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0-30 02:00谢治国邓琳双梁爽何丹梅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评价

谢治国 邓琳双 梁爽 何丹梅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疫情前期全国各级学校面临长时间、大规模的延期开学和居家自主学习,科学推进“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离不开学校的规范管理,而班级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因此,疫情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成为落实“抗疫保学”的重要保障。然而,疫情前期班级管理被全然搬到“线上”,班级的四大空间发生了骤然的全方位变化[1]:班级物理空间由常规的以教室为区隔和承载拓展到更大的网络时空,更具虚拟性;班级关系空间由于线上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变得更加活跃和多元;班级心理空间疏离与否更加取决于班级管理的效果;班级文化空间充满浓厚的“抗疫”氛围。另外,与大、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道德规范等处于更初级阶段,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2],这对小学班主任进行线上班级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深入了解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问题,本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高新区为样本区域,选取区域内12所小学的345名班主任为对象,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工具为自编《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54,同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试人口学分布特征

本调查研究小学班主任人口学分布情况如下:(1)性别:男性19人(5.6%),女性323人(94.4%);(2)学历:研究生及以上48人(14.0%),大学本科282人(82.5%),大专12人(3.5%);(3)执教年级:低段148人(43.3%),中段114人(33.3%),高段80人(22.4%);(4)学科:语文244人(71.3%),数学48人(14.0%),英语16人(4.7%),其他34人(10.0%);(5)教龄:1~38年之间(M=11.07,SD=10.04);(6)班主任经历:0.5~38年之间(M=9.55,SD=9.78);(7)班级学生人数:25~105人之间(M=45.77,SD=6.74)。

2、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发现,线上班级管理总问卷均值为4.18,各维度得分分布离散、不均衡(3.41—4.68)。说明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总体状况较好,但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剖析。

3、疫情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具体问题

(1)线上班级管理目标虚化、弱化

本调查结果表明,线上班级管理目标呈现虚化和弱化的状况。通过访谈发现,班主任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线上班级管理,多是“任务驱动”,以完成学校发布的各种通知和任务为目的,这样的任务完成虚化了严格意义上的管理目标。其次,持续以管理任务驱动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感严重弱化(M=3.41,SD=0.602)。另外,10年以下教龄和班主任经历的被试在管理目标上的得分(M=4.24,SD=0.564;M=4.29,SD=0.567)显著低于此年限和经历以上的班主任(F=10.258,p=0.000;F=6.935,p=0.000),年轻班主任的线上班级管理目标意识薄弱。

(2)线上班级管理内容窄化、浅显

本调查结果发现,班级管理部分内容窄化(M=4.68.,SD=0.387),多集中于疫情背景下的“硬性”规定和“政治”要求,如对防控知识的传达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到位(M=4.71,SD=0.526;M=4.78,SD=0.423),十分重视“抗疫”相关主题宣传工作(M=4.68,SD=0.513),均建设了班级线上管理平台(M=4.68,SD=0.513),但部分重要的管理内容亟待拓展和强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抗疫”相关主题德育活动开展零散,深度较浅(M=3.89,SD=0.853)。线上晨会、夕会以常规事务和学习情况交流为主,缺乏专门的班队会课程设置,“抗疫”相关德育活动缺乏系统规划,教育程度不深。第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和情绪疏导不足(M=3.56,SD=0.650)。疫情居家隔离的特殊性凸显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部分班主任相关能力薄弱,线上物理空间的限制又加大了对学生心理状况准确评估和及时觉察的难度。第三,对线上管理平台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建设程度(t=-0.252,p=0.001),且平台使用效果不佳(M=3.00,SD=0.812)。这一結果与教师“平台管理者”的角色意识不足、有畏难情绪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不熟练有关。

