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引领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及启示
——基于两个傣族村寨从矛盾村到兄弟村的蝶变分析

2020-11-29 15:43
创造 2020年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下井傣族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经管教研室,德宏 芒市,678400)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缓。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原有的各种沉睡资源不断从资产向资本化转变。也即在此种形势下民族地区土地争端、水源地争抢等矛盾不断突显。探究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路径也成亟待研究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有效,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党员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引领作用。

上井坎和下井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德宏州风平镇,两村山水相连,田陌交错,皆为傣族聚居村落。2004年4月初,上井坎村为扩充田地,将本村100余座坟迁至下井坎村的坟场上方。下井坎村对上井坎村的此举深感不满,于是挖断上井坎村民通往城区的道路,并在其余小道设卡阻拦上井坎村民通行。同年5月,下井坎村3男接连偶然死亡(1人病死、2人猝死),村民认为是上井坎迁坟至本村坟场上方“破坏风水”所致,两村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6月2日,上井坎1老人去世,下井坎村民阻拦下葬,最终积怨多月的矛盾引变成两村激烈械斗,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27人受轻伤的严重后果。事后,两村村民互不往来,上井坎村民绕道进城,两村之间的对立情绪强烈。2006年以来,两村党支部大力开展党员引领推进基层治理的方式,从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等多重角度进行化解矛盾。2010年后,两村村民关系得到重大改善,呈现出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和谐景象,曾经的矛盾村蝶变为了兄弟村。

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寨从矛盾村到兄弟村的蝶变,是党员引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典型案例。总结此例中化解乡村矛盾的经验和启示,可为其它地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的党员基本情况

截至2018年年底,上井坎村有农户106户528人,皆为傣族,有耕地827亩,人均耕地1.56亩,林地368亩,人均林地0.7亩,以发展种植柑橘等水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05元;下井坎村有农户163户836人,有汉族10户,其余皆为傣族,全村有耕地1235亩,人均耕地1.48亩,林地263亩,人均林地0.31亩,以发展种植蔬菜、甜脆玉米等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51元。

目前,上井坎党支部设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现有正式党员13名,妇女党员3名,占23%,少数民族党员13名,皆为傣族,35岁以下党员1名,占7%,高中及以上学历1人,占7.69%,都以务农为主,党龄在10年以上的有1人;下井坎党支部设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现有正式党员18名,预备党员1名,妇女党员7名,占38.89%,少数民族党员16名,皆为傣族,35岁以下党员7名,占38.89%,60岁以上党员2名,占11.11%,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7名,占38.89%,都以务农为主,党龄在10年以上的有5人,其中时间最长者已有51年。

二、党员引领与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矛盾调解的实践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党员是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的关键前提,也是凝聚民心和破除隔阂实现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族村寨化干戈为玉帛从矛盾村蝶变为兄弟村,其中党员引领是助推此蝶变的重要引擎力量。

(一)党员引领,以产业发展化解矛盾。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党支部,充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示范性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优化村民生产结构,改变传统低效生产方式,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以党员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化解矛盾。

上井坎村党支部书记方三喊,其在15岁后就到一果园务工,不久学会了柑橘种植管理技术。2015年年底方三喊到浙江象山引进“红美人”牌柑橘品种到村种植。“红美人”皮薄、汁多,深受消费者喜好,每市斤卖价达15元,亩产值达4万多元,效益远高于玉米、水稻等作物。2018年,方三喊种植的“红美人”开始挂果,收入达70多万元。因产量高、销路好、效益高,许多村民都欲效仿种植。方三喊得知有村民想种植“红美人”,他不仅不担心其他村民的效仿扩种影响自己发展,反而积极主动地教授村民种植和管理技术,并以仅收成本价的形式支持家庭困难农户种植“红美人”。在方三喊引领下,村民纷纷种植“红美人”,截至2018年年底,上井坎村已有25户种植“红美人”,种植面积达100余亩,“红美人”牌柑橘正成为上井坎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有力支撑。

柑橘是下井坎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品种老化和种植管理技术滞后等原因,病虫多、挂果少、卖相差等是多年来下井坎种橘户的心头痛点。据此,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多次带领下井坎村民到上井坎参观“红美人”种植。同时,上井坎方三喊也多次自行主动到下井坎向村民讲授柑橘种植、管理方法。

