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0-12-06 10:50黄宇飞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宇飞

摘 要:大学是科学文化传承的摇篮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引领人、用红色文化激励鼓舞人,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文化育人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之举,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优化物质环境、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全面实施文化育人。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层次结构

大学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和内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包含了第一课堂的知识和文化,也包含了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环节和道德培养过程。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综合体:价值取向、思维活动、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文化环境等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包含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物化,是一种依托实体的文化,包括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格、布局环境、校园配套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文化元素在校园充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精神文化凝练价值共识,涵盖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大学之大,既在于大楼、大师,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和正能量的传递。大学精神包含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融入社会的服务精神、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体制等,包含各个组织构架和运行章程,是广大师生的活动准则。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规定了“应为”和“不可为”,校园文化需要制度框架的支撑,建设与学校战略目标、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核心价值相匹配的制度文化,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校园行为文化是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际交往形成的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

二、以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文化育人

(一)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提供持久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也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既包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包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故鼎新精神,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准则、人文精神等,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育大学精神,提高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使得全校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度高、归属感强,增强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心,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青年一代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大学的民主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性,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齐抓共管。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为学校的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学校园中倡导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自由指人的意志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指教育平等、发展平等、机会平等、师生之间地位平等,教学相长。校园中各项制度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环境。法治是一种制度保障,在大学校园中就是指依法治校,维护和保障师生的基本权益。

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發展历史长河中激昂的主旋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敬业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敬业奉献、克己奉公,也是优良师德师风的展现。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考试、诚信贷款、诚信做人、诚实劳动等。友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和作风,真诚待人、相互尊重、和睦友好,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丰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造,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不断改革创新,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新课程改革、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创新型人才。如洛阳理工学院响应国家卓越工程计划,在部分院系开设了卓越班,设置了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时间和机会。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挑战杯”等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设大学生双创科技园,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让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中去。学生活动中创新社团文化、加强学生组织创新体制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用创新精神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优化物质环境,提供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校风校貌和校园文化的品味。建设人文景观,体现大学情怀;设置名人雕像,激励师生前行;摆放校友捐赠的奇石物品,增添爱校荣校意识;完善教学设备设施,服务教学科研;加强绿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徽、校歌、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官微等的育人功能,使物质环境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凝聚激励的作用。

(二)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从价值观层面,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能强化校园的群体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有利于全体成员树立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有利于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民主化原则,实行人性化制度,反映广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去,体现依法治校和民主化管理。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作品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播、大学生音乐节、学校学术讲座,开展实践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以学术、科技、文娱活动、创新实践为载体,把校园精神文化渗透于活动中。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树立各项活动品牌,打造活动的精品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的内涵。

(四)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加强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的建设,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确立校园文化的主流和方向,注重提高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唱响网上主旋律。把虚拟网络群体变成现实的育人对象,挖掘鲜活的育人素材和生动案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网络中传播主流价值和“中国声音”,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发挥好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作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

文化建设关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建设,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的繁荣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浸润学生道德底色,用主流价值观塑造品质、磨炼性格、增长才干,用文化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让校园文化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富有精神内涵,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培养高雅的艺术气息,呈现各类富有创新的文化实践活动,使文化育人深入人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從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彭晓玲.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冷天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与创新机制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 《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陈如敏.“大思政”视阈下文化育人的应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13.

[5] 贾汐,葛骁欧.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高校文化育人建设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8-132.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