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童子”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2020-11-16 09:42纫秋
食品与健康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亚种米面单胞菌

纫秋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以下简称“小椰”)是一种细菌,在微生物界的地位相当于古龙小说中的“五毒童子”——身材短小,相貌丑陋,存在于土壤、水中,以“毒”索人性命。“小椰”长3微米,宽1微米,两端钝圆,无芽胞,虽其貌不扬却曾引起国家顶级预防医学团队的高度重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曾成立酵米面中毒防治科研协作组,专门调查研究由该菌引起的中毒事件。

当“小椰”所处环境的营养元素适宜,温度在26℃左右,就会分泌它的“毒”门暗器——米酵菌酸和毒黄素。二者均为小分子脂肪酸类毒素,对人和动物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以米酵菌酸为例,这种耐热性强的白色晶体,不能以普通的加热方式被杀灭。有研究证实该毒素的毒性分级为剧毒。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由“小椰”造成的中毒事件虽然不多,但患者的病死率为41.54%,居食物中毒之首。

祸起烹饪习惯

这一日,“小椰”一族有两位少年——“小椰无名”和“小椰药明”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小椰”族人喜欢三类食物,分别为:1.谷类发酵制品,俗称酵米面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醋凉粉等;2.变质银耳;3.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山芋淀粉等。“小椰无名”选择的休息住所是发酵糯玉米粉——将玉米发酵后磨浆,然后晾晒成粉,为我国西南地区制作汤圆的主材。“小椰药明”则以泡发的银耳作为暂时的休息地。

事实上,它俩虽然因土壤附着等原因待在食物中,但并不一定能存活下来。只有居所环境适宜,它们才能逐渐长大,产生毒素并繁衍后代子孙。有些人习惯于一次性多准备些食材,以备不时之需,比如这家主人1天前做了很多糯玉米粉,泡了很多银耳,结果却给两位“小椰”留下可乘之机。由于一直在下小雨,气温不冷不热,两位“小椰”便开始生产制造“毒”门暗器。

“小椰无名”在发酵糯玉米粉中大量繁殖,产生了米酵菌酸和毒黄素。而“小椰药明”也在泡发过的银耳上过得潇洒滋润。此时,糯米面和银耳均已变质,但人类却毫不知情。这户人家有客人拜访,主人便亲手制作了汤圆、莲子银耳羹待客。

主人的手艺不错,包制的黑芝麻馅汤圆软糯香甜,熬出的银耳莲子羹浓稠爽滑,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但是,晚饭2个小时后,不少人感到不舒服,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在医院经过医生的准确判断和大力抢救,大家都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医生说:“患者是因为食用了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侵染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重症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腦肾实质性器官损害症状。你们送诊比较及时,否则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祸乱平息

医生将这起食物中毒事件上报疾病预防与控制部门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在这户人家剩余的糯玉米汤圆粉和银耳中均发现了“小椰”族人的踪迹,并将这些食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科学检验。结果显示,糯玉米汤圆粉和银耳中检测到的米酵菌酸数值均大于50(毫克/千克),远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GB 7096—2014》中“米酵菌酸的含量不得超过0.25(毫克/千克)”的规定。工作人员据此确定: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元凶。

鉴于该事件比较典型,疾控部门通过街道社区向附近居民进行了科普宣讲,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灭杀有法

对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种来讲,以56℃,加热5分钟即可将其杀死。家庭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对其的灭杀效果也不错。对于米酵菌酸,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的去毒效果最好。日晒法可使鲜银耳中的米酵菌酸转为异米酵菌酸,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毒素。

2.改变烹饪习惯

自然界如水、土中存在很多如“小椰”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有可能在食材生长、采摘、运输等环节来到我们的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很多时候,是人类不科学的烹饪或饮食行为导致它们族群扩张,并产生“毒子毒孙”——有害毒素。因此,建议您“现做现吃,一次食完”,以杜绝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建议居民改变一次性发酵制作大量米面,并将其贮存多日的习惯。关于食用菌、银耳或者黑木耳及其它菌菇类,每次不要泡发太多。以冷水将其泡发1~2 小时即可,避免细菌的大量繁殖和产毒。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不可食用。如果一次性泡发的银耳较多,可以将一部分洗干净冷冻起来以待下次食用。

猜你喜欢
亚种米面单胞菌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
志愿者
粮食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好好刷牙能防老痴
好好刷牙能防老痴
全世界的老虎长得都那么像,到底有什么区别?
年糕
免疫球蛋白IgY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树木与细菌“联手”降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