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雕塑理论研究方法解析

2020-11-27 18:14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1900
流行色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雕塑

闫 巍(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1900)

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是一件令人兴味盎然的事情。将艺术视为人类传承发展的物化载体,具有直达人类内心,以审视其微妙内在意识的独特性与直接性。大量优秀的艺术史研究著作,不断引领着今天的人们多频次、多角度地走进各个特定时代群体的内心深处,让人们可以在对于美的流连与徜徉中,于潜移默化之下鉴古知今,进而眺望未来。作为得以叩开古老中华民族心扉的感性形式载体,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也自然十分悠久,成就也自然极为傲人。然而,对其真正的了解与认知,却相当有限。中国雕塑理论的孱弱,成为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由此,对其的加强,便成为了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与中国雕塑理论研究相比,因人文理念的差异性,西方雕塑研究的传统要更为长久,学术成果则更为丰富。所以,研读、借鉴较为成熟且体系化的欧洲雕塑研究理论,便不失为一种可以帮助打开中国雕塑研究新视域的巧妙方法。

一、完整雕塑艺术创作逻辑中的研究方法

欧美学界在雕塑研究领域中,成果斐然。其对于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的完整艺术逻辑序列,到雕塑作品的自律性演变,雕塑鉴定等多个角度与切入点,均有所深入阐发。

1.艺术家角度,雕塑家传记研究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由于艺术家个人的主体性,使得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瓦萨里和他的雕塑家传记,正是展开关于艺术家个人形象、地位、性格,以及其与雕塑作品之间关系研究的重要文献。他的研究也给后续的艺术史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角度。20世纪艺术史家维特科夫尔的《土星之命》一书,便是对瓦萨里最出色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在瓦萨里的著作中,对于画家的记录远多于雕塑家,但是,作为美术史撰写的开篇,他对于雕塑家的珍贵记载,依然可以对今天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创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瓦萨里开创性的研究,使得雕塑理论研究方法的梳理,首先从他开始。因而,对于人的关注,自然是极为重要的初始角度。而这种针对于艺术家展开的传记式研究方法,也是较早期在欧洲美术史研究中极为常见的典型方式。

2.艺术创作过程角度,雕塑材料与技法研究

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艺术家运用创作技巧,将生活素材围绕主题进行加工以形成艺术意象,进而运用一定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将其物化为可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在这一活动过程里,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采取什么样的技法,会对艺术形象的最终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与探索,体现在福西雍和他的相关罗马雕塑研究中。因而,他的形式理论,以及《罗马雕刻》一书,便成为了对这一研究角度最好的诠释。针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材料与独特技法研究,可以富有针对性地指出一种艺术门类对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进行观照的独到感悟。从这一角度研究雕塑的西方艺术理论,也不乏其人其作。早在卡诺尼库斯《罗马城的奇迹》一书里,已经涉及了对于雕塑作品材料的讨论。而卓越的瓦萨里则在艺术家传记书写的同时,也很早便敏锐地关注到艺术创作技法的相关问题。其《论技法》一书,也探讨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及至20世纪,关注材料、技法的研究视角,由福西雍所拓展。其《罗马雕刻艺术》一书,重视对于材料、技术的探讨,研究了形式的自动性内在发展规律。本课题即择取福西雍的理论著述,一探此类雕塑理论研究方法的奥义。

3.艺术作品角度,图像学研究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具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完成,同时也是艺术接受与消费的基础。它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核心,是所谓艺术的真实载体,更是独立的完整体,承载着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因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理论研究中,有着各种角度和方法展开着对于它的一次次释读。既可以从艺术作品内部因素予以反思,如其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等;也可以从艺术作品创作的外在环境进行剖析,如社会史、环境论、心理学等。艺术作品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核心与连接点。艺术家的观察体悟,经过对于材料的拣选和技法的运用,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在走近艺术家的同时,也联结了艺术接受过程。而针对于作品进行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照样可以应用在文艺复兴雕塑的品评中。布克哈特的整体文化史观,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史,也都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刻社会、文化内涵。而以帕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分析,则做到了将雕塑史之内在研读与外在拓展进行完美结合。在其大量优秀的论著中,又以《11—13世纪德国雕刻》与《墓室雕刻》两本书,最具代表性。

4.艺术接受角度,雕塑趣味史、赞助史研究

艺术接受与消费,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作品之所以是作品,不是它成为了物化的活动,而是因为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只有完成艺术接受和消费,一件艺术作品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完整性。这也是从生活中来的艺术作品得以返回生活的必由之路。从这一角度展开的艺术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者,是哈斯克尔与他的赞助史、趣味史研究。本课题将以其专论雕塑的《趣味与古物》一书作为该角度的最佳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译读与反思。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进行雕塑理论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剖析角度。西方学者哈特在其《15世纪佛罗伦萨的艺术与自由》,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绘画、雕塑和建筑》两书中,已经开始对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而从这一角度展开论述,取得最为卓越成效者,则非20世纪英国艺术世家哈斯克尔莫属。其《趣味和古物:1500—1900年古典雕刻的魅力》一书,便正是从艺术趣味以及艺术赞助的角度,探讨了相关雕刻问题,深入且趣味性十足。

二、对雕塑艺术发展自律性的探讨艺术意志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般意义上,艺术固然与社会的纵向与横向联系都是不可被忽视和切断的。但是,仍然还是可以在此之外,找到由艺术自己把控的纯粹自律性规则。这种被李格尔称为“艺术意志”的力量,在其《罗马晚期工艺美术》一书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这种研究方法着力于艺术作品自身的内在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雕塑艺术的自律性发展。其学生卡斯尼茨-魏因伯格,则研究了意大利早期雕刻肖像,将“结构”概念与意大利艺术“区域连续性”相结合,在《论文选集》中明确指出,辨明雕塑最根本的整体形式特征,是结构——即指再现形式下的总体设计原则,而非表面细部。而《地中海古代艺术的基础》一书中,则提出了“超个体”“集体意志”等概念,明确结构分析可以用于单个艺术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三、基于鉴定理论的雕塑史撰写

约翰·波普-亨尼西的《意大利雕塑引论》三卷本,是第一部研究各雕塑家的艺术风格发展,作品归属问题和逐个讨论单件作品的现代著作。与纯粹从理论出发展开的探讨模式不同,波普-亨尼西对于雕塑的研究工作从具体作品分析入手,充分运用文字材料及分析技术,将作品还原在其制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予以全面考察。他将雕塑鉴定与艺术史完全联系了起来。艺术鉴定,无论在中国还是西亚、欧洲地区,均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从瓦萨里开始,德皮勒、莫雷利、贝伦森,西方鉴定理论逐步走向科学化。波普-亨尼西是鉴定理论的继承者,也是拓展者。他将二维的绘画鉴定,延展至三维的雕塑鉴定。并集中围绕雕塑艺术的独特属性,进一步明确了雕塑鉴定的具体方法。进而以此为基础,将意大利雕塑史牢固地矗立在对于雕塑作品精细观察的基础之上,开创了鉴定与雕塑史完美结合的研究典范。

结语

对于欧美雕塑理论研究方法的解析与探讨,对于积极探索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语言,梳理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脉络,深化探究隐匿于其背后的思想史转变,找寻雕塑创作可资借鉴的文化、民族元素,在更为成熟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中找到与雕塑艺术存在的契合点,等等系列的相关研究,对于中国雕塑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国当代雕塑实践的推动,以及整体中国艺术理论、美学体系的深化,都具有着积极的影响与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雕塑
巨型雕塑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