通过方三喊连续多年引领带动,上井坎村以“红美人”实现了产业振兴,下井坎村民也在方三喊的指导帮助下,村民的柑橘种植和管理技术得到了改善。两村村民的经济收入连年增加,在产业协作联动下两村村民往来频繁,实现了“红美人”“暖人心”功效。

(二)党员引领,以抓细抓小化矛盾。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族村田陌交错、山水相连、同饮一河,村民间互相接触往来频繁。但两村曾有械斗血海深仇,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稍有一点矛盾都可能再次引发冲突。党员引领发挥先锋作用,抓细抓小各类事情成为避免冲突重发化解矛盾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由于降水量减少或降水时节延后现象突出,抢田水也成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农民种谷子时节的一项农事。因“抢”而使得放田水存在着引发村民争吵甚至是争斗的严重隐患。为了避免因抢水而再次引发冲突,自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时逢农忙需灌溉时节,遮晏村党总支书记钟岩都亲自到两村分水点不分昼夜蹲点守水。分水中既公平公正,也采取讲道理形式不断劝说村民。同时,钟岩每年都是坚持其他村民优先,把两村村民的田水放足才考虑自家农田灌溉之事。

通过钟岩连续三年在分田水过程中抓小抓细,以不怕苦、不怕亏的心态和行动,把冲突高发的抢水事变成化矛盾、聚民心的好时机。至2008年以后,村民之间因抢水发生争吵和争执现象已不再发生,昔日放水地是哄抢地或争吵地,现今放水地已成谈心交心地。

(三)党员引领,以担当作为化矛盾。担当作为是聚民心化矛盾的重要抓手。上井坎和下井坎党员在化解两村矛盾中,坚定扛起一心为民的情怀担当,把智慧和能力用于奉献村民发展,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站在村民立场上。一心为村民“想干事”,时时为民解忧“干成事”。对于应该完成的任务,顶着压力也干;对于应该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上。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情怀和行动,在担当作为化解两个村民之间的矛盾。

为了改变多年来村民入城绕行遮晏村的问题。2013年3月,上井坎村长岳二相带领村民欲扩修一条直通城区方向的道路,但扩路中侵占到了部分下井坎村民的田地,于是有些下井坎村民就聚众抬刀扛锄威胁岳二相,竭力阻拦修路。面对下井坎村民的威胁,岳二相不妥协、不惊慌,他说“修路,不是为我个人,是为了全村村民方便通行,你们如果觉得修此路是坏事,你们就砍下我的头吧!”最终在岳二相与下井坎村民历经一个月的商谈后,下井坎村民同意让地并出资30万元协同修建道路。2014年初此路修建完工,村民进城不必绕山绕水舍近求远,两村因此路的通行往来频繁,此路也被称为“团结路”。

(四)党员引领,以节庆连心化矛盾。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本质和最突出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实现自我认同和形成凝聚力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傣族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傣族先民在生产发展中创造出了丰富而多元的民族节庆文化,比如泼水节、进洼、出洼、堆沙节、烧柴节等。这些节庆既是傣族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一种仪式,也是加强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的一种方式。

由于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之间积怨长久,尤其是2004年两村间发生激烈的械斗后,两村之间对立情绪深重。虽然两村山水相连,但节庆活动互不邀约,偶有邀约也少有人应邀。2006年以来,上井坎和下井坎党支部以党员引领的形式,利用节庆互邀互往形式逐渐构筑起两村连心化矛盾的纽带。首先,两村党支部以党员互相邀约参与节庆往来形式尝试“破冰”;其次,两村党支部组织带领“老人头”“青年头”“妇女头”参与形式不断扩大两村间往来规模。最终在以党员引领的方式下,两村间的人员往来频次和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后每逢节庆,两村村民都是举家出动互相欢庆,两村间存有的矛盾冲突也因节庆往来的加大而逐渐得以缓和。

三、上井坎和下井坎从矛盾村到兄弟村蝶变的启示

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党支部通过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采取产业发展、抓细抓小、担当作为和节庆连心的多重推动方式,实现了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族村寨从矛盾村蝶变为兄弟村。窥探实现此蝶变的实践历程,从中可以探究出推进乡村善治的几点启示。

(一)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关键前提。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地区进步的前提,民族进步是实现巩固民族团结的关键。同时,如果民族之间不团结,则难以实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民族地区不发展,民族之间也难以实现团结。

