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管理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12-04 01:22张佳晨刘筠梅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艺术

张佳晨 刘筠梅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艺术管理”是多元、复杂的艺术经营活动行为,自艺术起源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而存在。西方的艺术管理活动缘起于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是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活动,之后还有中世纪的教会对宗教和戏剧的集中管理、西方近代的民间艺术管理组织等。与此同时,东方世界的艺术管理活动也有其发展轨迹。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祭祀活动就存在着艺术管理行为。伴随着中国歌舞的发展,周代出现了最早的乐舞管理机构“大司乐”。随后,在隋唐歌舞兴盛时期产生的梨园、宋代官方开办的画院,民间的“勾栏、瓦舍”、明清时期的民间书画市场等,其中都有形无形地存在着艺术管理活动行为。

艺术管理活动存在的时间悠久,但是针对艺术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66 年,哈佛商学院创设了艺术管理研究院,标志着艺术管理学科应运而生。[1]然而,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研究在20 世纪80年代才步入正轨,各个方面的研究也渐成体系。目前,我国学界针对艺术管理研究的内容多偏向于艺术管理理念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对于艺术管理史的研究较为稀少和零散。本文将对国内艺术管理史的研究进行初步地梳理和粗浅地思考。

一、概述

(一)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艺术管理学的产生是基于各门类艺术活动,并伴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演变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门学科,是一种具有交叉性与复杂性的学科领域。针对“艺术管理”的概念国内外都有不同见解,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从艺术管理本身的性能出发,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艺术管理的职能角度而言。如,《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对“艺术管理”一词定义为:艺术管理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在表演或视觉艺术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的应用。对于创造性过程进行管理和促进以及在作品与观众之间进行沟通,这些职能同时存在于公共的、非盈利艺术组织。第二,从艺术管理者的角度阐述。英国的行政管理专家约翰•皮克认为:艺术管理人员致力于为艺术家及观众达成一个美感的合约,使最多的人能从艺术中得到最大满足和收益。第三,从艺术管理的目的层面定义。香港的艺术管理专家郑新文认为:通过艺术管理技能,以最符合经济收益的方法实现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的艺术目标。

我国系统地研究艺术管理学起步较晚,部分艺术管理理念的研究是在西方艺术管理理念基础上并结合我国文化艺术体制情况而开展的。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研究也逐渐走中国化特色。中国学者从综合角度提出了艺术管理观,如田川流教授在《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管理》一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当代艺术活动的深刻变化与提升,艺术管理活动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准确把握宏观艺术管理与微观艺术管理的链接,推进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均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使命。”[2]另外,余丁教授在《5G 时代,创建艺术管理学科的中国学派》一文结合了智能时代的特点,从研究范围、学科影响力、学术刊物、人才建设方面探讨了未来中国艺术管理实践。总体来说,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有着自身特点。

艺术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学习科目,我国从1956 年就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如,1995 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办制片管理专训班。[3]1988 年,上海戏剧学院申请开办了艺术管理的相关专业,由此大批院校开始申请增设艺术管理专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两点:第一,社会的前进发展给艺术管理带来了驱动性。1978 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我国开始经济体制转型、文化体制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显现出了多样性,文化艺术领域的分工也逐渐细化。由此,社会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和专业性管理需求更为迫切。第二,知识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一方面学科发展更为专业化、精细化,另一方面也更有兼容性,进而诞生了诸多交叉性的学科。运用单一的管理学或是艺术学是解决不了艺术文化产业的问题,艺术管理专业就在多重因素促生下应运而生。2011 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艺术学成为第十三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其下的一级学科。2017 年,艺术学理论下特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推动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

(二)艺术管理史研究

艺术管理史是艺术史论与艺术管理的交叉,也是艺术管理的分支。研究艺术管理,离不开对艺术管理史的研究。

艺术管理史,顾名思义是对艺术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展开研究,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下的艺术管理理念、机构、形态作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探讨艺术管理的演变过程与当代之间的联系,揭示出艺术管理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管理史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三点:

首要一点就是历史的回顾价值。历史记录过往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了解、认知从不曾经历过的时期所发生的一切。艺术管理史为我们展现了自人类诞生伊始就伴随人类的艺术管理活动的发展及演变进程,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有证可考的学术资料。

其次一点是历史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史论的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往,也引发我们思考当下。另一方面,启发、指导当下的艺术管理实践活动,并且体现着我国艺术管理活动的传承与延袭。

另外一点,完善艺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艺术管理学与艺术管理史的关系就如同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史论之间的关系一样,史论的研究是在理论研究的框架下开展。艺术管理史的研究是为解决艺术管理的根本问题而服务的,始终围绕艺术管理活动而展开探究。

