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儿童语文学习

2020-12-03 06:39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陆伟伟
青年心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吉林母语美学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陆伟伟

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生”是自然的,“活”乃不自然。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

“美学”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于是乎,中国的美学就在“生活世界”上自本生根,它本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一种美学形态, 一种审美理想,致力于美化人们的生活,实现人生的幸福,这主要是韦尔施重构美学的思想所带来的启示。

李吉林老师关于儿童的语文学习曾经说过:“事实上,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伴随着形象的。但是,我们多少年来的传统教育,却使儿童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抽象的、符号化的应答。在这种状态下,儿童是很难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的。儿童的学习一定只有伴随形象,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不是从概念出发,也不是从所谓的定论出发,无须引经据典,更不追逐时尚的概念和流行的说法,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儿童的切身感受出发,从自己的见闻感受出发,搁置各种形而上的、思辨化的概念,这正是当下专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现象学的方法。拒斥抽象的符号,喜好生动的形象,情感与想象力特别丰富,是儿童的天性。人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对于“美”特别敏感,这也是儿童学习最鲜明的特点。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儿童语文学习,要有意识地通过“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观察”“拓宽想象空间”来指导儿童观察大自然,逐步让他们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富有美感的对象,鲜明的形象,有声有色地进入儿童的意识,对儿童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

语文学习紧密地联系生活,让语言文字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在生活中学语文,有人将此称为“生活语文”,又称“大语文”,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完全重合。也有许多专家对此持否认的态度,认为语文跟生活有密切关联是事实,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二者的外延“完全重合”,或失之于不够严密,也有贬低文本意义的嫌疑。而事实上,儿童的审美感知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奠定基础,并获得感性材料的,他们也进而能更好地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因此,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儿童语文学习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这涉及语文跟生活的联系这个永恒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教材文本作为符号知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这也涉及对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审美境界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继往开来的新的探索。

一、以生活美学观照——寻找母语教学的新路径

在当下儿童母语教学的现场,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来自他人,很多来自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经过了多年的躬身自省,归纳出了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母语本身的审美价值被当下课堂教学忽略。我们的母语(在这里特指汉语)本身在表达上具有无限丰富的审美性,无论是汉字之美还是语言表达之美,在当下仍然充斥着语文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状态下,肢解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使母语自身的审美价值被忽略甚至被遮蔽了。

第二,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审美基因未得到保障。儿童具有审美的天性,儿童学习应当是在主体愉悦的状态下积极投入,儿童的审美天性理应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彰显,让儿童的母语学习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当下语文课堂的灌输倾向依然严重,学生主体参与的语文实践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符号(文字)给儿童母语学习带来的压迫感。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给小学阶段的儿童母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压迫感,审美课堂在打通儿童符号化学习和儿童生活经验的路径上做出一定突破。努力从当下依然基于知识本位的技术性语文教学走向符合母语自身规律及审美特质的艺术化教学之路。

第四,在教学中缺乏引领儿童发现母语之美和审美化表达的具体路径。这里就涉及大部分教师认为难以解决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圆融地统整在教学设计和儿童学习活动中,通过怎样的路径让儿童同步体验教材中的内容情感之美和表达(语用)之美。

大型水库多被群山环绕,大多地段山体陡峭,植被良好,少有人生产活动迹象,水库管理单位对库区大部分土地并未进行确权划界,也未采取隔离措施。但近年,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外延,加之水库管理单位对库区土地管理不到位,目前土地权属争议较大。水库确权划界难度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生活美学的研究是回到生活本身,回到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回到儿童生活本身,儿童发展需要什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喜欢什么,在语文学习中儿童能够得到什么,这种学习和得到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善儿童当下的生活,能给儿童以生活中的幸福感,这就不能不考虑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感受。李吉林老师说:“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于她而言,首先是在语文教学中所发现的这一境界的重要。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境界,显然是以儿童本位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是与儿童的语文学习紧密关联的。换言之,是儿童在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中产生了审美的体验。而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最需要关注和着意追求的。离开了生活就无所谓语文,离开了儿童生活就无所谓语文学习,离开了审美观照就难以让语文教学提升到美的境界。生活美学正是在这儿将各方面要素融合在一起,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打开通向语文学习新天地的大门。

