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2020-10-30 02:00阚艳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班集体班主任

阚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篇大文章,属于学校教育中的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头疼、最棘手、最难啃的硬骨头。如果“问题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转化,实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工作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小学班主任,其德育核心能力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实际成效。

“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他们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都很强,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既是对教师全方位的考验与磨砺,更是对教师德育教育核心能力的评价与检验。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美国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所谓“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研究,调查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学生名单。他们告诉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根据心理测量最具发展潜力,而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并有意安排了这个班的两名“问题学生”。八个月后,重新回到这个学校发现,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包括原来所谓的“问题学生”。从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看出,“问题学生”并非无药可救。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诚心去奉献,耐心去诱导,让“问题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并非难事。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一、克服障碍,诚心对待,让“问题学生”树立自尊

俗话说,心诚则灵。“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不良习惯。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对待“问题学生”切不能戴着一副有色眼睛,随便给其贴标签,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教师发现班级一些不良现象时,就首先想到是那几个“问题学生”所为,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会导致工作中的一些偏激行为,就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教师与他们的距离更远,更不容易接受教育。因此,需要教师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厌弃、定型、急躁和偏见心理,时刻保持一种冷静、克制、宽容、真诚的态度,用一颗诚心,心平气和对待他们,尽力包容接纳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從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比其他学生还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年寒。”教师一句不当的话语会使学生从内心与教师产生一道鸿沟,这会使教育教学工作陷入僵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更多地肯定其长处和优点,切不可动辄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讽刺、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事后见了老师横眉冷对,老师说东他偏往西。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问题学生”浪子回头。

二、创设情景,精心设计,让“问题学生”找回自信

重新使“问题学生”确定目标和树立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无论是谁,都爱听好话。“问题学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你愿意,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亮眼的闪光点。教师应随时寻找、观察、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那怕是那“一闪而过”的,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告诉学生“不求一步登天,每天进步一点”。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就能让他们的自信心“膨胀”。

苏霍姆斯基指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为此教师应善于形成学生必要的动机,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差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仔细观察这些孩子们,发现他的优点,挖掘他的潜质,让他们看到希望,并且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引导其不断前进。举一个曾经发生在我班上的例子,大家也许有过类似的经历:

一天清晨,我突然接到“问题学生”甲妈妈的电话,她说:昨晚你给我打表扬孩子的电话,今天孩子状态可好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家长的连声道谢,我笑笑说:没什么,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鼓励,并把这个鼓励传递到家长和家庭里。

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回报,让她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让她知道老师和家长对她的肯定与鼓励。没想到的是:一个表扬电话,却换来了孩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个从未谋面家长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从那以后,我更加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以不同形式进行表扬鼓励,孩子也逐渐转变为一名阳光文明向上的好学生。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采用科学有效、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的班级工作会变得有声有色,“问题学生”也会越来越少。

三、尊重学生,爱心温暖,让“问题学生”逐步自立

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自理能力也差,大多与家庭教育有关。要么过分呵护与溺爱,过分包办代替,心理脆弱,离开家庭就会手足无措,象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要么心理阴暗,为人处世偏执,看任何人都不顺眼,对任何事都觉得无所谓。这两类学生虽然表象各不相同,但都心理很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触及到学生的敏感区域。处理这些学生时,应该用真诚的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以高尚无私的人格力量去消除他们的防御心理,以心换心,真正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心灵交融。我们可以发动全班同学主动帮助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尽力包容他们,创造平等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使他们能积极融入班集体,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家夏尊指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问题学生”本身就存在心理障碍,但他们也有自尊,更希望得到别人真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我班上“问题学生”乙非常顽劣调皮,常遭致同学们的孤立与嫌弃。一天,他课间休息时追打同学自己不慎撞破了头,我给他简单包扎后,迅速将孩子送到医院,并告知孩子父母。到了医院,孩子妈妈非常激动,原来还很淡定的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一会儿说头好像有些晕,一会儿说心里有点不舒服。家长也丝毫没有去挂号缴费的意识,我冲在最前面,带着孩子挂号、缴费、找医生、检查、取药,当我满头大汗地忙完在孩子打针时,孩子爸爸却提着快餐说有事要先离开。等孩子打完针已是下午两点。当我把病历本、就诊卡及缴费单一并递给孩子妈妈时,她却没接,而是说:“这些费用,该学校承担吧!”此后家长连续几天电话催问费用和孩子受伤的经过。并三番两次到学校讨说法。

为了缓解这一局面,体现班集体的关爱,我在班里讲述了乙受伤的情况,同时动员班里同学每人给他带一个水果,用卡片写上祝福。第二天,我收到了满满两大袋水果和孩子们一张张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的卡片祝福,虽然字迹稚嫩,有的还是拼音,但却实实在在的表达了孩子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当晚我将水果送到孩子家,孩子很是感动。返回家的途中,我又在班级QQ群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感谢所有家长及小朋友对乙同学的关心,你们的祝福已顺利转达,我们班正能量满满,好样的!”消息一发,家长们陆续跟帖回应。后来终于等到了同学乙的回复,非常感激大家,也许是班集体的爱心感动了这位学生!后来,同学乙也收敛了很多,逐渐与同学和谐相处。

四、因人而异,细心示范,让“问题学生”不断自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由很强的熏陶感染作用,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得自己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有信服力,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有时候,不是“问题学生”不想做好,而是不懂如何做好,他们除了缺乏被关爱被重视外,还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小学阶段,模仿学习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这些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影响,让“问题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慢慢建立起自信和努力方向,整个班集体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就会逐渐形成。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班主任做说理教育时,就要先摸清情况,找准切合点,避免“瞎说”大道理,工作无效不算,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使他们变得更叛逆。“迟钝型”的问题学生,一般智力活动习惯都比较差,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落后地位,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班主任就应把重点放在消除自卑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切忌否定学生的智力。对“品德型”的问题学生,要抓住教育契机。对“顽皮型”的问题学生,可以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活动,把他们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对于胆小而学习态度又差的学生,不能公开批评他们学习上的不足;对于个性倔强纪律又不好的学生,不能用“硬”来对“硬”,在公开场合一定要给他“留点面子”,私底下再“看着办”。班主任確实有不合适做法的,也要勇于认错,让其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五、联动合作,耐心沟通,让“问题学生”增强自豪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许多“问题学生”的家长都感叹:我为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孩子还是不听话。他们感到迷茫、困惑。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不在点子上,要让家长明白,物质上的给予不等于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其实,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怀,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仅仅靠教师在学校的说教、沟通、关爱和激励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督促他们的行为,这就更加需要家长在家里的督促引导与配合。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反复无常”,很多学生当着班主任的面承诺得很好,表现得很乖巧,但是背着班主任、在家里又是另外一套。还有的“问题学生”过了一个假期回到学校,又故伎重演。因此,“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需要班主任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爱心,加强与家长的耐心细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

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一不变,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完成教育的全部内容,必须与社会、家庭齐心协力方可奏效。首先要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配合做工作,家长自身要在思想、行为习惯上做孩子的表率,多关心、过问孩子的事情,认真担负起监护人的管教职责。可以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到学生所在社区了解、经常请家长和社区代表来校,互通情况,真正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和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小学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工作,复杂而艰辛。班主任只有“因材施教”,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关爱、尊重、欣赏的种子,才能唤醒学生麻木、顽劣抑或无知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自觉融入到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之中,逐渐转变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好孩子。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班集体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温暖的班集体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