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与党报党刊编辑

2020-11-28 07:43刘维荣
唯实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周报瞿秋白

刘维荣

瞿秋白(1899—1935),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今常州青果巷82号),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

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年,他投身五四运动,后又加入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他怀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抱负,从1920年10月18日到1923年1月25日,写下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通讯集。“饿乡”是当时旧式知识分子(即所谓“士的阶级”)对俄国的讥称。瞿秋白在《饿乡纪程·绪言》中明白无误地指出:所谓“饿乡”,更应是“红艳艳光明鲜丽的所在”,“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的接触地”,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热烈而坚定的信仰。

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7月6日,是瞿秋白永远难忘的日子,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深深敬仰的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萧劲光等。1921年5月瞿秋白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还属于俄共党组织。1922年2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瞿秋白一生与党报党刊结缘,先后主编了《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色中华》,并积极为这些报刊撰稿。

主编《向导》周报。1922年7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9月13日,《向导》创刊于上海,先后由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任主编。

西湖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提议召开,马林认为当时中共办日报有困难,特别是人力不足,于是提出办一份周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这就是其后创刊的、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的缘起。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于上海问世。《向导》周报一问世,就以中共鲜明的政治主张出现于全国人民面前。当时“打倒帝国主义”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口号。《向导》专辟“外患日志”专栏,逐日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唤起国人警醒。经过《向导》的宣传,“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逐步深入民心,成为中国反帝运动的與论先导。

《向导》周报在极力宣传反帝的同时,还突出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向导》以一系列笔力千钧的政论回击了所谓“联省自治说”“法统说”“武力统一说”等为军阀制度张目的谬论。

《向导》周报设有编辑委员会,除蔡和森主编外,编委尚有陈独秀、瞿秋白、高君宇、彭述之。他们同时又都是主要撰稿人。另外,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张太雷、张国焘、罗章龙等亦常为《向导》撰稿。

《向导》是以批评时事、解释时事为重心且充分宣传中共政治主张的政论性报纸,党对时局发展的政治主张,党的理论与政策指导,就通过《向导》达于党员、群众之中。《向导》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体现了列宁的报刊原则: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向導》周报深受群众欢迎,读者盛赞其为四万万同胞的救命符,中华民族的福音,是划破黑夜的曙光,是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这些评价充分说明了《向导》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由于《向导》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封建,因而多次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禁邮查封之事时有发生。然而《向导》在革命高涨的年代,其发行量竟高达十万余份。

主编《新青年》。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后,决定改组休刊的《新青年》,积极为刊物撰稿,使之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主编,前后仅出了4期,1924年12月休刊。

主编《前锋》。192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广州创办了另一份机关刊物《前锋》,由瞿秋白主编,1924年2月1日出第3期后即停刊。

主编《热血日报》。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面对突发事件,中共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同时为及时传达党指导“五卅运动”的方针政策,决定创办一份大型日报——《热血日报》,以及时引导这场斗争。《热血日报》是建党以来中共第一份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热血日报》由瞿秋白任主编,同时从中宣部、上海《民国日报》编辑部抽调郑超麟、沈泽民、何味辛等人组成编委会。瞿秋白在创刊词中说:“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的末运。本报特揭此旨,敢告国人!”《热血日报》就是以热的血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热血日报》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紧要消息、舆论之批评、舆论之裁判等专栏。同时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六不主义”,即:不卖白菜给外国人,不当外国人的西崽,不当外国人的奶妈,不在洋行办事,不用外国钞票,不吸外国香烟。《热血日报》指导了当时的“五卅运动”,为扩大“五卅运动”的影响、掀起大革命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热血日报》从它创刊之日起,就受到租界当局的多方刁难,主编瞿秋白曾被英租界工部局下令通缉。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瞿秋白仍坚持战斗。他勇敢地挑起重任,《热血日报》的编辑部设在上海闸北华兴路56号狭小的房间,瞿秋白在这里写社论、看大样。因为报纸有着特殊的宣传功能,故而瞿秋白自己称:“这样的工作比在大学讲台上讲课要有效得多。”

6月23日,《热血日报》被无理禁售,29日被迫停刊。《热血日报》虽然只出版了24期,但它对激发民众的民族自尊心,指导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地反抗帝国主义,起着巨大作用。

担任《布尔塞维克》周刊编委会主任。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在上海创刊,先为周刊,从第20期起改为半月刊或十日刊,从第29期起改为月刊,后来逐渐演变为党中央的理论性刊物。1932年7月1日出版最后一期,被迫停刊,历时近5年,出版52期。初期编委会主任为瞿秋白。

主编《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份机关报,每周出版一期,初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谢然之、瞿秋白、任质斌等先后任主编。

1933年2月4日,《红色中华》在第49期第4版刊登的《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中称:“我们认为健全我们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是极端必要的,我們决定:改红色中华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从1933年2月7日第50期开始,《红色中华》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机关报。此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仍在刊行。《红色中华》铅印,每周出版两期。1933年6月17日,《红色中华》第86期又改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10月12日第118期开始改为双日刊,星期日休刊,每周出版三期。1934年2月16日(第150期)《红色中华》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瞿秋白担任报社社长兼主编期间,大力宣传红军战绩和扩大红军运动,报道群众踊跃参军和节约粮食经费支援红军的模范事迹等,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反“围剿”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日渐缩小的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瞿秋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遗书中坦白: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对他予以高度赞扬:“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作者系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周报瞿秋白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画与理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