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族村寨,由于两村间长期的对立而民心涣散,既导致了自身发展能动力不足,也影响了政府的各种项目落地实施和外界企业的进村投资开发。从而使得两村的进村道路、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改善进度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种植品种落后低效,村民经济增收困难。贫穷与落后不仅不利于两村间原有矛盾的消减,反而还退变形成一种斤斤计较的不良习性。

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把发展作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在其发展引领实践中可知:

第一,党员要敢于吃“第一个果子”。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地区社会状况、资本欠缺等影响,大部分农民不敢贸然改变曾有生产方式而尝试新型生产模式。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在引进新型生产方式中要敢于“吃第一个果子”,通过在自身的引领示范中让其他村民看到种植新作物和应用新技术的效益,以“眼见为实”的方式让村民认可新技术、新品种,进而自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第二,党员要敢于“分果子”吃。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我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理念,把自己所知的先进生产技术及时分享给村民,让村民也在学习和效仿中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和种养技术。穷困农户在党员的引领下实现抱团取暖,党员自身也在带领其他人致富中展现自我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

第三,党员要敢于吃“烂果子”。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等特点。党员在引领村民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农民利益优先的观念,树立“有好处其他村民先来、有苦难我担当”的敢于吃“烂果子”的决心和行动。

(二)树立民事无小事理念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关键着力点。民事无小事,处理群众工作,要抓小抓细,以小事显真情,用小事化大事。在上井坎和下井坎党员以抓细抓小的方式化解两村矛盾实践中可知:

第一,处理民事要早抓。农村人口多以世代沿袭的形式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村民之间在生产中长期存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同时由于人口流动较少,各村民之间因通婚等形成了一定的亲属关系。因此,农村社会相对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善和睦,在未出现重大的谋财害命的事件时,村民之间难以出现纠纷和关系长期恶化的问题。抓早抓小,把矛盾控制在萌芽期或初发期是处理好农村各种矛盾问题重要着力方式。

第二,处理民事要细抓。农民大多以“一亩三分田”为生计资本,其生产方式和人际往来较简单,因而同村村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情况较少,如果出现冲突也一般是因一件细小的事情引发。因此,解决农村问题要从细处着力,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说清楚、讲明白各项事宜,以亲自实践做示范方式让村民放心、安心。

第三,处理民事要长抓。长期坚持、持续不断是聚民心、得民心的重要方式。农户或村寨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法制形式在短时间内实现遏制,但是不代表内心怨恨的消除。因此,对于民间发生的每一次矛盾冲突,需要采取长期的引导和开解,要通过不断地以搭桥牵引方式开展双方间的接触交流和沟通才能逐渐化解各自内心的怨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关键支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上井坎和下井坎两个傣族村寨能从矛盾村到兄弟村,是两村党支部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结果。

第一,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勇往直前。要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农村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践行以人民为师的理念。基层是最大的课题,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践行以人民为师的理念,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各种农村农民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工作中确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弄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搞明白群众期盼什么,知道群众的痛点难点,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各项工作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确实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当成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四)发挥民族文化调适作用是有效化解民族矛盾的重要方式。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一种自我表征载体,也是在生产生活中以隐形的存在规约一个民族行为的一种力量。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党支部党员利用傣族节庆文化,以文化为纽带促进两村村民的往来实现矛盾的消融,即是发挥民族文化作用实现有效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体现。从上井坎和下井坎党员的实践中可知:

第一,要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是在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深入民情,了解民间各类风俗习惯,并结合所听所见进一步查阅相关书籍,较全面地知晓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所体现的意蕴,在了解文化中实现与少数民族群众融合。

第二,要尊重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并且每一种现今流传保存下的民族文化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因而要以尊重的态度接受和学习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尊重真切了解各种文化的真正内涵,并在尊重中消除“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隔阂。

第三,要善于利用民族文化的调适作用。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皆具有规约行为、教化民心、安抚心理、凝聚人心等功能。利用好民族文化的调适功能,以文化相同重塑民心相通,进而实现消除民族间矛盾冲突。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有效治理是推进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随着我国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边疆民族地社会经济发展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各种资源也因政府或企业等的投资而不断从资产向资本化转变。但此种转变中也诱发了一系列的利益争执问题,加剧了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的难度。上井坎和下井坎两村党支部通过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化解两村的矛盾冲突,实现从矛盾村向兄弟村蝶变,可为其它乡村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下井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诱因
傣族:亲水的民族
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组织工作探析
找井盖
边疆民族和谐关系建构中的小调适与大变迁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小月亮
采煤机的下井与使用维护采煤机的下井与使用维护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