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2020-10-23 07:51周向丽程叶青张金萍
关键词:海南岛空间资源

林 丹,周向丽,程叶青,张金萍

(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乡村旅游依托乡土民情、绿水青山、农耕文明、乡野特色、田园风情等农村资源,以村庄、山野为空间,借助优美和原始本真的自然环境、特色部落、农居体验等,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家餐饮、养老养生、农事操作、传统手工艺等多种旅游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1]。乡村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能够促进农业多功能价值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到2050年中国将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突破口为此提供了契机。乡村旅游资源点是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核心,是由自然、经济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乡村地域复合体,其数量、类型、等级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3,4]、影响[5-7]、营销和管理[11-14]、空间分布特征[15,16]以及乡村旅游者的行为[8-10]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17,18]和发展趋势[19,20],乡村旅游的管理[21,22]与发展模式[23,24]、驱动机制[25-27]和空间分布格局[28]等方面。相关研究涉及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以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法等为基础。近年来,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等定量模型和方法对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相对增加。总体上,国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对东部沿海及平原地区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关注,大多将市域、县域内某特定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缺乏省域及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研究。

海南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省支柱产业,乡村旅游更是借此东风快速蓬勃地发展起来。然而,随着空间竞争日益加剧,海南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29]、同质化问题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及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30]。因此,本研究在对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促进海南岛乡村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以海南岛18市县(考虑到统计数据搜集的连续性,将洋浦经济开发区并入儋州市)为研究区,区域面积3.39万km2。乡村旅游资源点数据来源于2018年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与规划信息库项目,该项目于2018 年7 月对海南岛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旅游资源点的类型、级别、位置等关键信息。在全部3396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中,剔除吸引力较低的1级和2级资源点,将1284个3~5级乡村旅游资源点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乡村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将其划分为地文景观、建筑与设施、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和遗址遗迹5个主类和19个亚类(表1)。各市县旅游业收入、GDP、接待游客总人数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19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10.6软件建立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地理数据库,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及空间热点分析法,从不同层面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格局。

1.2.1 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指数(R)用于描述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集聚程度,计算公式[31]为

其中,θa表示平均观测距离,θe表示预期平均距离,di表示第i点与其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A为研究区面积,n为点的总数。R=1表示随机分布,R <1表示集聚分布,R >1表示离散分布。利用ArcGIS计算R时会产生Z值,Z值是统计显著性的度量指标,用来判断是否拒绝零假设。Z得分接近零表示研究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聚类,Z值为正表示高值的聚类,Z值为负表示低值的聚类。

1.2.2 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D)用于表示乡村旅游资源点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均衡程度,计算公式[1]为

其中,Yi为各市县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占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总数的比值由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比例,n为市县数量。D值介于0~1,D=1表示乡村旅游资源全部集中于一个市县,D=0表示资源点均匀分布。

表1 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及其比重Table 1 Types and propor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1.2.3 核密度法

核密度法用于测算整个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点的凝聚程度,计算公式[32]为

其中,f(x)为核函数,h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f(x)值越大表示点分布越密集。

1.2.4 热点分析法

局域关联指数可用于测度不同地域单元统计学上的高值簇和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以海南岛218个乡级区划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计算乡村旅游资源点的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进而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四种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局域关联指数计算公式[33]为

其中,wij(d)为以距离规则定义的空间权重,xj是j区域的变量值。若G*i(d)为正且显著,则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属于高值聚集“热点”区;若G*i(d)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属于低值聚集“冷点”区。

2 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格局

2.1 类型及集聚特征分析

由表1可知,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中建筑与设施类数量最多,占资源点总数的60%,其中又以居住地与社区子类型占比最大;地文景观、遗址遗迹、水域风光等类型占比共计38%;生物景观数量最少,仅占2%。从空间分布(图1)看,海南岛东、西部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东部集聚、西部稀疏,集中围绕城区边缘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除生物景观类型外,其他类型以及全部资源点在空间上均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表2)。

图1 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分布图Figure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in Hainan Island

表2 乡村旅游资源点最近邻指数及不均衡指数Table 2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and unbalance index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2.2 空间均衡及密度特征分析

不均衡指数计算结果(表2)表明,全部及各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在各市县内分布都不均衡。进一步分析空间分布密度(图2)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在海南岛不同市县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各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点高密度区同中有异,建筑与设施类集中在海口、琼海、澄迈3市县,并主导了全部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地文景观类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和海口市;遗址遗迹类集中于琼海市;水域风光类分布在陵水、琼中、白沙、定安、文昌等地;生物景观类主要分布在定安、白沙、万宁等市县。

2.3 空间热点分析

总体而言,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图3)。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和琼海市;冷点区集中于海南岛西北部。热点和次热点区仅占总面积的33.4%,而冷点和次冷点区占总面积的66.6%,说明海南岛乡村旅游的发展以不活跃区为主。从各类型看,建筑与设施类热点区主要分布在琼海市和三亚市,冷点区则集中于西部地区;地文景观类热点区集中在海南岛中偏南部五指山脉一带,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西北部;遗址遗迹类热点区位于琼海市,冷点区集中于北部、西部地区;水域风光类热点区主要沿岛内水系分布在西南部,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生物景观类热点区较为零散,主要位于海南岛东部及中部地区,冷点区大面积分布在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

