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的大学校园总体景观评价与分析

2020-10-26 02:28黄青胡晨宇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层次分析法

黄青?胡晨宇

摘要:校园景观与师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的是校园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核。好的校园景观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营造更好的生活气氛。本文采用模糊理论、层次分析法通过11项评价指标,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校园景观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四川大学的完善校园生态建设提供一些数据和思路,乃至为同类型大学的校园景观升级改造听过参考。

关键词:校园景观;景观评价;层次分析法

一、目的和意义

校园环境是指的是校园内及周围设施公共环境,直接影响师生的学习氛围、校园发展和教学秩序。[1]同时,大学校园景观即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文化精神象征。优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提升竞争力,还可以吸引优秀的教师任职和学生来就读。并且,大学校园景观品味和质量也是判断大学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校园景观进行分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了解校园景观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校园景观服务功能的规划,提升校园景观的观赏性实用性,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

景观评价是指综合运用生态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景观评价从涵盖区域面积区别可分为大尺度(1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尺度(10-100平方公里)、小尺度(10平方公里以下)等,校園景观评价属于小尺度范围。[2-3]四川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小尺度景观资源的一次评价实践,通过对川大校园景观的各个影响因子赋予权重进行分析,是基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视角进行的数量化评价[4],强调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认知。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

校园景观评价是地理学、规划学、历史学、心理学、视觉美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作用的结果产物。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农业、环境等领域。模糊评价主要依据模糊数学中模糊变换和最大隶属度原理,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评估对象作综合评价。

校园景观的评价涉及的指标复杂而种类繁多,经多次讨论斟酌,为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实际又切实可用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以模糊理论与AHP法为基础,参照心理物理学方法,将四川大学校园景观评价指标分为生态质量、视觉美感、人文历史、实用功能共计4个综合因子作为准则层,每个类别分2-3个评价因子,共计11个评价因子(见图1)。

因素层的每一个评价因子被赋值,分为+2至-2五个层次,分别为:一级为景观优秀区域(+2),二级为景观良好区域(+1),三级为景观一般区域(0),四级为景观可改造区域(-1),五级为景观需改造区域(2)。(见表1)

2.2 评价方法与流程

2.2.1评价方法

本次校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主要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萨提(Thomas L.Saayt)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它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各个相互关联并有序排列的层次,使各层次具有条理性,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景观评价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2.2.2评价流程

第一步:研究对象选取

通过卫星地图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地理位置进行详细定位,通过软件在卫星地图中截取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校园地图,其范围为北至大件路文星段,东至黄河中路一段,南至川大路二段,西至长城路一段。

确定研究对象范围后,在校园地图范围内以150Mx150M为模数绘制格栅,并以建筑制图坐标标注法对地图进行标注,横轴有西向东以A、B、C、D、E……为标注;纵轴由南向北以1、2、3、4、5……为标注,并根据横纵轴线的标注确定每一块区域的符号名词。(见图2)

第二步:实地调研资料收集

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划分完的每一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对每一区域进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拍照取景,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第三步:问卷发放调查

在2019年10月-12月间,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范围内的不同场地进行问卷发放,收集资料,课题中主要参与评价的人员为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在校师生,含部分后勤工作人员和参观游客。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对数据进行统计。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中的景观生态质量、视觉美感及人文、历史等各个评价因子进行打分,数量等级为+2(很好)、+1(较好)、0(中)、-1(较差)、-2(很差),根据问卷打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校园景观进行等级评价。

第四步:专家评分

本课题也邀请景观评价领域的专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逐一分析,并给定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分值,计算各项因子的特征值,每项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值为-2~2。

第五步:计算权重

根据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评价体系层级表(图3),再向有关建筑学、心理学、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发放四川大学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权重比较,再建立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应用Yaahp软件对各个评价因子权重计算,通过一致性验证等步骤,计算结果如图3。

首先,计算准则层(B层)的相对权重,表示景观生态性、观赏性、人文性、功能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其次,用准则层(B层)的组合权重对C1、C2、C3、C4……C11的相对权重加权后计算因素层(C层)指标的组合权重,表示植被景观、水体景观、空间变化与景观协调性等11项因素层(C层)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评价的重要程度。

