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与洪武朝调整动因浅析

2020-12-04 07:03赵连赏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赵连赏

中国古代冕服制度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它既是古代国家服饰制度的出色代表,又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化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明代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冕服制度的使用者,其制度内容相较周代、唐代、宋代等历史主要朝代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突出的明代特色。

考察明代文献,发现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和调整变化主要集中在洪武、永乐、嘉靖三朝,而其中约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又都集中发生在洪武朝,可见朱元璋对明代冕服制度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本文仅对明初冕服制度的确立和随后洪武朝若干次冕服制度调整内容及动因予以初步探讨。

一、明初冕服制度的确立

朱元璋登基后,很快下诏议定冠服制度,先是“命礼官及诸儒臣稽考古制”,①通过礼部及翰林院等考证得知,历史上多数朝代皇帝冕服有六种,皇太子和大臣们也有相应的冕服。朱元璋考虑后,于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制定了明代的服饰制度,其中,冕服制度较周、汉、唐、宋等主要朝代的冕服制度做了或多或少的调整。

1、明初冕服制度内容

洪武元年十一月,经朱元璋亲自酌定的明初冕服制度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设衮冕一种冕服形式,使用者也只设皇帝、皇太子和亲王三个等级。

(1)皇帝冕服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朝会、册拜等礼仪活动时皆服衮冕。其制:冕版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里,前后各十二旒,每旒五采玉珠十二,黈纩充耳,玉簪导,朱缨;圭长一尺二寸;玄衣纁裳,衣六章,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六章,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中单以素纱为之;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绣龙、火、山三章;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大带素表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大绶六采,用黄、白、赤、玄、缥、绿,纯玄质,五百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②

(2)皇太子冕服

皇太子从皇帝祭天地、宗庙、社稷及受册、正旦、冬至、圣节、朝贺、加元服、纳妃需穿着衮冕。其制:冕,九旒,每旒九玉,红组缨,金簪导,两玉填;圭长九寸五分;衮服九章,玄衣五章,画山、龙、华虫、宗彝、火;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黼领;蔽膝随裳色,绣火、山二章。革带,金钩䚢;绶五采,赤、白、玄、缥、绿,纯赤质,三百二十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大带,白表朱里,上缘以红,下缘以绿;白袜,赤舄。③

(3)诸王冕服

亲王受册、助祭、谒庙、元旦、冬至、圣节、朝贺、加元服、纳妃服衮冕。冕用五采玉珠,九旒,红组缨,青纩充耳,金簪导;圭长九寸二分五厘;衮服九章,青衣五章,画龙、山、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黼领,青缘。蔽膝纁色,绣火、山二章;革带,金钩䚢;玉佩;绶五采,赤、白、玄、缥、绿,纯青质三百二十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大带,表里白罗,朱绿缘;白袜,朱履。④

2、明初冕服制度与周、汉、唐、宋等朝代冕服制度主要内容比较

(1)种类

从周代开始,到明代之前,帝王与朝臣的冕服种类大多数朝代都是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和不同官阶等级的大臣来设定。如周代,天子有六冕,分别为祭祀上天、五帝服大裘冕,祭祀先王则服衮冕,祭祀先公服鷩冕,祭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祭祀社稷服希冕,祭祀群小则服玄冕。朝臣的冕服种类,公助祭穿衮冕,但冕旒数量和色彩都要少于天子,以下侯伯的鷩冕、子男的毳冕、孤的希冕、卿大夫的玄冕等使用的冕旒数量要依次递减。⑤之后的唐代和宋代的冕服制度也都是依照这个模式设定。历史主要朝代中,只有东汉的冕服制度内容比较简单,皇帝只用一种冕服,朝臣冕服根据等级依次递减。⑥明代,朱元璋仿照东汉单一冕制的形式“备衮冕之服,……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⑦

