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2020-12-06 10:50刘燕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践教学

刘燕

摘 要:“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是思政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思想课程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在思政课程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十八大,党将“立德树人”作为了教育事业中的主要任务,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培养高校人才时,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先做人,后做事。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一、加强社会主体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教师要想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完善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无形中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与思政教育和人才的成长有很大的联系,必须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着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竞争,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科学文化能力、业务工作素养与国家的强盛有很大的关联。思想政治素养更是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支撑作用。目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人们的政治信念。

(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推进社会、家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感恩、自律等品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和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创新的源泉。世界正在处于不断变革中,国家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和文化压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竞争中慢慢发展,需要加强学生的民族和时代精神。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相连,让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创造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要想完成“立德树人”教学目标,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挖掘课程中的资源,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不能与学生共鸣,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播,更是没考虑学生的表现。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教学等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雜的知识简单化,从教师在课堂中占据权威性思维到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

(二)深入挖掘思政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他们比较喜欢的平台。充分运用短信、微信等手段开展思政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时代元素。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加大学生存在的质疑,回答学生喜欢研究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加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的人与事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高校思政知识,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课堂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高校思政课程的精神内涵。社会实践是对思政课堂的延伸,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效性。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是教师有师德,师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建设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团队。

(一)教师要有师技、师爱、师责和师品

“师技”是指教师讲授思政课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高校思政课需要将知识与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要非常扎实,了解思政课程的前沿和动态;还需要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讲授出来,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师爱”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热爱。教育来源于爱,师爱是师德的精神。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加尊重与信任教师。“师责”则表现出了教师爱岗敬业的境界,尤其是教风和精神方面。

(二)落实“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真学”是指教师要有政治自觉性,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让学生的思政知识更加扎实。教师既要阅读经典作品,还应该学习政策,学习社会主义成果。“真学”是指可以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与技能;“真懂”是指教师要领悟思政课程的精神内涵,这样教师才能做好思政知识的讲授。“真信”是指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的信仰者。“真用”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思政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

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要想真正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期间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还需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此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舆论氛围,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提供良好保障,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构建良好校园环境

构建良好校园环境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良好育人氛围的表现,所以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实施期间,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构建出宜人的校园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出校园建筑隐性教育功能,借助于各种建筑形式来为学生传递出学校博大精深的办学理念以及宗旨,无形中对学生展开教育。

(二)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在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班风学风建设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会直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影响,最终也会对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程度产生影响。班风学风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等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大多是在课堂上展开,所以也只有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才能让班级内部学生形成一种团结进步、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对于这一单,首先,可以制定出明确的班风标准、具体行为规范;其次,还可以着重强调班级学风建设,毕竟其会对学生生活与学习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最后,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毕业典礼等活动来为学生开展极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也能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三)打造品牌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打造品牌活动,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学校校园文化动态反映,而品牌文化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较为显著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所以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借助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较强的文化、科技、体育、社团组织等一系列活动来打造出品牌活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提升与发展。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体系的教育、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策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晶,邵爱婷.不忘“初心”,牢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3):186-187.

[2] 郭赞,刘向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2):55-57.

[3] 温树峰,钱嘉奇.“立德树人”理念视域下r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4):99-100.

[4] 張翠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在微时代的创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150-15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