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高武村苗族的村落文化

2020-11-02 02:49普文慧石燕
探索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生态文化

普文慧 石燕

摘 要  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广西融水苗乡村落文化除具有一般农耕民族的特点之外, 还具有本民族的一些特质:自由与约定俗成的婚恋文化,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文化,娱神娱人的节日文化,和稻-鸭-鱼共同养殖的梯田生态文化。

关键词  婚恋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

村落  拱洞乡位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处于崇山峻岭中的高武村是拱洞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落,这里世代居住着苗族,因其交通不便在现代文明的社会背景下, 村落文化保存与发展的过程也较为缓慢, 在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它顺应自然,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是本文想要强调的。

一、自由与约定俗成的婚恋文化之“走妹”

“行歌坐夜”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交往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又称“走寨”或“走妹”。在融水苗语中小伙子叫“达亨”,姑娘叫“达嬷”每当节日农闲或者傍晚休息的时候,达嬷们结伴在家里做针线、打油茶,各村寨单身达亨们就会约上自己的好友,三两成群到未婚的姑娘们家“串门”,苗族小伙子会用自己的歌声来打动姑娘让其开门,如果姑娘拒绝开门就说明她对这位“达亨”不中意,若让小伙子进门就表示有意,但大多数时候姑娘们也会象征性的关门推拒展现矜持。过了姑娘这一关还不算完,小伙子们还得接受女方家人的考验,也就是和女方家人对歌,唱得好的小伙子才有资格得到姑娘的芳心。幾首歌过后,女方家人心里有了底就自觉回避,让姑娘小伙们围坐火炉边谈天说地拉家常,一起烤火吃油茶互相了解认识,如果双方都对彼此有意就会打情骂俏踩一下对方的脚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有时聊天直到深夜,如果谈不成就各自回家。通常这种行为往往是得到双方父母默许的。

自由与约定俗成的融水苗族“走妹”婚恋文化是其一直延续下来的年轻男女交往方式的一种,体现的是苗族文化中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双方意愿,鼓励青年男女勇敢追求婚姻爱情的价值观。

二、娱人娱神的的节日文化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当地人也叫“坡会”。在融水为避免各个苗寨举行坡会的时间发生冲突,政府每年都会事先安排每个苗寨举办坡会的日期。2020年高武村的坡会就安排在了一月份。通过我们具体的实地观察认为芦笙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祈福消灾、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随后苗族男人们会进行吹芦笙比赛,简称“芦笙赛响”,同时身着苗族盛装的女人们也会外围和这芦笙音乐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能否五谷丰登、六畜平安、人丁兴旺都与自然状况息息相关,在新春之际吹响自己喜爱是芦笙能够娱乐神灵祈福消灾,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赛舞、赛芦笙有文化娱乐的功能。芦笙节上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芦笙赛响,比赛吹芦笙的基本都是男性,据我们调查参赛的里就有很多来自贵州苗寨的队伍,所以为了顾较远地方来比赛的队伍一般芦笙比赛在下午举行。芦笙节上是展示苗族服饰最佳的场所,随着芦笙的响起,美丽的苗家姑娘穿上节日盛装前来围观,苗族服饰做工精细, 色彩鲜艳, 对比强烈,从绣花布鞋、脚筒、绑带、百褶裙、上衣、银项圈、头饰……纹样繁多且样样精美,衣饰上的流云、小鸟,鲜花、吉祥字等等文化事项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苗族姑娘妇女们组织起来伴随着芦笙跳起欢乐的芦笙舞,场面十分热闹。

协调寨际关系、促进交流沟通。在高武村历年举办芦笙节的地方有一个明显的标志——芦笙柱。芦笙柱体上雕刻着各种代表苗族信仰的图腾,其中雕刻的水牛角就是友谊和睦,相亲相爱的象征。苗族人爱好和平,热情好客,高武村到了举行坡会这一天周围的很多村寨的人都盛装打扮前来观看,这间接也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见面和认识的机会,见到漂亮的苗家姑娘“达亨”们也会热情的打招呼喊“达嬷!”。吹芦笙是由各个村寨组成的芦笙队抽签以对面几个山头能否听得清楚为标准进行比赛,获胜的队伍不仅有该村颁发的奖旗和丰厚的奖金还能够为自己的代表村落增光,借此提高村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参与“芦笙赛响”的过程中各村代表队能够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和心得。