二、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现状

在艺术管理学研究发展前进的过程中,艺术管理史的研究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著作、论文对其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和研究,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著作方面,如余丁编著的《艺术管理学概论》中的相关章节,对中西方艺术管理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傅才武、陈庚共同著述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书中对古代和近代表演艺术组织的发展和演变做了阐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艺术管理类书籍中对艺术管理史有初步的整理和撰写。论文方面,《中国艺术管理史初探》(孔庆茂,2008)、《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考略》(庚纪明、郑小红、龚珍旭,2014)等文章依照时间发展轨迹叙述艺术管理史的演变历程;还有诸多论文从特定时间段、主体研究艺术管理史,如《北宋市井文娱活动看我国古代艺术管理》(韩超、隋欣,2019)等。其中针对唐代的艺术管理组织研究较多,涉及唐代教坊、梨园、还有唐代艺术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唐代教坊管理研究》(孙言芝,2014)、《唐代教坊研究》(吴笛,2018)等。

虽然艺术管理史的研究硕果显著,但艺术管理史成为艺术管理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基石之路还任重道远。目前国内艺术管理史研究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几点尤为突出:

(一)论著论文的研究内容单一,不系统

艺术管理史是把艺术管理的历史材料进行整合研究,以此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艺术管理史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缺乏详实的史料梳理,同时理论研究部分也不够深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众多文章的研究内容相似,其中研究唐代教坊、宋代勾栏瓦舍的文章较多,对于其他时期艺术管理现象的研究较少。

第二,大部分文章旨在运用艺术学原理和管理学知识分析特定时代出现的艺术管理活动现象,或是仅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事实,却忽视从中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艺术管理观念。

第三,缺乏对艺术管理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

第四,很多著作对于史论的部分一笔带过,或是完全未涉及。

其中极其显著的问题就是,目前缺少艺术管理史详细梳理的著作,史料只是零星的分散在其他著作中,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原由首先是理论的滞后性;其次,理论研究中忽略历史部分的研究;再有,尚未有人专门针对艺术管理史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研究。由此看来,撰写深入、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文章是未来艺术管理史论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论著论文的研究思路较窄,缺乏“以史观今”的研究意识

我国对于艺术管理史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史料的梳理,大多数文章无非是按照朝代梳理或是分析某一时期的艺术管理机构构成形态。梳理史料的形式也过于单一,并未涉及到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研究或是跨地区、跨时间的类比研究等,而这些角度的研究思路对于艺术管理史的开拓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很多研究艺术管理史的文章没有体现出历史研究价值。古话常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艺术管理史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让我们了解艺术管理活动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是能够发挥“以史观今”的作用。显然,在已有的论著和文献中第一个层面做的很好,但在结合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史实方面还有待提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艺术管理学的发展有着联系,艺术管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旨在寻求其在特定时间段的意义,并不能进行整合研究。

(三)研究方法欠缺创新意识

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研究思路的拓宽,需要创新研究方法来辅助。目前,国内的艺术管理史研究方法还不够新颖。

首先,在已有的艺术管理史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文章都是运用传统历史学上的搜集资料、考证分析、叙述史实等研究方法梳理艺术管理史的历史轨迹,缺乏横向、纵向的多角度比较研究,使得学理性研究成果较少。

其次,因为艺术管理史是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相互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仅仅依靠某一种研究方法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再者,针对艺术管理的案例研究时,分析的角度较为单一、孤立,没有把艺术管理活动行为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三、艺术管理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和研究的深化,艺术管理史研究的重要性会日益显现。因此,艺术管理史的研究步伐不能落后。针对艺术管理史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设方向:

(一)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梳理

自人类伊始,艺术管理活动就存在,因此艺术管理史富有浓郁的历史感。何为“历史感”呢?了解其深刻含义,有助于推动艺术管理史研究的发展进步。艺术管理史有助于艺术管理的研究由表及里、追根溯源,推动艺术管理研究的发展建设,因此培养历史观的研究意识必不可少。

由于艺术管理学的诞生时间较短,即便艺术管理活动的历史悠久,但艺术管理史的研究却滞后、不系统。在培养历史意识层面,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学界。学界的研究不能一味只强调艺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等),也要关注“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界可以自发组织在各大高校举办艺术管理史的研讨会或者论坛,深入交流探讨,以此促进艺术管理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的革新。第二,教育领域。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应当重视艺术管理史论部分的讲授,可开设艺术管理史论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出具备艺术管理史与艺术管理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管理型人才。第三,著书立说。著作、教材等文本的撰写和编排要注重艺术管理史内容的涉及。正如艺术史和经济史等其他学科一样都有自身系统性书籍,更大程度上方便后来者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除了重视培养历史意识之外,还要加强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文献资料的梳理工作是整个艺术管理史研究的基石,只有基础性的工作做到位,后续的研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然而,史料的梳理也不应盲目地开展,面对历史资料时,除了要关注被人熟知的,还要尽力挖掘不被熟知却有重大意义的史料。这代表着研究理论方面的创新。只有当研究者掌握了充足的资料,对自身的研究对象了然于胸时,才能做到论述有理有据。因此,深入艺术管理史研究,首先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广泛的查找古籍、典故,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其次,多借鉴前辈的研究理论,做到求同存异;再次,应关注周边学科,从中发现艺术管理史发展的轨迹,丰富研究视野;最后,可实地走访,考察各地方的档案馆或查找地方志,考证史料的真实性。目前为止,艺术管理史方面的史料著作极为匮乏,应当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及早地填补上这片空白。