(3)线上班级管理制度断层、脱节

本调查结果发现,线上班级管理制度不能较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和脱节。具体表现为:第一,当把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置于线上,部分制度执行效果差,甚至失效(M=3.09.,SD=0.747)。第二,与纪律、学习和评价制度相比,线上班会、班队等班集体建设制度的建立更加缺乏(M=3.32,SD=0.759;M=3.25,SD=0.818)。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线上“空中班级”的沟通、学习、反馈等方式异于线下面对面情境,导致“旧”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再适用于“新”的全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得知,线上班级平台主要用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仍然以“智育”和“教学管理”为主,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特定角度来讲,纪律、评价制度的建立也是为教学服务。即使有线上班队会,也以常规事务通知为主要内容。

(4)线上班级管理方式单一

本调查结果发现,线上班级管理方式民主程度处于中等水平,43.3%的班主任倾向权威式管理,管理方式单一(M=3.49,SD=0.794)。人口学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教龄和班主任经历少于10年、执教低段年级、班级学生人数少于40人的年轻新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式民主程度上显著低于成熟、执教中高段、学生人数多于40人的班主任(F=5.599,p=0.001;F=3.566,p=0.014;F=9.109,p=0.000;F=10.349,p=0.000)。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自主需求、自律性和自治能力的年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与班主任班级管理观念有关,班主任顾虑学生年龄小,对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信心,不敢“放手”,因此倾向于“包办”的权威式管理。另外,线上班级的物理空间、关系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与面对面相比,线上管理意见的表达、征集、讨论和决策受到更多的限制,因此,管理的民主程度降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单一的权威式班级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交流、参与意愿,不利于形成共享、合作、归属的班集体氛围,阻碍班级管理效能的实现。

(5)线上班级管理协同力量薄弱

本调查结果发现,线上班级管理得到家长的支持较少,家校协同效能不足(M=3.42,SD=0.670),同时,班主任线上协调学科教师工作不充分,教师间协同缺乏(M=3.61,SD=0.591)。以上结果反映出班主任在线上作为协同教育首席角色的意识不足,协同教育的理念和举措欠缺,这可追溯到班主任长久以来协同职责定位不清晰,日常协同机制建立不完善。

(6)线上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

本调查结果表明,线上班级管理的总体效果评价居于中等水平,部分班主任对管理效果评价偏低(M=3.19,SD=0.641)。在进一步的访谈中部分班主任反馈“不知如何评价管理效果”、“需要评价的内容太广太散,难以找到评价重点”、“不知怎样才算管理效果好”、“管理效果评价好坏不由班主任一人决定”等,由此可见,线上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评价目标不清晰,评价内容不聚焦,评价指标不具体,评价主体不明确。

三、对策与建议

此次疫情,给小学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上问题既有疫情突发性的客观原因,也有长久以来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和素养修炼不足的主观根源。为加强小学班主任疫情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效能的持续性提升,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因时而立,确立线上班级管理目标

目标是班级管理的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向。首先,树立和加强目标意识,在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其次,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内容,疫情背景下班级管理目标不等同于学校下发的各项任务,目标指向更长远、全面、深刻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最后,强化班级管理目标重点,疫情背景下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核心价值观树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规则严守等为重点构建班级管理目标体系。

2、因时而拓,扩展线上班级管理内涵

突发的疫情就是重大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资源。班级管理应因时而拓,在延续已有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加深。第一,突出德育。疫情背景下班级精神文化的生发点和凸显点更集中和聚焦于与抗“疫”相关的价值观,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榜样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安全卫生习惯教育等。班主任可根据相关德育主题词设计班级“疫情+”班本课程,将疫情相关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系统的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菜单,促进学生有所思,有所获。第二,凸显心育。疫情背景下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凸显迫切性和重要性,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升自身的心育能力,借助线上课程、活动等面向全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关护,营造积极、乐观、互助的班级心理氛围。同时,通过加强线上谈心,协同心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第三,优化平台。此次疫情将班级管理搬到线上,班级管理对线上平台的依赖空前凸显,这也是现代“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班主任应积极适应“平台管理者”的角色,通过主动学习,克服畏难情绪,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善于利用和发挥网络环境和平台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实现班级管理在云端的动态衔接。

