、报亭、雕塑、假山、指示牌、垃圾桶、电话亭、布告栏等等。这些公共设施都是实用的文化艺术的载体,不仅能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而且如果制作精良、造型独特、运用恰当,还可以提升校园格调,彰显学校品位。特别是校园里的雕塑小品,既可独立成“景”,也可与池水、绿化相映成“境”。好的雕塑作品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启迪,还能传递出学校独有的校园精神。此外,城区学校的大门和围墙可谓是街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象征和展示作用的校前区和内外边界处的围墙,其景观不仅能为校园增光添彩,也能为街景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建设既要融进学校特色、展露自身特点,更要体现生態理念、凸显育人价值。别含匠心的雕塑、别具一格的花墙、别饶风韵的小溪、别出机杼的石浮雕、别开生面的文化墙……既会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创最美的人生,又会给他们留下久远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蒋桂香,等.校园景观的文化烙印[J].现代园艺,2018,(3).

[2]王振平.办学就要规范与特色并存[J].教育(周刊),2016,(11).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育人价值生态理念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大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与研究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