(2)使用范围

历史上,周、汉、唐、宋等主要朝代的服饰制度中,冕服的使用范围都比较宽,君臣均可以使用。而明初则不然,规定冕服只可用于亲王及以上的人群,即皇帝、太子和亲王三类人可以使用冕服。

(3)结构尺寸和纹章布局

历代冕服的结构尺寸变化主要体现在冕板的大小、章纹的排列等方面。以天子(皇帝)为例,周代冕板为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纹章为衣五章画龙山、华虫、火、宗彝,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汉代冕板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唐代和宋初冕板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衣八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黼、黻。明初冕制冕板参仿唐宋,章纹排列参仿有虞氏。⑧

二、明初冕服制度确立的动因分析

由朱元璋一手打造的明代服饰制度体系,大部分服饰系列的等级表现形式都被做了细化和扩充,唯独冕服系列与之相反,原本在明代之前一直被大部分朝代沿用、君臣共享的传统冕服系列,却被朱元璋简化,缩小了使用范围,明初仅限亲王以上人群使用,其他人群严禁使用。而且,本来由周、唐、宋等主要朝代六种冕服组成的冕服系列也被朱元璋缩减为只剩衮冕一种,这一举措反映了朱元璋的作风和统治理念,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祛除繁琐

开国之初的朱元璋,面对的是新建国家外敌未被全部肃清、朝廷机构还处在初建、经济生产急待恢复的局面,需要他投入精力的地方千头万绪,这一切已经足以令新皇帝忙碌至极,他又怎能在参加各种礼仪活动中,为了祭祀对象的差异,而耽误宝贵的时间,去在一个礼服系列中来回更换造型近似、区别不大的礼服呢?尽管朱元璋是一位非常看重传统礼仪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位务实的皇帝,不会在此种形势局面下,准许朝臣的这种建议。所以,朱元璋以“礼太繁”的理由,否决了翰林学士陶安等人的五冕奏议,并提出了祛除五冕中的四种冕服,仅保留“衮冕”一种形式的裁断。

2、承袭古制

朱元璋重建冕制的第二个动因是承袭古制。恢复中华传统衣冠的礼制习俗。朱元璋认为,元代服制是“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必须要“复中国衣冠之旧”。⑨尽管元代也有简单的冕服制度,但几乎是有名无实。而冕服制度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礼仪的标志,重设冕服制度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提倡,又是对儒家文化的一次强调。于是,朱元璋遵循了“酌古”宗旨,参照汉制,制定了明代只有衮冕的单一冕服制度。

3、突出皇权

动因之三是突出皇权。充满庄严华贵特征的冕服不仅是礼仪的象征,也是权利与威严的象征,历史上除秦代是否有冕服还有待研究外,绝大多数统治者都将冕服视为最重要的制度工具加以利用,特别是元代冕服制度的变化,将此前历代延续的冕服由君臣共用,改成了只能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⑩这一重大变化,为以推崇礼制皇权为治国理念的朱元璋冕制改革提供了启示,他切断了“公卿”“臣下”穿着冕服的历史传统,⑪将冕服使用范围仅限制在皇帝、太子、诸王等皇家少数人群层面,更加达到了突出皇权皇威的目的。

4、力求节俭

大幅缩减冕服使用范围和种类,力求节俭也是其动因之一。明王朝建国之初,战乱尚未全部平息,国家百业待兴,经济基础薄弱,若采用汉唐等历代传统冕服制度,君臣人人至少需备置一套成本不菲的冕服,这无疑会加重国家和百姓的负担,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主张“俭德开基”⑫。弃除耗资过多、表现差异不明显、又过于繁琐的其它冕服形式,只保留衮冕一种较高级形式的冕服种类。

三、洪武朝冕制变化及动因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初步确立了明代冕服制度后,又分别于洪武十六年(1383)、二十二年(1389)、二十四年(1391)和二十六年(1393)进行了四次冕制更定,其中,以洪武十六年皇帝冕制变化最为明显。