图2 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核密度Figure 2 Kernel dens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in Hainan Island

3 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

3.1 资源禀赋

图3 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热点图Figure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ot spot area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不仅制约着乡村旅游资源点的开发和建设,对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海南岛是海南省的主体陆地,四面环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气候特色鲜明,热带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海南岛受岛屿地理和热带气候的影响,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自然景观资源林林总总,具有从海洋、海滨到内陆、河湖、山岳等的所有资源类型。海南岛更以闽南文化的发源地闻名国内外,名人旅游资源地位较高,地方文化特色明显。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海南岛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均丰富多样,且两者相交辉映,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资源禀赋和类型结构优势也使乡村旅游资源在我国南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重要地位。

3.2 地形地貌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乡村旅游资源点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带,空间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图4)。据统计,海拔小于500 m区域集聚的乡村旅游资源点共1173个,占91.3%;中偏南部五指山脉一带,尤其是海拔500 m以上低山地带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较少,反映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局地性和地形依赖性。海拔500 m以上的乡村旅游资源点中,以建筑与设施类占比最高。总体上,中南部山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相对粗放,以浅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在整个乡村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地位有待提升。

图4 乡村旅游资源点与高程的耦合关系Figure 4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tourism resource and altitude

3.3 湖泊水系

海南岛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岛河流众多,从中部山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结合图5不难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沿水系分布的特征。

图5 乡村旅游资源点与水域缓冲区的耦合关系Figure 5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tourism resource and water buffer zone

对岛内水系分别进行1 km、3 km、5 km缓冲区分析后可见,总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点主要分布在距水系1~5 km范围内,距水系越远,资源点数量越少(表3)。5 km缓冲区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资源点共占全岛乡村旅游资源点总数的75.3%。其中,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点的分布与水域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水域风光类和遗址遗迹类;这三类资源点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水资源丰富的市县,尤其是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江、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石碌水库及万宁水库等区域。

表3 乡村旅游资源点随水域分布情况Table 3 Distribu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in water buffer

3.4 交通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点与主要道路的距离直接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和游客游玩的感应距离,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自2015 年海南环岛铁路开通以来,海南岛旅游客运量迅速提升。2015—2018年,年接待游客总量从5336.52万人次增加到7627.39万人次。建立主要交通干道3、6、9 km缓冲区(图6)后发现,79.1%的乡村旅游资源点分布在9 km缓冲区范围内(表4)。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两类资源点的分布与交通网络关系最为密切,3 km缓冲区内资源点的数量均占50%以上。此外,东北部主干道路网明显比西南部密集,与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分布密度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特征一致,可见区域交通对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格局有显著影响。

图6 乡村旅游资源点与主干道路缓冲区的耦合关系Figure 6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and rural tourism resource main road buffer zone

3.5 经济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重要因素,是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变动的重要推手。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有效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并直接带动住宿、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增长,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加快旅游资源点的建设,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格局及旅游业的发展。计算2018年海南岛各市县GDP与各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的Person相关系数后发现,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两类资源点与GDP极显著正相关,遗址遗迹和生物景观两类资源点与GDP 显著正相关(表5)。水域风光类资源点受资源禀赋限制更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

表4 乡村旅游资源点距主干道路的距离Table 4 Distance between rural tourism resource and main road

表5 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与各市县GDP相关性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GD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3.6 政策支持

自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海南省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成立海南省旅游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海南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旅游扶贫作为扶贫重要工程进行部署,提出创建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海南省还编制了《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按照“百镇千村”的总体思路,2016年投入895.46亿元开发了一批风情旅游小镇和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通过全域旅游统筹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景观,扩大了海南岛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在相关政策制度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参与模式日益丰富,产品日趋多样化,并且不断向优势区聚集,为海南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成为资源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格局,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丰富,以建筑与设施类最为多见。总体上属于集聚且不均衡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均呈现出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多中心圈层空间分布特征。沿城区边缘、交通干线及水域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

(2)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以冷点及次冷点区为主。热点区主要位于海南岛东部,冷点区则集中于西北部,且随资源点类型不同而变化。

(3)海南岛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的综合影响。平原和台地区域的资源点较多,山地区域的资源点较少。资源点密度随距湖泊水系和主要道路的距离增加而降低。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的重要支撑。

4.2 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结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

一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均衡化。深入挖掘西南部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民族性、稀缺性和地域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特别是挖掘热带雨林等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潜力,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及均衡度,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

二是形成一体化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中部及西南部山地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海口、三亚、琼中为核心的中轴线交通板块,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可达性,从而形成以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公路客运专线和环岛高铁相互融通的旅游交通网络。

三是利用热点区的溢出效应带动冷点区乡村旅游发展。打破固有的县级行政界线,将东部、北部及南部等热点区的乡村旅游资源辐射范围延伸扩展至西北部地区,带动冷点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共同壮大海南岛乡村旅游产业,切实提升其竞争力。

受数据限制,本研究仅对海南岛单一年份乡村旅游资源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未来将进一步研究资源点空间格局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旅游者行为偏好对资源点空间格局的影响。

猜你喜欢
海南岛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基于气候季节划分的海南岛气候康养特征探析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早春茶”开采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