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行天桥变迁: 以南京市洪武路天桥为例

2020-11-07 01:48陈素华
关键词:人行天桥洪武行人

陈素华

(东南大学 交通学院,南京 210096)

城市人行天桥的变迁与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的交通发展历程来看,城市交通早期处于基础设施大规模短缺阶段,政府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使用汽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后,政府在交通建设中,开始注意环境、生态、能源等问题;空间资源与环境资源紧缺日益显现阶段,政府通过需求管理来引导合理需求,交通模式的转变受到更多的重视;等到交通领域自身协调已不能奏效时,更大范围的协调被提上议程,政府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1]﹒

城市人行天桥见证了一个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内涵﹒本文对国内城市人行天桥的兴建-拆除-复兴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其历次变迁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展望城市人行天桥的发展方向﹒

1 城市人行天桥的变迁

1.1 城市人行天桥的兴建时期(1980―2000 年)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经济开始复苏﹒据统计,80 年代初的上海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城市机动车辆增长了10 倍,非机动车辆增长了16 倍,而城市道路面积仅增长了 1.5 倍﹒1980―2000 年,各地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 通需求,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疏于交通管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交通是该时期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也是交通事故多、秩序差的主要原因﹒虽然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路口设置了行人过街横道线,并以信号灯控制,但当两个交叉路口间距过大时,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现象较严重,汽车撞人事故时有发生﹒南京市1984年因行人过街不当,发生交通事故22 起,死亡16 人﹒为解决交叉路口的交通混行局面,保证行人安全,提升城市交通秩序,城市人行天桥因需而生﹒

1980-09-30,广州市人民南路与西濠二马路交叉口建起了全国第一座过街人行天桥,至此,国内的城市人行天桥开启了兴建时期﹒1982-07-01,上海首座人行天桥——外滩延安东路天桥建成通车﹒1984-04-16,南京市第一座人行天桥——淮海路人行天桥启用﹒

早期各地的人行天桥以满足联系与跨越功能为主,依需而设,缺少统一规划﹒1996-03,建设部颁布了城市人行天桥设计规范:《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2]﹒规范中明确:人行天桥的布局应与城市道路网规划相结合,步行交通也需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下7 种情况可设置人行天桥:

1)进入交叉口总人流量或一个街口横过马路人流量与机动车交通量达到规范值时﹒

上海市四平路大连路方形天桥,桥平面呈“口”字型,因进入交叉口总人流量超过1 800 P/h 而建,是上海市第一座十字路人行天桥﹒

2)进入环形交叉口总人流量与机动车交通量同时达到规范值时﹒

南京新街口广场原为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和汉中路4 路交汇的环形交叉口,广场的中心为孙中山铜像,因进入环形交叉口的总人流量与机动车交通量均超过规范值,便修建了四环天桥将广场上空连接起来﹒

3)行人横过封闭式道路或道路较宽时﹒

南京玄武大道快速化改造时,因取消平交口而新建樱铁村人行天桥和东方城人行天桥,分别位于经五路立交东西两侧500 m 范围﹒

4)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人流较多或道口关闭时间较长﹒

5)路段上过街行人或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时﹒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教学区和校东宿舍区位于南京太平北路两侧,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学生人流量巨大,横穿马路非常危险,因而修建了太平北路人行天桥,

6)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处﹒

上海虹口霍山路、海门路、东大名路交叉口,为“K”形交叉,修建提篮桥人行天桥,按不规则地势呈不等边扇形布置﹒

7)有特殊需要可设专用过街设施﹒

人行天桥的建设实行了保证行人安全的目 标﹒上海外滩延安东路人行天桥建成通车3 年内,交通事故率下降了78.6%﹒

人行天桥除交通功能外,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崭新的观景平台﹒南京新街口人行天桥,曾是人们来南京旅游观光留影的首选之地﹒在此桥上留影,以孙中山铜像和金陵饭店为背景,南京的古今历史和文化在此得到了完美交融﹒

1.2 城市人行天桥的拆除时期(2000―2010 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仅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城市交通﹒本世纪初,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小汽车保有量增长迅猛,各地以拓宽道路或修建城市快速路来满足交通需求,同时修建地铁、BRT 等公共交通系统来减缓拥堵﹒早期建设的人行天桥常常是因需而设,布局未必合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行天桥与城市建设和规划有冲突,陆续被拆除﹒拆除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1)地下过街通道的兴起﹒21 世纪初,国内掀起地铁建设的热潮,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系统规划阶段[3]﹒伴随着地铁建设,大批地下通道取代了人行天桥的交通功能﹒南京新街口站是地铁1 号线、2 号线的换乘站,是亚洲最大的地铁站,设置了24 个出入口,分别通向地面和多家商场地下层﹒开通后,新街口广场的4 座人行天桥于2005 年被拆除﹒

