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0-12-09 02:47王肖虎周亚旗李智伟申明奎
微创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压缩性成形术冲击波

王肖虎 杨 杰 周亚旗 李智伟 申明奎

(1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7;2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折中较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多由骨质疏松导致[1]。该病的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攀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为治疗目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体外冲击波治疗均为常用术式,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良好[2]。但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如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X线、CT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Cobb角度>20°[3];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合并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最终纳入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5~78(64.25±4.28)岁;病程1~10(3.45±0.28)d;骨质疏松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14例、Ⅲ级13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6~78(65.18±4.64)岁;病程1~12(3.27±0.34)d;骨质疏松分级为Ⅰ级19例、Ⅱ级15例、Ⅲ级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进针点并标记,进行局部麻醉、常规消毒。在椎体后1/3处标记为穿刺点,使其与两侧椎弓根对称,取合适穿刺针进行穿刺。在椎体中置入球囊,于X线机透视下将扩张的球囊置入椎体中央,拓展球囊以撑开压缩性骨折,待椎体恢复高度后,取出球囊,在透视下通过穿刺针将调和好的人工自固化骨水泥注入椎体[4]。骨水泥分布好后,缝合切口,外贴敷料,术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器:瑞士STORZ,MASTERPULS® MP100)。在患侧椎体周围或压痛部位标记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点,频率10 Hz,压力3 bar,能量密度0.1 mJ/mm2,每个部位冲击治疗2 000次,1次/周,15 min/次,共4次。

1.2.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1~2 d,根据病情给予佩戴腰围,或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不必使用止痛药物,生活能够自理;有效:偶尔疼痛,需服止痛药物,生活勉强能够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分别采用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5]对治疗前后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VAS评分共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强烈;ODI评分共50分,得分越高脊椎功能越差。比较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治疗前后VAS与O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 (x±s,分)

2.3 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缩小,且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术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 (x±s)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因患者骨密度降低、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骼结构严重退化而引起的脊椎不稳或意外发生的骨折[6]。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及胸椎疼痛,难以翻身,起、卧时疼痛剧烈,严重者难以下床。若未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慢性腰背痛,且加速骨量的流失,导致骨折难以治愈。病情严重者只能长期卧床,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褥疮等,甚至造成死亡[7-8]。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缓解疼痛快,对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效果良好。其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推动椎体复位,提高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对防止再次塌陷有显著作用[9]。体外冲击波为体外微创疗法,是由压力剧烈变化而产生的脉冲声波,能直接作用于骨折断裂端,其可明显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度,减少降钙素原等物质,进而抑制疼痛传递,减少囊肿形成,促进骨组织重塑,增加椎体承重力。体外冲击波声波形式特殊,具有高频率、高压强等特性,需掌握好其治疗强度,避免强度过大而杀伤骨细胞[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提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结构上增加了被溶骨破坏的椎体,既可缓解患者痛苦,又能让患者享有日常生活的承重能力。此外,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因骨水泥中的磷酸钙对骨骼有较大的稳定性,向患椎内注入骨水泥后,明显减少了椎弓根上的应力,从而提高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术后稳定性。且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稳定了椎体内的骨折情况,骨水泥也分散了一些轴向应力,以降低骨折造成的压力,进而减轻疼痛。而体外冲击波通过减少相关神经节的表达,并作用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以减小神经末梢压力,同时抑制关节软骨细胞凋亡,重塑骨组织,消除患者疼痛感,快速恢复生活能力[11]。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肢体功能,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压缩性成形术冲击波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爆炸切割冲击波防护仿真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半月板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