3、因时而新,创新线上班级管理机制

为实现班级管理制度从线下到线上的灵活、有效衔接,首先,应及时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云班级公约”,包括云纪律制度、云信息制度、云值日生制度、云班会制度、云队会制度、云周报制度等。其次,新的班级管理制度应兼具延续性、创新性和务实性。在原有运行成熟的管理机制基础上,根据网络环境的需要,结合特殊疫情背景,构建适合线上班级管理的机制框架和细则,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最后,建立专门的线上班会、队会制度,独立于进行常规事务安排的晨会、夕会以及学科教学,对班队会时间、内容、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等做统筹规划和严格执行。

4、因时而用,丰富线上班级管理方式

线上班级管理应在特定范围内灵活采用民主管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首先,全员激励,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力量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次,民主自治,改革班干制度,组建更广泛的班干团体,根据线上班级管理需要设置具体多样的干部岗位,如线上签到统计员、线上文件管理员等,调动班级成员共同自治。第三,协作共治,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建立线上小组合作制度,设置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汇报人等多种角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学习和特色活动,给予每一个学生线上班级管理的角色和机会,营造责任共担的班级氛围。最后,全员共享。在班主任的引领与培养下,师生通过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保存和传播功能,形成疫情期间的“班级日志”、“作品集锦”、“班级公众号”、“班级共享平台”、“班级数码社区”[3]等,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营造民主、活跃的线上班级氛围,

5、因时而聚,协同线上班级管理多方力量

线上班级管理需要整合多方教育力量,从而形成管理合力。第一,加强协同理念。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均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协同教育的视域下,班级管理,特别是物理空间受限的线上班级管理,更应加强协同理念,明晰各方職责定位,构建线上班级管理共同体。第二,加强家校协同。就疫情期间学生“宅家”学习和生活的目标、要求、内容、方式等家校达成共识;发挥线上信息平台的便捷优势,建立明确的沟通机制,及时、细致、耐心、有效沟通;鼓励家长积极、有序参与线上班级管理,明确职责和分工,实现家校有力配合。第三,加强教师协同。以年级等组织为单位建立“班主任共同体”,将各类“零散的非正式班主任团体”进行聚集和联合;班主任共同体定期开展线上工作研讨,交流、分享线上班级管理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从而解决困惑、提升管理效能、增强归属感。另外,协同学科教师的管理力量,丰富与学科教师的交流内容,发挥学科教师的管理特长。如疫情期间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帮助时,及时寻求心理教师专业支持,共同提供帮助。

6、因时而建,构建线上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线上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应紧随疫情发展、学生生活环境、作息等变化进行构建和调整。第一,调整评价价值取向,疫情期间班级管理的评价价值观念应侧重于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可持续践行。第二,明确评价目标,线上班级管理评价目标应指向学生的自主性和五育并举的综合反馈[4]。第三,聚焦评价内容,线上班级管理评价内容应聚焦于学生居家生活的健康、学习的自主与公民素养的培养。第四,细化评价指标,线上班级管理评价指标应尽量具体化和可量化,如学生居家健康生活的评价指标可细化为:饮食健康、作息规律、一小时体育锻炼等,师生可共同整理将具体的评价指标汇编成班级“自主成长评价手册”。第五,多元化评价主体,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均应是线上班级管理评价的主体,全面考量多元主体的反馈和评价,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实效性。另外,线上班级管理评价应注意及时性。完整适宜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发多元主体的管理动力,还能有效激励学生在疫情背景下的积极成长。

(作者单位:成都墨池书院小学)

课题编号:610041

参考文献

[1] 陈宇.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41.

[2]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67-73.

[3] 樊健. 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建设[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9:29.

[4] 袁丽. 在线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停课不停学”的班级管理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搜狐网页.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评价
班级“无课日”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