2)人行天桥横跨的道路改扩建﹒人行天桥横跨的道路提升为城市快速路时,无论是采用拓宽道路宽度的平面式,还是采用高架桥或隧道的分离式,都会对人行天桥产生影响,需要将天桥拆除以适应道路改扩建要求﹒

3)城市建设影响﹒对人行天桥横跨的道路进行其他配套工程建设时,也会对人行天桥产生影响﹒南京市地铁3 号线建设时,太平北路人行天桥两侧的主桥墩桩基础侵入到了浮桥站-鸡鸣寺站盾构区间内,为保证盾构顺利施工,必须先拔除两侧主桥桥墩桩基础,人行天桥于2011-09 被拆除﹒

4)城市美观因素﹒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对城市景观的追求,那些挤压城市空间,影响城市天际线或阻挡行人视线的人行天桥被拆除﹒

5)桥梁结构损伤严重﹒近年来,由于车辆超高超载、驾驶员错误操作等因素,车辆撞击损伤人行天桥事故频发﹒对桥梁结构检测评估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人行天桥被拆除﹒

1.3 城市人行天桥的复兴时期(2010 年―)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路网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机动车继续增长,路网流量趋于饱和,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应已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各地政府寻求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提倡发展公共交通,从而方便公众出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很多城市开始了从“车行”到“步行”的转变,城市交通建设的重心从道路基础设施转向“骑行系统”和“步行系统”[4]﹒城市人行天桥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纳入城市规划[5]﹒除当初建设的单点人行天桥外,城市绿道人行天桥和空中环廊人行天桥是目前建设的重点﹒

1)城市绿道人行天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既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又提升城市景观﹒城市绿道常常要跨越既有道路和河流,或是近山亲近大自然,这些地段一般都采用人行天桥的形式建设﹒

成都天府绿道规划形成了“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的系统,其中区域级绿道近2 000 km、城区级绿道超过5 000 km、社区级绿道1 万km 以上﹒主线总长500 km 的锦城绿道,是当前世界上规划在建的最长环状绿道,包含有7 座钢结构跨线大桥和四五十座小桥﹒

绿道人行天桥与普通人行天桥相比,在满足行人通过需求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骑行需求,如通过增加上桥和下桥引道长度,减小上下桥坡度,实现无障碍骑行﹒

2)空中连廊人行天桥﹒美国始建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空中连廊,将商业建筑相连接,引导人流进入商场,从而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随后,空中连廊又拓展出娱乐休闲、城市观景等功能,逐渐向公共空间发展﹒归纳其建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6]:1)创造友善的行人环境;2)疏解城市交通;3)促进商业发展;4)带动城市的繁荣与复兴;5)形成城市观景平台;6)拓展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

从2002 年开始,广州市提出建设空中连廊的规划,在广州市多个人流与商业集中区域进行空中连廊建设,第一批实施建设了珠江新城核心区和兴盛路空中步行连廊系统﹒

2 城市人行天桥的发展方向

2019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交通发展应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当前的城市交通应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人行天桥除了直接联系两点交通,还是集观光休闲、整合商业圈的公共空间,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交通空间,一面城市复兴的旗帜﹒

2.1 人行天桥的功能拓展

1)交通功能﹒桥梁最基本的功能即为交通功能﹒人行天桥可为步行者提供安全舒适地从A点到B 点的通道﹒

2)休闲观光功能﹒桥梁是一个特殊的驻足、休闲场所,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视点场所﹒由于人行天桥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与城市其他公共场所空间不同,它给人一种更加开阔的空间体验,能同时感受到内部和外部,静止和流动,自由和保护﹒不同的桥梁形态结合两侧不同的景色,也能创造丰富的桥梁场所体验﹒

3)商业文化功能﹒连接商铺的空中连廊会吸引人们去观光和购物,大大激发商业活力﹒还可以利用空中连廊举办艺术展览、政府宣传等﹒

4)象征功能﹒一座座经过精心设计、结构优美的人行天桥,不仅具有象征的力量,还具备高质量的视觉形象,激发人们对它的赞美,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5]﹒

2.2 人行天桥的景观塑造

人行天桥应结合桥位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在美学原则指导下,融合艺术与结构,进行美的创造﹒人行天桥不是单纯的结构设计,需要桥梁结构与建筑、规划及景观等专业的协调创作﹒

2.3 人行天桥的材料色彩

不同的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造型,同时也形成不同的色彩,它们对景观的影响非常大﹒城市中心区人行天桥主要采用钢材和铝合金等材料,色彩以金属本色为主﹒古城风貌区则以木材、石材、砖砌体等为主要材料,以体现地方特性﹒实现人行天桥绿色生态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

2.4 人行天桥的人性关怀

为了改善行人出行环境,人行天桥在细节上需考虑人性关怀﹒如设计遮阳避雨的顶棚,配备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天桥的落地点结合公交站台布置等,这些人性关怀措施也会对城市的人文景观产生良好影响﹒