1、洪武十六年调整后主要内容

更定皇帝冕制: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白罗大带,红里;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文;玉革带;玉佩;大绶六采,用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白罗中单,黻领,青缘襈。黄袜,黄舄,金饰。⑬

主要变化:

(1)冕板织物用色由元年的“玄表朱里”,改为“玄表纁里”。

(2)裳色由“纁”改为“黄”。

(3)蔽膝色由“红”改为“黄”。

(4)绶彩之一的“玄”改为“黑”。

朱元璋在这次改制中,对冕服部件的用色十分注意,先按《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 郑玄注:“冕服玄上纁下。”孔颖达疏:“采色之中,玄最贵也。玄是天色,故为正;纁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⑭的原则,将元年冕板所用同样代表天地之礼冕板的“玄表朱里”,改为“玄表纁里”。之后,又以《周礼·司服》:“王之吉服。”贾公彦疏:“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干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⑮为据,将裳色由“纁”改为“黄”。接着再按多数朝代“蔽膝随裳色”惯例,将蔽膝也改为黄色。绶彩中的“玄”改为“黑”。

2、洪武二十二年冕制更定

本次冕制更定只增加了一个世子冕服等级,使原本皇帝、皇太子、亲王三个冕服等级增加到了四个。

规定:世子冕服七章,冕缫七就,前后各七旒,旒七玉缫,玉皆朱、白、苍三采。衣青质,以火、宗彝、华虫为文。裳纁色,藻、米、黼、黻为文。佩用白玉,而玄组绶,用紫质紫黃赤为采,双白玉环,舃韨皆赤色。素中单,青领襈。圭长七寸,阔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半寸。凡遇天寿、圣节、皇太子千秋节,并正旦、冬至、进贺、表笺、告天、祝寿、世子冕服随班行礼。⑯

3、洪武二十四年调整后主要变化

本次冕制调整内容很少:

(1)衣裳、蔽膝文章,施用工艺由元年的“画”和“织”,统一改为“织”。

(2)在洪武二十二年设定世子冕服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调整。⑰

“衣绘裳绣”是服装礼制中的长期延续的工艺,但衣服上图案用绘的工艺,不论在保存还是在使用上都有所不便,这对以务实著称的朱元璋来说,在纹章图案不受影响前提下肯定会要改革。先是在洪武十六年将上衣由画改为织,接着在二十四年的服制调整中又将裳和蔽膝章纹工艺“皆易以织纹”。⑱

4、洪武二十六年调整后主要变化

(1)终止了此前调整了的部分冕制,如洪武十六年的“玄上黄下”,又恢复为“玄上纁下”,大部分内容又恢复到了洪武元年冕制。

(2)保留了二十二年增加的“世子冕制”,以及二十四年衣、裳和蔽膝统一为“织”的工艺。

以上是发生在洪武朝的冕制变化内容。

四、朱元璋反复调整冕制的动因

朱元璋在明初确立冕制之后,又四次对冕制进行更定和补充也是有原因的。

1、继续推崇礼制,强化冕制标识与皇权建设

巩固和强化皇权是朱元璋毕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继续借用礼制影响人们的意识。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微,文化有限,但他深知礼制在古代管理国家中的巨大作用,指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⑲而冕服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将礼仪文化与国家法律结合于一身展现给世人。所以,朱元璋登基后非常重视礼制和冕服制度的宣扬与建设。

其次,推崇礼仪制度建设的实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作为皇帝,朱元璋决不允许任何可能触犯他皇威、造成皇帝权利旁落事情的产生,甚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维护朱氏皇权的独尊。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觉察到宰相胡惟庸有专权行为,有令皇权旁落的危险,于是朱元璋编织理由,在除掉宰相胡惟庸的同时,中书省也干脆一块被废,改为殿阁制,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形成了“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的历史体制新格局,⑳有效地强化了皇权。

