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几点思考

2020-12-07 10:52尚慧萍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初中生培养策略

尚慧萍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其中,在初中阶段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有利的。所以,学校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带领初中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现阶段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希望助力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带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也会让中国文化展现出更大的魅力。初中生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会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沉淀,不再迷茫和沉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是一潭清水,能洗涤人们的内心,让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看到广阔的道路。所以,面对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做出努力,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阶段,学校教育十分关键和重要。这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关注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和内涵。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可以从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出发,将其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教学、古诗词教学等为载体,让学生拥有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空间[1]。教师要积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冲击,进而保证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跟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步伐的情况下,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课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载体,是进一步保证学生拥有良好学习氛围和空间的支撑。教师要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其中的文化力量和价值,学校可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参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保证其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为此,我校开展了“青春飞扬、梦想起航”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这其中就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出的剪纸、绘画和书法等作品,还给大家展现了十分惊人的民族舞蹈《陇南茶韵》。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排练演唱《康定情歌》。教师还带领学生收集年画、剪纸和春联等,让学生的寒假生活更加丰富。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完成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活动。在学校教师的带动和激发下,学生积极参与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2]。

学生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时,会在内心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后,也能更好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之中,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运用校园文化墙构建浓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教师进一步推动初中生发展,并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为此,我校通过文化墙的构建,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心灵感悟和知识的洗礼,让初中生真正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学校通过文化墙、宣传窗口等,展现出了十分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在教学楼的墙面上、楼道中、楼梯口等位置上,挂上了历史名人警句,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例如,我校张贴了孔子画像以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警句[3]。学生接触这些画像、警句,有利于其全身心地投入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形成“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的意识。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了准备和支撑。学校在发展和建设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最终通过合理的文化墙角创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内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把《弟子规》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读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应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而《弟子规》主张先道德教育后文化知识教育,恰好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弟子规》是道德修养的规范,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而细致,实践性强,极力于躬行。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把《弟子规》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很有必要。

因此,在第二课堂阅读《弟子规》节选内容和家长监督背诵难度适宜的重点章节,不仅打通了家长、学生和学校的重要关节,还使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教育背景上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尤其要提到的是,《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等内容有利于中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作息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和做事习惯。

目前,一些学校里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如学生不交试卷,当教师要求他们交试卷的时候,居然敢群殴教师。《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将唤醒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国家、爱环境的心,从而减少抱怨和埋怨。

总而言之,对弟子规的阅读和背诵不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行为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全盘接受传统文化,而是要“扬弃”,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欣赏传统的诗词美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而学习传统文化的归宿和根本出发点是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的本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通过家校共育的模式完善文化教育

现阶段,为了培养初中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在做出相应努力的过程中,学生家长也要为之努力。这样的情况下,实行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就可以带领孩子观看文化类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观看,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样,家庭教育氛围就会十分浓厚,可以让初中生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配合学习,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中,让孩子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形成良好传统文化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初中生成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对初中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要紧密结合多个活动,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进步。学校为此要做出努力,通过多样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模式,营造优秀的成长氛围,并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的情况下,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品质,展现出优秀的文化素养。所以,现阶段初中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十分关键,要受到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赵雅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才智,2019(19).

[2]李锦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9(3).

[3]王天超.传统文化教育视野下初中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1).

猜你喜欢
初中生培养策略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