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1-25 05:23徐朝飞
大医生 2020年13期
关键词: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功能

徐朝飞 徐 磊

(高邮市中医医院,江苏扬州 225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胸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且患者较易并发心房颤动的情况,导致其血流动力学出现障碍[1],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西地兰和地高辛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常用药,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较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病情的稳定性[2],应用价值并不理想。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可促进心肌组织动作电位以及不应期的延长,消除患者的折返环,从而抑制心肌与心房钠离子内流,降低纤维传导速度,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效果[3]。为探究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西地兰和地高辛治疗,以及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结果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高邮市中医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02±6.51)岁;心功能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13例,Ⅲ级患者12例,Ⅳ级患者1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3.97±6.40)岁;心功能Ⅰ级患者14例,Ⅱ级患者12例,Ⅲ级患者13例,Ⅳ级患者11例。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解读》[4]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诊断标准,即实施心电图检查,显示P波消失,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快速等的心房颤动波,频率350~600次/min,RR期间不规则,心室率过快,QRS波增宽;②既往无心房颤动史;③自愿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史者;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精神或认知障碍者;④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以西地兰和地高辛进行治疗,将0.4 mL西地兰(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0,规格:2 mL ∶ 0.4 mg)+5% 生理盐水 10 mL 混合,以静脉推注的方式用药,在5 min内完成注射,若患者用药后20 min内未出现病情好转的情况,则再次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西地兰(0.4 mL)治疗,之后口服地高辛(九寨沟天然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1112,规格:0.25 mg),0.25 mg/次,1 次 /d,患者病情好转后,则更改为0.125 mg/次,治疗 1 个月。

试验组以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方式用药,即将150 mL胺碘酮[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44,规格:200 mg]+ 葡萄糖溶液 20 mL 混合,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速度控制为0.5~1.0 mL/min,在注射48 h后,若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则在30 min后,再次进行胺碘酮75~100 mL的追加注射,控制总剂量在450 mL以下。患者病情稳定后,以口服的方式实施胺碘酮的治疗,600 mL/次,病情好转后,更改剂量 200 mL/次,连续治疗 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的差异性。效果评价:显效为房颤症状基本已经消失,患者疾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为房颤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其疾病发作次数减少,在非睡眠时间内,患者心率在80次/min以下;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标准;显效+有效=总有效。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心功能指标:主要为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高出正常范围,则表示心功能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高出正常范围,则表示心功能降低;心输出量(CO)低于正常范围,则表示心功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正常范围,则表示心功能降低等。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例(%)]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例(%)]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分析

两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O、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CO、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胸痛等症状,且其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症状的一种,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相关原因较多,主要为心肌充盈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多、心功能恶化等,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快速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并转复其窦性心律[6-7]。

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其可发挥多种电生理作用,阻断钙离子、钾离子通道,抑制心肌兴奋反应,阻隔心房颤动折返环,将复极不应期延长,从而对患者的心房颤动进行有效地治疗[8-9]。同时,胺碘酮能够抑制房室结和窦房结的自律性,促进患者心肌细胞膜的稳定,从而减少膜反应,发挥窦性心律恢复、心室收缩抑制的作用[10]。以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能够直接促进药物作用的发挥,达到最大程度的治疗效果,且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0%;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00%;两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O、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CO、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更好,且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分析()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分析()

组别 n LVESD(mm) LVEDD(mm) CO(L/min)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0 46.72±3.51 35.54±4.23 61.62±4.2151.03±3.65 5.02±0.51 5.96±0.71 35.83±4.13 47.53±7.41对照组 50 46.67±3.56 40.34±4.30 61.59±4.1355.26±3.01 5.05±0.49 5.41±0.56 35.72±4.82 42.37±6.26 t 0.046 3.647 0.023 4.097 0.300 4.301 0.079 2.438 P 0.964 0.001 0.982 0.001 0.765 0.001 0.937 0.019

综上所述,胺碘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其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功能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