三年后,待胡案稍告一段落,紧接着朱元璋于洪武十六年又专门对皇帝冕制进行了一次单独的改定。改制之前,他曾命嘱“诸儒臣”要參考历代冕服礼制,“务斟酌得宜”。㉑本次更定,朱元璋特别选定了历代很少参用的、文献传说中有虞氏的冕制内容,将当时正在执行中的皇帝与太子、亲王相同的“玄衣纁裳”冕制内容,改成了皇帝独有的“玄衣黃裳”。这次改动,主要是局限在对冕服的色彩进行调整,但意义却很重大,起到了进一步突出皇帝形象的特别作用。如果我们从整个洪武朝冕制变化的历史角度观察,这次主要专门为皇帝单独进行的冕制更定,无论从冕服色彩组合的历史沿革方面,还是从朱元璋后来再次对冕制的更定内容方面看,内容调整虽然有依据,但调整的目的性过于明显。对此,朱元璋似乎也意识到不妥,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又恢复了元年的“玄衣纁裳”冕制色彩。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单为皇帝进行的冕制改革呢?笔者以为,这很有可能是与三年前发生的胡案处理目的有关,胡案以后,朱元璋还在寻找一切可以凸显皇权的表现形式,这次专门对皇帝冕服颜色进行的更定,也许就是他为延续这种动机理念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2、希望明代冕制成为历史的一代典范

在明代冕制建设上,虽然朱元璋早在登基之前和以后都曾反复与大臣们议论,但直到洪武元年冕制建立,他似乎一直对已有的冕制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包括冕制在内的礼仪制度“今虽已成”但还要详细参照斟酌“先王之典”㉒对冕制等制度进行完善。除洪武十六年对皇帝冕制进行更定外,之后又多次对冕制进行调整,每次调整朱元璋都要亲自布置,并诏翰林院等部门诸儒臣,“参考历代礼制”,㉓对冕服等服制进行更定。太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经过与诸臣的共同努力,将明代冕制打造成为历代冕服的“一代典范”。㉔朱元璋的这一心愿,虽然受到一些时政因素影响,有些反复,最后可能也未达到他的理想要求,但若站在全部冕服发展史和明代整体服制体系的层面考量,朱元璋在他的洪武朝内最后定型的冕制,不论从历史制度规范,礼仪文化传承,精简改革等各方面来说都算是比较成功的。

朱元璋在推动明代冕制成为“一代典范”过程中,还有一件令人不解的事。在《明史》和《明会典》等许多明代文献中都有记载的洪武二十六年冕制更定,竟然在《明实录》中没有任何记录。而之前发生在洪武朝的每次冕制更定,不论更动内容多与少,基本都被《实录》记录在案,唯有这次内容颇多的更定未见被视为明史研究重要依据的《明实录》所记载,所以,一些学者对本次更定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㉕笔者认为,产生《明史·舆服志》等史籍有“洪武二十六年更定服制”记载的原因可能是如下因素导致:

第一,《诸司职掌》有相关记载。《诸司职掌》是奉朱元璋之命,仿《唐六典》模式,汇集洪武元年至二十六年之前包括服制在内的国家制度的参册。在冕制方面,二十六年颁布的《诸司职掌》保留了一些自洪武元年以后冕服调整更定的内容,如洪武二十四年冕服调整时,将衣和裳、蔽膝文章,由元年的“画”和“织” 工艺,统一改为更实用的“织”。另外,《诸司职掌》中还补充了一些此前不够明确和不够具体的服制内容,诸如,在洪武二十四年服制调整中,《实录》对皇帝、皇太子、亲王冕服的调整内容记载就很简略,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冕服仍旧制”一句,㉖内容不够明确。再如,同在这次调整中新增加的世子冕制,只有简略的“世子冠服则衮冕七章,青纩充耳,金簪导,圭易以九寸”,㉗内容不够具体。而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颁布的《诸司职掌》中,以上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补充。㉘这些内容的变化,只有得到当时皇帝的准许才能被记录下来和被实施。所以,洪武二十六年三月颁布,由皇帝主持刊行的《诸司职掌》或可视作一次服制的新更定。