3 南京市洪武路人行天桥发展史

3.1 洪武路人行天桥的建设与拆除

南京市洪武路人行天桥始建于1994 年﹒桥梁为钢桁架结构,主跨跨越洪武路,辅跨连接金贸大厦与桥梁西侧平台,桥梁东西两侧通过人行梯道与地面连接,桥梁全长84.7 m,主桥宽3 m﹒

洪武路人行天桥曾多次被撞击﹒2013-05,一辆运输塔吊支架的货车撞击了天桥主梁下沿,桥面和主梁其他部位都有扰动,存在安全隐患﹒2014-01,洪武路天桥封闭进行加固改造,并于2014-07 重新开放﹒再次开放不到2 年,洪武路人行天桥不堪重负,被鉴定为危桥,于2016-01再次封闭,2016-03 拆除﹒

洪武路人行天桥拆除后,行人有2 条路径可以过街:路径一是向北通过中山东路-洪武路交叉口的地下过街通道,绕行距离300 m;路径二是向南通过淮海路-洪武路交叉口人行横道过街,绕行距离180 m﹒绕行给市民带来不便,建设新的过街设施非常必要﹒

3.2 新建地下通道与人行天桥方案的比选

洪武路北到中山东路,南至白下路,全长1.4 km,是中山南路和太平南路之间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根据《南京新街口控制性详细规划》,洪武路、淮海路交叉口周边主要规划为商业、住宅混合用地,包括万达广场、金茂大厦、洪武商场、东方金融大厦等商业综合体,同时也有游府新村等住宅小区﹒洪武路-游府西街路段地下管线复杂,除了沿洪武路的各种给排水电力管线外,交叉口四周还分布着大量通讯光缆等管线,密集的管线使通道布置空间受限﹒

新街口地区过去有很多座过街天桥,之后因各种原因先后拆除,大多改成地下通道﹒洪武路人行天桥拆除后,对原址新建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方案进行比较论证﹒

1)浅埋地下通道方案﹒浅埋主通道垂直下穿洪武路,呈东西向“一”字型布设,顶管段长38 m,管径内尺寸5.5 m×2.7 m,埋深6.4 m,总建筑面积约440 m2﹒该方案地下通道埋深浅,使用便利,但受管线制约,通道净空仅有2.6 m,不满足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净空不宜小于3.0 m”的要求﹒

2)深埋地下通道方案﹒深埋主通道与浅埋主通道平面布置相同,顶管段长38 m,管径尺寸5.5 m×3.3 m,埋深13.8 m,总建筑面积约440 m2﹒该方案地下通道埋深较深,完全避让管线,通道净空可达3.3 m,但由于提升高度13.8 m,使用功能较差,工程造价也较高﹒

3)人行天桥方案﹒为了减少与管线冲突,避免原天桥东侧上桥口与周边建筑间距过小,而与洪武商场平台形成人行拥挤和卫生死角的问题,新建人行天桥整体北移约4.5 m,主墩设置在两侧人行道上,跨径36.6 m;天桥整体平面维持原来的“T”形,并设置斜向平台连接金茂大厦二楼﹒ 从行人使用便捷性、对洪武路交通及地下管线的影响、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及后期维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对地下通道与人行天桥方案进行综合比选(见表1),推荐人行天桥方案﹒

3.3 新建人行天桥理念

洪武路人行天桥位于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地区,它不仅是方便两侧行人过街的通道,更应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景观﹒因此,桥梁方案创作时遵循以下理念:

创新性、唯一性——不与已有的人行天桥结构型式雷同;

营造城市景观——展现新街口时尚、现代的城市风貌;

便捷性、舒适性——方便行人过街、沟通道路和建筑;

展现南京文化特色——打造南京新街口特有的文化名片﹒

洪武路人行天桥主桥为带装饰杆的简支钢桁架桥,通过交错的桁架杆件,形成冰裂纹花窗效果,具有新中式建筑风格(见图1)﹒漫步在天桥 上,市民能体会到古典园林的雅致和浪漫﹒新桥进行了亮化,桥顶不再露天,加装顶棚,下雨时能边避雨边看风景(见图2)﹒桥梁东西两侧各安装了一部电梯,南侧还有楼梯,供行人上下﹒以前人们过天桥要爬很长一段楼梯,老年人上下天桥很不方便,现在采取更人性化的设施,方便了市民逛街、上班﹒

表1 地下通道与人行天桥方案比选

图1 地面行人视角效果

图2 桥面行人视角效果

4 结语

纵观人行天桥近40 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历了兴建、拆除和复兴3 个阶段,它的兴衰过程与城市交通发展密切相关﹒城市交通理念从注重“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人行天桥从单纯的交通结构物到集出行、休憩、观景、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建筑,无不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步行是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7]﹒未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机动车在空中或地下行驶,将有限的地面道路让给行人,城市人行天桥或许会迎来又一次变革﹒

猜你喜欢
人行天桥洪武行人
书法
书法作品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人行天桥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的“O2O联动效应”——以“杭州人行天桥被撞塌”事件为例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