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展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永恒生命力

2020-12-02 20:19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孙丽丹
青年心理 2020年2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孙丽丹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学生的实际生活是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牢牢扎根生活,紧紧贴近生活,将有限的教学内容与无限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生活化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展现出永恒的生命力。

一、准确定位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为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目标意识,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挖掘教育资源。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了解认知水平

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教师呈现出学生在校用餐时经常倒掉饭菜的视频,有的是偶尔把吃不完的饭菜倒掉,有的是每天都剩下一点点饭菜,学生正在纠结倒掉这么一点点也算浪费?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算一算全班学生每天、一年、全校一年浪费的米饭数量。计算之后学生发现,每天这种餐桌上容易被忽视的浪费,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这一个个数字给了学生触动心灵的震撼。如果到社会生活中去累计,数目更是大得惊人。这节课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课堂上呈现,引导学生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浪费。教师还可以设计学习体验活动,在体验中实现新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不断深化认知和体会,不断获得新知。

(二)设计三维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数都有过和家人一起购物的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购物经验。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教师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方面目标展开教学。上课伊始,创设小明一家因搬新家想要采购生活必需品的情境,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接着让学生学习如何看商品的外包装购物,同时明白要及时向商家索要发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消费技能。教师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先导,情感目标是内化,能力目标是行为,三者有机统一。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二、有效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人的教育。新的部编版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参考,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可以使用书本教材,也可以跳脱出教材内容重新选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精心筛选生活中有价值的资源,使课程资源更好地为品德教学服务,让品德课堂生机勃勃。

(一)汲取生活体验

在《早睡早起》一课中,教师课前调查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你晚上几点钟睡觉,早上几点钟起床?请你数一数自己睡了几个小时。教师得到的是各不相同的回答。接着出示班级睡眠时长统计图,并通过健康小博士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知道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于是现场采访了睡眠不足的学生,说说原因、危害以及克服的办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早睡早起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头脑更聪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汲取生活体验,用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没有时间概念,不会利用时间,一味地贪玩等问题,巧妙地融入了道德与法治课堂,让课堂饱含生活气息,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想说、乐说。

(二)充实社会信息

在《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一课中,教师用一段新闻视频,回放《也门撤离》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2015年年初,也门内战爆发,有中国公民受困也门。中国军舰接习主席命令即刻撤侨,9 天内中国公民全部安全撤离也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教师借助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事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军舰营救受困在外的中国公民这一真实素材,充实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让学生在集体感受和思考中,培养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强烈地想要去了解有关公民的知识,提升爱国情感,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型课程。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源头,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紧密联系生活的操作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的实践机会。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教师先播放了一组声音,包含鸟叫声、流水声、吵闹声等,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声音并说出理由。接着又播放了一段本班学生课间活动的情景视频:大声喊叫,重重关门,桌椅挪动等。教师询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们很不喜欢这样的声音?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把声音变小呢?教师根据学生下课时存在的普遍现象,创设生活情境,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场景中,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愿望,努力找寻降低音量的好办法。通过对比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了噪音使我们焦虑,只有安静的环境下,我们才能专心做事,认真学习。

(二)开展体验活动

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把这满满的一杯水当作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然后请学生按要求依次倒掉水:第一次凭感觉倒掉不能饮用的海水,第二次倒剩下地球上仅有3%的淡水,第三次倒剩下0.3%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在最后一次倒水时,听到有学生在惊呼:“天哪,这么少,我已经不忍心再倒了。”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通过亲身体验,切实感受到了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此刻,学生的表情,从一开始活动时的兴高采烈,到现在的愁眉苦脸。教师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来说明和解释,学生已经体验到了,感悟到了,节水、护水之情油然而生。

四、长效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教师精心构建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体验和感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长效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生活中得到反复印证,让课堂所学再次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培养生活习惯

在学习了《我是一张纸》一课之后,教师布置了一个课后延伸活动:和家人开展一次“节约用纸”的实践活动,每天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自己用纸的情况,一周后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在节约用纸和废纸利用中表现得更好!不仅在家中和父母比,还要每周进行班级评比,谁做得最棒,就推选谁做班级里的“节约用纸小能手”。教师设计课后任务,是教学生活化的积极延伸,是生活化评价机制的有效体现。目的是让二年级学生将课堂所学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它是学生不断成长的催化剂。通过循环往复的课后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认知水平,逐步培养了学生节约用纸的生活习惯,最终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二)锤炼生活能力

在《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从吃、穿、住、教育子女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家务活,学生认识到了父母的艰辛。教师通过呈现调查表、统计图、名人事迹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做家务对身心发展大有益处的道理,激发了学生想要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情感。课后,教师将《我今天的家务展示卡》分发给学生,鼓励他们会做的家务主动做、坚持做,定期颁发勤劳奖章,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建立生活化评价机制,将课堂所学和课后实践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的生活历程,让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生活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技巧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扎根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浸润课堂,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动机,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掌握生活技能,培养道德品质,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展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永恒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