第二,来回变化的内容不宜记入实录。洪武二十六年的冕服改制采用以刊行《诸司职掌》颁布方式,而不被《实录》记录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洪武二十六年更改的冕制,除保留了一些洪武元年后调整内容外,也有些调整了的内容又被重新调整回到洪武元年冕制模式,如洪武十六年更定的皇帝冕服裳色由“黄”改回了元年的“纁”; 绶彩之一的“黑”重新改回为元年的“玄”;蔽膝色由“黄”改回到原来为“红”。这些变化结果,《诸司职掌》中并没有作说明,这种自我否定的结果,显然不宜公开进行,假如像前面几次冕制改革那样,公开说明调整内容,这对太祖朱皇帝的尊严是说不过去的。因此,这次包括冕制在内的服制改革,就不好被列入《实录》记载了,只能采取颁布《诸司职掌》的办法变通解决。以此方式,既可体面的集中、恢复、补充皇帝冕制等内容,又为各部提供了一部职掌法度的方册,也算得上是一举多得。

此外, 《大明会典》和《明史·舆服志》等许多史籍中,所记录的洪武“二十六年更定” 服制内容,并非如此前洪武朝多次服制更定那样的模式完成,而是由洪武二十六年颁布《诸司职掌》国家制度参册形式完成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明会典》在万历年间重修过程中,由于体例上的调整“引起了新的纪年混乱”,形成错误,“进而以讹传讹”,㉙造成了后面的讹传扩大,导致《明史·舆服志》等文献对冕制二十六年更定纪年信息来源的错误。

以上仅是对部分文献有“二十六年服制更定”记载,而《实录》却没有记录原因的推测。

五、小结

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尽管文化水平有限,但凭借他本人的才智,在统治封建国家方面体现出了他超人的能力和远识。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为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做铺垫,不论在明初冕制的确立,还是之后多次对冕制的更定和补充,都体现出了朱元璋利用冕服增强皇权形象和希望明代冕制成为“一代典范”的良苦用心。

注释: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下),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677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下),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678、679页。

③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下),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684页。《实录》中“玄衣五章,画山、龙、华虫、宗彝、火”。原作“玄衣五章,画山、龙、华虫、宗彝”。五章实为四章,其中“大”字当为“火”字之误,据下文“诸王”内容改。改正后,玄衣为五章。

④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六(下),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685、686页。

⑤ 详见《周礼注疏》,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1-783页。

⑥ 详见《后汉书》志第三0,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663、3664页。

⑦ 《晋书》卷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5页。

⑧ 详见《十三经注疏》 《后汉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新定三礼图》 《宋史》 《明太祖实录》。

⑨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三0,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525页。

⑩ 详见《元史》卷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0-1935页。

⑪ 详见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13页。

⑫ 《明史》卷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98页。

⑬ 《明史》卷六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15、1616页。

⑭ 《礼记正义》,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7页。

⑮ 《周礼注疏》,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1、782页。

⑯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2960页。

⑰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更定世子冕服内容:“衮冕七章,青纩充耳,金簪导。圭易以为九寸。”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二0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3111页。

⑱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二0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3111页。

⑲《明太祖实录》卷八0,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1077页。

⑳ 参见(美)牟复礼、(美)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6-139页。

㉑《明太祖实录》卷一五五,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2418页。

㉒《明太祖实录》卷八0,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1077页。

㉓《明太祖实录》卷二0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3111页。

㉔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五五,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2418页。

㉕ 详见张志云:《重塑皇权:洪武时期的冕制规划》,《史学月刊》,2008年第7期,第41页。

㉖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二0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3111页。

㉗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二0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第3111页。

㉘ 详见明万历七年刻本《诸司职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88册,(明)张卤辑:《皇明制书》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145页。

㉙ 详见鞠明库:《〈诸司职掌〉与明代会典的纂修》,《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书法
书法作品
最含蓄的画谏
最含蓄的画谏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