(二)借鉴其他学科史的研究发展路径

历史上,有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习的情况出现。早在上世纪30 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建设,就注重向其他学科借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等前辈认为“西方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有助于把西方社会学理论融合到我国的实际国情中。”[4]正因为学科间的借鉴学习,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艺术管理史的研究也应该汲取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优势,促进自身发展。但借鉴其他学科时不应盲目,需遵从两点原则:第一,适度原则。第二,包容性原则。经济史与艺术管理史虽然分别从属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发展之路较为值得艺术管理史的研究学者们借鉴采纳。具体的实施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多样得梳理性专著。经济史的史料梳理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河北等高校联合编写的九卷本的从先秦到清代断代经济史专著、省区的经济史专著还有专题性的经济史专著等。[4]而艺术管理史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艺术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或是分别以官方与民间的艺术管理机构为主体,梳理其演变过程;还可以以某一艺术管理活动形态为基础,追踪其历史轨迹与发展进程。

第二,完备的研究人员和组织。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的学者们成立了特定编写史料的组织机构(中美合作企业资料中心)及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经济史方面的书籍、论著。针对艺术管理史的后续研究,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各个高校应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成立全国性的艺术管理史研究组织。如各大戏剧学院可联合起来,钻研曲艺、戏剧方面的艺术管理活动形态;专长为舞蹈、音乐方面的高校可以研究历朝历代乐舞机构的艺术管理理念等。此外各地方的艺术研究院之间也可以发起合作,共同开展艺术管理史论研究。

第三,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会。上世纪80 年代,成立了中国经济史年会,旨在通过经济史研究者们的交流,促进经济史学科发展。艺术管理史的研究组织和研究者们应该要重视学术交流会的作用,尤其艺术管理史具有跨学科性,交流会应当容纳艺术学、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让其从其他角度谈谈对艺术管理史的见解,以便更丰富艺术管理史的研究。

这三方面都是艺术管理史研究所欠缺的环节,当在艺术管理史的研究体系下借鉴学习。

(三)创新研究方法,注重运用跨学科研究

艺术管理史研究虽然是运用艺术学理论的知识阐释、分析艺术管理历史进程,但这门研究终究是基于历史的基础,所以艺术管理史研究是脱离不开历史的。艺术管理史研究方法的创新要在把握好历史的前提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按照历史的自身发展规律,科学阐明社会从生产至死亡的特殊规律。[5]艺术管理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可借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从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结构等方向上找寻新路径;或者,选取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管理活动进行研究,不应只关注其历史性,还要把握其在整个社会、时期的意义。

同时,创新研究方法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把握好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时代发展的复杂化和数字化,使得任何单一化事物都会与时代脱节,“跨界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研究实施跨学科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研究的知识面,实现深层次研究;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研究不应固守旧有知识体系成就,要不断为自身学科体系吸取新鲜血液,促进学科良性发展。艺术管理史就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学者在研究的时候要注重把握这一特点。

(四)建设艺术管理史研究的队伍

发展壮大艺术管理史的研究队伍,可以为艺术管理史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才的重要性。艺术管理史的研究需要知识面广、有多种学科背景交融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学科体系、理论建设的需要。艺术管理史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凸显,是因为其理论体系较为欠缺,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因此艺术管理史研究队伍的建设切不可忽视。

研究队伍的培养是需要一代一代去继承传统,推成出新,从实际中拓展研究领域、建设研究团队。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开展人才引进项目。各个高校、艺术研究院可从海内外引进高等人才,同时加大院校青年人才的培养力量。除此之外,人才队伍的拓展要做到兼收并蓄。艺术管理史的研究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应当拓宽研究队伍的进入门槛,要囊括、吸收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丰富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完善学科教学。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注重艺术管理史的课程设置,把史论教育作为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史论意识,加强学生的历史观。第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各高校、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加强思想层面的碰撞与融合。

猜你喜欢
管理学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科研仪器平台管理现状与建议——基于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经济管理学教学的创新途径探索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