生活美学的理念在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能体现生活美学理念、证明生活美学价值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李老师的情境教育是对生活美学理论的学科化、实践化,以及理论上的超越。她把生活美学和儿童、语文学习、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生活美学的视域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定地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使语文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使语文教学的价值更为彰显,使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引导他们提高美的认知,表达对于生活的观点,习得民族的母语,提高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统一于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落实,统一于儿童的审美接受和鉴赏,统一于思维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生活美学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实践,从审美的角度理解和引导儿童,从生活美学的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让学习真正发生——儿童审美体验的情趣化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教材,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把青蛙这种有益的动物写得很美:“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李吉林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儿童审美体验情趣化的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抓住关于青蛙一串动词“蹲”“披”“露” “鼓”,以及几个表示青蛙外表色彩的形容词“碧绿”“雪白”,启发学生比较揣摩关键句子: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把“露着大肚皮”,换成“挺着大肚皮”又怎样?继而又进行对比阅读“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和“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挺着雪白的肚皮”哪个美?在揣摩品析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略了这些词的神韵,感知到了童话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通过情境的强化,儿童的多种感官得以加深。儿童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在教师语言提示、描绘的调节支配下,从开始的“关注”到激起情绪,到儿童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到教材的对象上,让他们在想象的作用下,进入身临其境的心理场中。

李吉林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情境完全是生活化的,也是审美化的。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生活美学的视域。蝌蚪(青蛙)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青蛙及其生活环境与小蝌蚪的寻找构成互动的关联,找妈妈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发生的。恰恰是特定情境构成的“环境美学”融入了“生活美学”,因而这个故事就更为生活和吸引儿童。

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语言习得,儿童正是通过语言训练,才真正进入童话,感悟到童话的意境。以教学童话为例,我们从生活美学的视角看,语文学习应该进行哪些训练呢?李老师认为首先是辨别是非,抓住童话形象理解“真善美”;其次是角色扮演,激发儿童表现欲,让童心沸腾起来;第三是进行改编,改编的就是改变,这是一种典型的创造过程。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感受、有体验、有趣味,这一切都是通过文本语言而得到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途径就是加强语言的训练。在情境中学语文,在角色扮演的体验过程中体会语言,在语言展开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生活美学视域下的语文学习是高效的,儿童显然是快乐的。关键是,在这样优化的生活情境里儿童的语文学习是真正发生了,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和美学趣味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体化

马克思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对人类生活或世界上的生活的一种领会,因而它所能达到的也只能是人类世界、人类“此在”、人类生活本身。语文教师应将生活作为儿童学习的源泉,打通符号世界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这打通首先得让儿童进入生活,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文本。倘若离开了生活,无视儿童的生活世界,真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进入生活的前提是观察生活,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儿童才能有切身的感受,才能有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丰富,才能有相应的美的感受。生活美学不仅是对客体的认识,也不仅是自我的感受,而是在生活中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如何有效指导,使学生的感受性得到强化,关键在教师自己能否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童心去感受世界。这也是生活美学的思想,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汉语言文字。虽然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但生活是它们的源泉。李吉林老师说:“一个个词语在生活的情景中,在大千世界里闪动着。它们隐含着形象创意和情感色彩,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更离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李吉林说过这样的话:“作家的作品是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果。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闭的教学束缚儿童,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语文呢?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学习的活力,就更谈不上让他们学好语文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便是从野外去观察开始的。孩子们终于在真实的生活中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田野的场景。瓜豆、蔬果、庄稼都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活的教材,活的课堂,生活和语文符号的学习已经分不清了。

