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故事融入武术教学的价值路径探析

2020-11-24 01:52周万辉郭通通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民族

周万辉 郭通通

1.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发掘武术故事融入武术教学的价值意义,找出武术教师讲述武术故事的常见问题,探寻将武术故事融入武术教学的有效路径,对武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武术教育的本身就是在“立德树人”。一个人由“心”立“德”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武术教学是一个极好的 “立德”过程,它是武术教师依托武术技法上的言传身教与武术故事的口耳相传来诱导学生的视听思行,并随着时间和教学内容的演进持续不断地强化,最终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梅墨生认为,“武之为道,品味上,德为先”,[1]拳谚亦云“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德”是“武术界中形成的一种‘共识’伦理道德,通过这些‘共识’的伦理道德来维护武术界特有的社会秩序,构造武术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它既规范了习武者的日常行为举止,又对习武者的精神起到指南作用。从价值论而言,它是衡量习武者做人的价值尺度或者标准。”[2]从师徒结对的角度来看,在武术师徒双向选择之初,就以“德”为标准来进行裁定和衡量,有这样的考量尺度存在,不管能否有缘结为师徒,这都将是”师生”进行道德自省的第一个阶段。而从这种“价值尺度或标准”的确立到实现最终的“以德树人”目标,离不开以武术故事为载体的、一脉相承的人文浸润与熏陶。

1 武术故事融入武术教育的价值意义

1.1 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对接,转换学习态度

传统的武术课堂以武术技法的掌握为主,注重练习,枯燥无味。武术教师在授课的导入环节或技法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穿插生动的背景故事或暴力犯罪等法律知识,学生对课堂内容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既传递给学生如何防身,又不随意伤人。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武术背景知识的探索,实现从“要我练、要我学”到“我要练、我要学”的思想意识转换。

1.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内润于心,外显于行

武术故事“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及宇宙观”,[3]它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向,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耳濡传统文化美德,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内润于心;特别是在如今“和平的国家而非和平的世界”动荡且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正确爱国成为每一位国人必修的课题。通过戚继光、霍元甲以及蔡龙云等一代代武术人的故事,讲述武术人在家国危难之际的心忧家国和奋发有为的爱国情怀与崇高行为,激发每一位中国人的血性和风骨,唤醒每一位中国人的爱国心,凝聚民族向心力,提振民族气节,提高我国固有之精气神。在技法学习中,通过外在技术技法的拆招、喂招等教学方式,将武术技术技理传授给学生,注重“由技入道”的“内”“外”结合,辅以特定情境中的武术故事熏陶与浸染,最终达到“心技一体”的有机统一。

1.3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弘扬正善能量

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群体的忠诚、依附和归属感,而这正是产生民族精神普遍认同的基础。[4]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尚武的民族,不仅是因为武术技术担当着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不受外敌侵扰的历史重任,更是因为武术文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认同的缩影,深埋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冷兵器时代,武术作为维护民族安全的特殊技术,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掌控着一个民族的话语权,更甚者会决定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走向。正是由于武术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世人的不断验证和认可,才会造就国人将武术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依托,一直流传到今天。清末以降,随着热兵器的进入,中华民族几经动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保中华民族之存续,使中华民族走出困境,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如大刀王五、张之江、霍元甲、蔡龙云等,他们以武术凝聚人心,以武报家国,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意志。武术故事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2 教师在武术故事讲述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5]不断对问题解决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知不足而后进不断出场、不断进步的过程。就当下的情况来看,虽然学校武术教育的课堂中已经有武术故事的存在,但是,这与讲好武术故事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基于此,丈量短板并弥补差距无疑对夯实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根基,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6]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2.1 过于注重演练,忽视技击和人文

武术具有表演性,但这一属性不能完全替代它的技击性本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它的生命力和自信心。自武术进校园的号角吹响以来,许多中小学开展了武术课程,在武术课堂上,仍存在着一些教师只注重武术的体育表演性,避技击而不谈,注重学校的面子工程,忽略了武术技击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了武术故事在武术课堂存在的现实意义,以至于将武术狭隘地视作表演性的运动技能,以至于学生对武术相关种类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毫不知晓。武术故事的讲述是实现武术教育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不可或缺的过程之一。纵览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从萌芽起源时期迫于生存繁衍需要的人与野兽的搏斗,到后来不同部落、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为捍卫集体利益而不得不刀兵相见。可以发现,武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珍爱和平,团结凝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生动阐释。武术故事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凝聚体现,承载着对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育人使命。因此,武术教师想要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就不能忽视了武术故事的人文熏陶,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2.2 对书本的依赖性太强,内容枯燥

