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教学过程

2020-10-21 21:11李雪君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过程道德与法治

李雪君

【摘 要】2014年,为深入推进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行走的”教学过程。本文在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學以及课后作业三大阶段中的有效运用,以促进中学道法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行走的”教学过程

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必须占整个教学过程的至少20%以上的要求之后,“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融入教学过程”的思想正式上线。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增加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相关学习活动”。2004年颁布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学科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用知识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由此大力推动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多效融合。2014年,为深入推进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是一种“行走的”教学过程。

一、“社会实践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理论支撑

教育学中关于“实践活动融入教育”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卢梭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他的“世界之外无书籍,事实之外无教材”的主张后被教育学家杜威所继承1。他们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本能和天性,特别强调了学生要通过在活动中发现、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收获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与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论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认识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着眼于理论和知识点(认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并用知识点(认识)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是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前提,也是中学政治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知识点的动态性,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建构知识的认识体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运用在学科教学中,即要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内容进行自主建构,进行自我实践的过程。课堂中的知识点能否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投入相应的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才会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应是课前预习的一部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前预习工作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和必备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常意义下的“预习”,就是对课本上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自学,从中发现问题和引发思考,进而带着一定的目标走进课堂,利用课堂解决问题,达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这样看来,无论是学习的目的还是学习过程,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与预习两者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预习的形式采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浏览和自学,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兴趣,促进学生之后的课堂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识接收为有意识强化,更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掘和探索知识点,会感受到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和客观存在性,也会使学生认为知识点是有用的,在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适时可用的,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用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把握。

课前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形式,理论上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一切可操作的范畴,对中学政治课而言,采用课题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的形式更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自主探索,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课题研究性实践活动比体验性实践活动更为普遍,具体应当视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点引导和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相关知识点的查阅和搜集,开展一次问卷或访谈调查,举办一场畅所欲言的辩论等。

三、课堂中的“实践”环节应注重多种感官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创设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和运用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是当前教学过程的标准之一。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课堂上应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体验和较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等表现机会。通常,课堂内的实践学习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

理论探究是通过对知识理论的感知、研究和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深刻感受概念,获得新知。教师需要课前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设计典型事例,充分发挥迁移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官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再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情景体验,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归纳和小结,最终将感性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

通过实验完成对知识点的感悟就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形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巧设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实验,同时不断地思考、设问、总结并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形成理性认识。在政治学科中引入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发现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课后实践是实现学生内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学校教育的所有基础学科学习过程都包括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但随着新课标改革,课后作业也不再是传统形式上的书面作业。对于中学政治课来说,其学科意义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的使命,其教学内容还决定了知识点落实要更多地依靠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在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方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公共生活中参与和自主进行亲身实践的过程,以达到感悟知识和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通过这种实践过程,知识点和理论才可能真正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个性化发展。

课后实践的形式往往多采用体验性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真实的情境下的活动,按照知识点的要求和自身领悟情况,进行某些行动,体验某种生活,以实现知识点的内化过程。因此,课后实践过程坚持了知行统一原则,充分贯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知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时效性强的实践形式。同时,它也是当代教育中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形式。

总之,当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让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体验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中学政治学科由于它的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特殊性、双重性以及实效性等特点,决定了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深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个教学环节,成为“行走的”教学过程。未来,我们也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走好教育教学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初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教学过程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