三、评价结果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评价等级的划分根据景观生态质量、视觉美感、人文历史、实用功能四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平均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综合演算后,得出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的评价结果为:(一级)景观最佳区域大致为南门、东门;(二级)景观较好区域大致西园围合、图书馆、基教楼、法学院、文科楼区域;(三级)景观适度区域为明远大道、ABCD教学、综合楼;(四级)景观可改造区域为白石桥、近东园区域;(五级)景观需改造区域为校园边缘区域。(见图4)

(一)生态性评价结果

本次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评价中,生态性的评价对植被景观多样性、、水体、空间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植被景观种类多样,植被层次丰富,有河流或者湖泊水质较好,空间层次有变化体验感好的区域有西园4、17、18、20、21舍、南门、东门等;植被种类和层次一般,有水体且水质一般,有地势起伏变化,有空间变化的区域有西园围合、二基楼、法学院楼、综合楼附近等;植被种类较少、层次不丰富、有水体、但水质较差的区域有东园围合、明远大道靠东门区、C2、C3、E2、P3、P5等;植被单一、缺乏层次感、有人工水体、缺乏空间变化的区域有H5、I5、J5、I6、I7、I8、H8等;无景观植被、无水体景观、空间变化单一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界地带,有G8。

(二)观赏性评价结果

景观观赏性评价从视觉美学出发,结合主观对景观环境的欣赏和认知,把视觉协调性及景观季节时令变化和景观产生的层次变化作为主要评价因素,经过评价得出,色彩很丰富和谐,建筑、水体植被在视觉上很协调,昼夜四季皆美,近中远层次非常丰富,点线面俱佳的区域有明远大道局部、南门、D1、M2、N3、L4、三餐等;色彩较和谐,景观元素之间较为协调,昼夜四季较没,昼夜四季皆没,远中近层次的区域有西园围合1、2、3、4、5、20、21宿舍、明远湖、长桥、东园等;色彩和景观元素协调度一般、昼夜四季有一定美感、层次一般区域有校园边缘区域及B6、C6、B4、C4、E2、E3、F1、K2、L2、P4、P5等;视觉美感单调乏味,景观元素不协调、层次单一且缺少变化、四季美感不协调的区域有D2、D6-D11、I4、I5、J5、P5、O3、P3、Q3、Q4等;环境杂乱无序,景观元素非常冲突、昼夜四季不美,层次极单一的区域有I7、J7、K7、L7、J8、O7等。

(三)人文性评价结果

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人文性方面的评价,选取区域历史性、地域特色性质为评价指标。在这一组评价中,有川渝地方特色、川大特色、有校园气质、历史渊源的区域是明远湖、图书馆、南门、东门等;有一定四川特色、有历史渊源的区域为东门、南门区,西园围合区等;人文性较为一般的区域为新建校区(法学院、文学院)白石桥、明远湖等;较少特色和历史人文性的区域为东园近明远大道等;无地域特色和历史性的区域为东园近校园边缘区域。

(四)功能性评价结果

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景观功能性评价,主要以绿地可达性、建筑布局合理性、服务设施便利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绿地可达性非常高、空间流畅、建筑布局设计合理度高、使用率高、服务设施有美感而且便利的区域是ABCD教、综合楼、法学院新楼、文科楼群、南门等;景观绿地可达性较高、建筑布局较为合理、使用体验较好、服务设施便利的区域是西园围合区域和图书馆等;三个方面都较为一般的区域为明远大道、东南门等;绿地可达性较差,空间拥堵,建筑布局部分不合理,服务设施较少的区域为B8、C8、L8、M8等;人烟罕至、建筑布局不合理、效率低、服务设施差的区域为H4-H7、G7、E8、D8、N7等。

四、结语

四川大学江安校园景观评价是层次分析法在校园景观应用的一次实践,课题组成员对评价流程设计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分析,结合线上线下调查问卷,制订了评价技术路线,并通过近一学期的实施得到初步评价结果。课题组成员通过此次实践有如下认识受调查者需要事先了解基本术语由课题组成员解释即可,否则则会有较大偏差理解;任何景观在时间层面都是不断变化的,具有片面性和暂时性质。

参考文献:

[1]宋萍,洪伟,吴承祯,等.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评价[J].福建農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650-656.

[2][3]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01):33.

[4]王瑾,李建永.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02):111-114.

[5]范钦栋.基于模糊理论的高校校园景观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作者简介:黄青(1999.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17级在读本科生,专业:环境设计,研究方向:景观评价。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层次分析法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
景观人文对高校校园设计的影响分析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