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12-06 10:50鲁艺玲王锡琴徐万福韩丽丽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课程思政

鲁艺玲 王锡琴 徐万福 韩丽丽

摘 要;将思政育人目标依托于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成都大学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一所地方高校,围绕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关注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成都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以期实现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成长为当前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任务驱动;摄影测量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大学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一所地方高校,围绕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关注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摄影测量学(Photogrammetry)是以航空摄影机和其他不同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设备所获取的目标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数据进行多种处理,从而得到地表空间范围有效信息的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作为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应急响应和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如何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素养过硬的测绘专业人才极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课程为例,开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期实现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同频共振,引导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成长为当前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简介

“摄影测量学”课程作为成都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思政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为地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摄影测量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摄影测量的两种典型关系(几何关系和对应性关系)展开,课程涉及空间关系解析、编程处理和软件实操。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课程理論抽象,逻辑结构严密,实践性较强,课程特点如图1所示。

二、教学实施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促进专业能力培养

实践证明,仅仅依赖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演示与案例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任务驱动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遵循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其实质是基于课程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分解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驱动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开展具体的学习探索,进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该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往往以设定的课程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具体过程实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分为4个步骤,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素质和能力基础,通过设立契合当前学习主题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如一栋校园建筑的实景三维模型;一个立体影像对加一副红绿眼镜等。其次,根据所创设的学习情境,选择与当前课程学习主题契合的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中心内容(如倾斜影像三维建模、立体测图等),学生基于自身对任务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教师的过程指导,将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利于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学生针对分解后的任务,基于教学平台及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课程理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提交相应的模型或程序成果。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时,需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最后,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掌控,结合学生过程表现和提交成果质量(如模型精度、程序可视化程度、报告内容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开展教学总结。之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驱动学生发现差距,同时开展教学反思,便于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和内容设计调整。

(二)以“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引领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基础上,“摄影测量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经典案例、国家行业标准,深度挖掘德育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素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思政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依托,思政元素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即在保留主要知识点和课程内容主线的基础上,设置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背景和德育元素,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吃苦耐劳、自主创新,成长为具备优良思想品德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从珠峰测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国产无人机成功,测绘发展所产生的技术成果不胜枚举,将这些元素合理嵌入课程,有利于价值引领贯穿到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实现。通过对科学工作者们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成果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我国摄影测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突破及中西方存在的差距,例如王之卓院士的解析摄影测量理论、刘先林院士的JX4数字摄影工作站和SWDC数字摄影机等,激励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入,如成都双流无人机黑飞事件,激发学生了解国家民航管理规定及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等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法律法规意识。通过案例应用结合热点新闻,如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深入阐述近景摄影测量在古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依托学生实际参与过的生产项目,如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讲述实际测绘工作中涉及的涉密数据使用、成果管理、质量检查要求和相关规定,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树立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效果评价

成都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课程引入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以课程教学标准为指导,以典型案例、任务故事为抓手,采用“国家行业规范”为引导,实现了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契合,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认知层面得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学生的自主性、参与度和专注度大大提高,充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工匠精神。

四、结论

人才培育是学校发展事业永续的根本力量,人才储备是促进地方服务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成都大学作为地方应用型城市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利于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提高政治素养,进而实现专业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有机统一,为培养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叶勤,林怡.通识教育背景下“摄影测量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测绘通报,2015(2):121-124,128.

[2] 刘克明,盛小春.MOOC环境下任务驱动型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3):26-29.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