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从“儿童—知识—社会”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建构,要将儿童课堂的学习与现在乃至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从儿童明天的发展考虑今天的教学,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早地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看到学校、学生、教科书,而且要看到日益发展的社会。因为,儿童终将是社会的一员,他们要走向社会去生存、发展,去展示自我。从儿童终身发展与未来生活的角度体现儿童活动的意义,赋予“学以致用”这一中国古老的教育原则以新的内涵,“学”与“用”的中介便是课程教学活动。

四、从李吉林到刘昕——语文审美教学的再出发

李吉林老师的课堂教学让人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美”是她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教育境界,也是她的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最为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认识的过程;而美学境界的自觉追求,则受益于中国古典文论的启发和引领,同样有一个学习、研究与认识飞跃的过程。情境教育追求物、情、辞的和谐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要素在审美观照下优化整合,李老师正是从《文心雕龙》受到启发,在她的心目中“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

再看李老师教学说明文《太阳》一课,她利用孩子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关于太阳美的印象,以美的原则设计教学语言,生活与美将孩子带入一个新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太阳我们每天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我们来说好像是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 还太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老老少少的天文学家去研究它,解开它的奥妙。”

儿童对教师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上感到熟悉而陌生,愉悦又好奇,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想了解“太阳真相”的兴趣。这样儿童对于生活现象就有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热情,继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李吉林老师认为,美感带来的愉悦,使儿童欢愉而兴奋,教学中的美,对于儿童来说仿佛是一块磁石,它既能启智又能育德,既能怡情又能发辞,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它使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工具性包容的知识和实践,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如此,知识变活了,变得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具神采。

语文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学,也是“人”学,是以“文”育“人”之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然而,语文教学作为儿童的母语教学,需要伴随儿童的精神发育,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立足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变革,刘昕以审美的方式观照儿童语文课堂的教学,帮助儿童在小学语文(母语)课堂学习中发现、感悟祖国语言和文学的美感,发现母语的审美规律,感受中华文化的审美价值,从而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培养儿童的审美表达能力。她认为,以审美的方式(和谐的、体验的、温暖的、融通的……)解放儿童多年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压迫感和符号学习给儿童带来的隔膜感,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变革,可以培养儿童的母语审美情怀,实现母语审美阅读、母语审美表达同步站立的教学目标。在优秀母语文化的传承中,通过语文学科教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儿童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儿童在母语审美中成长为情感丰盈、道德优美、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

刘昕是在李吉林老师人格感召下和情境教育理论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和传人,她是沿着情境教育思想的指引一路走来的。儿童母语审美教育这一课题,处处体现情境教育的要旨和情境教学研究的特点:儿童的本位、母语文化、审美追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体系博大精深,刘昕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儿童、母语、审美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研究园地,寻找属于自己研究的重点。无论是李吉林还是刘昕,在审美追求、在美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如马克思所言:“人按美的规律建造”,这方面她们是共同的。而语文学习的审美追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习得语文、在生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审美乐趣,从李吉林到刘昕,无不告诉我们,生活美学是最接近于儿童语文学习的美学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李老师是开创性的,她尽管没有用生活美学来定义情境教育,而情境教育美学恰恰就是生活美学,甚至可以说在教育领域自觉实践生活美学理念,并上升到了系统化理论表述的高度,打通了儿童的精神成长与母语教学关系,李吉林老师是第一人、是拓荒者。

刘昕沿着李老师的道路继续往前走,她的研究成果主要奠基于生活美学理论,这也是她最为鲜明的学术个性,最能体现她的理论自觉。刘昕作为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她的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生活美学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儿童语文学习尚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许多值得言说的话题。诸如:儿童怎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让学习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真正地发生?我们需要建构怎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怎样在生活美学观照下优化学习情境?怎样以美打通儿童符号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怎样让学习的过程成为认知和情感交织的审美过程?作为民族母语,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哪些方面的文化熏陶?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怎样体现儿童性、趣味化?儿童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如何有机地得到统一,统一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猜你喜欢
吉林母语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外婆的美学
吉林卷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纯白美学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妆”饰美学
吉林出版集团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