武术课程中技术教学与武术故事的讲述是相促互辅的,但存在一些教师在讲述武术故事的环节上,对书本的依赖性强,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不能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性延申,学生对书本上的故事并没有过多的兴趣,导致武术故事缺乏生动感和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武术故事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从内容上来看,武术故事不仅包括国家与民族、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蕴藏了战争为和平的逻辑思维范畴,这就要求武术教师要借助各种工具去搜集筛选并对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挖掘武术故事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以引人入胜的武术故事来调节相对枯燥的技术练习。另外还要从身边小事出发,以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或热点为依托,从学生视角出发,讲好中国武术故事,增添武术教学趣味,增强武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3 漠视主体,缺乏互动

武术教学跟其他学科有相同之处,都要遵循教师的“教”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促进学生的“学”的教育规律;但武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不同之处,武术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需要的是学生的“练”和“体悟”,因为头脑中的“学会”不能代表肢体上的“练好”,这中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时间和经验的差距。纵观当前校园武术教学,师生之间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学会”,而并非是“练好”,武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练”,只有在教和学的双边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不断重视“练”和“体悟”,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然而,部分教师却存在着生搬硬套、自说自话、唱独角戏的倾向。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师生互动,以至于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新时代武术课程讲好武术故事的路径

3.1 突出技击本质,强化价值认同

武术的爱国主义灵魂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面对“黑云压城”,满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格局,立足于“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的血肉战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不断地同外来侵略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凝聚并表现出来的,确切地说,武术技击不仅是武术的本质所在,更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象化表现。就当下的学校武术而言,从学生对于武术课程设置的内容意愿来看,有调查显示“91. 28%的初中生希望在武术课上学到防身术,85. 23%的学生选择了散打,而希望学习武术套路的学生占较少的一部分”,“技击是武术最根本的核心属性,学校武术必须以武术的核心属性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技击学习过程中体现其外延属性。”学生对武术的防身技击价值充满期待,尤其在校园霸凌事件备受关注的当下,回归武术课程的技击本质,已经成为趋势。武术课以技击为载体,借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武术故事,“催化”学生在攻防技法单练或协作喂招的过程中,体味新时代和平的来之不易,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之间就能够体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德育规范。

3.2 审视素材灵魂,整合教学资源

武术教师要深入审视武术素材背后的本质,深挖细筛武术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整合优质武术故事教学资源。武术教师要想讲好武术故事,就应当把握客观教学规律,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武术故事的真切认同,深入浅出,以符合学生身心和兴趣的方式讲好武术故事。在此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武术故事的意识核心,将武术故事的育人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并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将优秀的武术故事,浓缩到武术技法当中,呈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于善恶是非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储备“正能量”。

3.3 创新课程理念,灵动课堂氛围

新的教育背景下,武术教师要不断储备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的技术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武术技法与技法背后的武术故事有机融合于一体,引导学生在武术技法的练习中加深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在教师武术故事的讲述中强化学生见义勇为、尊师重道、威武不屈等优秀品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实现强身健体、思想浸润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武术课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武术知识和技法,还需要生动地将武术故事讲述给学生。因此,在新时代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武术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案进行认真设计创新,另一方面也应运用多种渠道对武术故事资源进行整合,以至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4 教学能力再提升,扩充武术师资队伍

武术故事是武术课实现“思政”育人的有机载体,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武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占据着课堂引领的制高点,武术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武术示范功底之外,良好的武术故事讲解渲染力通常能够为武术课堂的教学质量锦上添花,能够决定武术课程的方向定位。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武术教育发展的责任。一方面,武术课教师应寻求把握学习提升的机会,增长自身的软实力为教学和学校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应扩充武术师资队伍,扩大教师对武术课程的参与度,以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3.5 融合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互联互通的时代,世界因网络信息的共享而变成“地球村”,这为学校教育开展网络线上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武术教师要在武术课中讲好武术故事,就不得不置身于教育浪潮之中,依托现代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新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整合与武术课程密切关联的数字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加深强化学生对武术故事的理解,促进武术技术的掌握,激发学生对武术课和武术故事的兴趣和热爱。以武术故事,浸润学生心灵,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把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和社会、服务于民族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多元民族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