举办芦笙节,活跃商品经济。芦笙节期间各地商贩带来了各种日用百货,生产工具,苗族姑娘妇女们可以选购自己喜欢的衣服饰品,耳环、项链。小孩子们缠着大人买玩具,买炮仗买零食。村里的主干道上烤肉串、炒米粉、糖炒栗子、烤鸡翅等小食摊上流连了许多怡然自得、吃得津津有味的苗家姑娘和小伙,活跃的地摊经济悄然间涌向这里,原本宁静的山村一时间也喧嚣、欢快起来。

三、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文化

关于村落的选址,在融水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侗族住山腰,苗族住山顶。”高武村建于朝阳、开阔的山顶缓坡之上,再往下是灌木林和梯田,高武村苗族先民从很早开始就因地制宜建造房屋,由于居住的地区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杉木林为干栏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融水,苗族人家的房屋大多是木构建筑,盖房先用数十根粗大的杉木隼接组建房屋的主要框架,再用木板互嵌构成房屋的主体,往上用红瓦或青瓦铺成具有一定坡度/的人字型结构房顶,。

如果走进苗家人的木屋你会发现整栋房子分上下两层。下层用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和收获的粮食作物,踩着楼梯上二层进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堂屋中间燃烧着的火塘,堂屋旁边才是主人家睡觉的房间。这样一个二层的小建筑布局既考虑到了防湿防潮,防毒虫防野兽也有考虑到了房子的通风和朝阳。苗家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了晚上苗家人就围绕着火塘烤火聊天煮油茶,火塘里的火种永不熄灭,于他们而言火塘不仅是聊天做饭的地方,更是一家人促进情感的重要家庭场所。

就建筑而言,与山腰的侗族一样,苗族的先民也是就地取材建造房屋,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断光大发展,从而使苗族的木构建筑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高武村的聚落形态, 以“干栏式”木质吊脚楼为单元, 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景观空间优美的聚居式村寨,房屋大都因地势而建, 层层延伸、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空地也会被主人充分的利用起来,种些蔬菜和玉米,养养鸡鸭和猫狗…而且它们具有冬暖夏凉且雨季干爽防潮, 夏季通透清凉的特点,外地人则喜欢它们原生态的古朴、淳美和接地气…这样一种与天时地利相结合的田园式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苗族族“天人合一”的观念。

四、稻-鸭-鱼共同养殖的梯田生态文化

大山与苗族总有割舍不断的联系,不知何时苗族先民迁徙到这片深山从此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便与这片深山建立了相依相存的亲密联系。自然与人类本就是命运共同体,勤劳的苗族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汗水与勤奋挖出了那在山脚盘绕的台台梯田,这些梯田又反过来哺育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苗家人。在这一取一舍之间便产生了生命与文化延续的奇迹。

高武村位于广西省北部,地处高原山地,村民大多以种植稻米为主。在前几年村民种植的稻米大都自给自足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般收获稻米后,留下足够一家人的口粮剩下的就被用来酿米酒和做油茶。几年前村里成立拱洞乡高武村稻田立体生态种植示范园,力求打造水稻-鸭-鱼养殖的梯田生态养殖规模,利用鸭在水面、鱼游水中、稻长土中三者的立体生态关系进行稻鱼鸭综合立体生态养殖。该模式养殖技术既降低了种稻和养鱼成本,又提高了稻田的产出率,为农民增产创收,脱贫致富提供了好途径。如今外出打工的高武村人正慢慢回流,因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返乡创业正成为他们发展的另外一种选择。

五、总结

高武村一个平凡普通的村子,里面住这一群平凡普通的村民,他们热情好客,待人真诚,仍然对大山外来的人表露出欣喜与好奇,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荣。从日常劳作生活中的“走妹”到芦笙节上的“芦笙赛响、苗服比美”展现的是苗族人对待生活自由乐观的精神。无论是从建筑布局设计还是其生计方式的发展创新展现的都是其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升安,汤桂芳,陈艳霞.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J]. 梧州学院学报,2018,28(06):62-66.

[2]龙初凡. 黔东南侗族芦笙节的人类学田野考察[J].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6,(01):36-52.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生态文化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