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设施内实验动物感染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2020-12-13 06:36袁粒星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入室屏障病原体

曾 晖,林 玲,马 驰,袁粒星,何 贤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技部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医学和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动物实验涉及细分的科研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新药测试、疾病模型建立、肿瘤研究和遗传学研究等[1-2]。为了保证动物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各科研单位开始广泛使用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实验动物,并为SPF实验动物配置屏障设施,对人、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及其他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3]。

然而,屏障设施内饲养的SPF级实验动物存在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管理者应当从硬件设施、实验人员及实验动物方面入手进行微生物控制。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当硬件设施稳定运行时,控制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风险在于监管入室动物和规范人员操作。本文从实验动物管理和人员管理两方面入手,分析讨论了微生物感染途径,并通过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实验动物感染风险。

1 实验动物管理常见的生物安全风险

1.1 使用来源复杂的实验动物

由于国内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环境条件参差不齐,即使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也存在售卖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在运输途中如果动物运输箱破损,也会导致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不合格[4]。另外,未经检测直接接收从其他动物中心转入的实验动物,同样存在生物污染风险。如果屏障设施接收了这类动物,就存在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已饲养动物的风险。一旦入室的实验动物携带人兽共患病和烈性动物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极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1.2 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

学生在屏障设施内做动物实验时,普遍缺乏规范化操作意识,表现为不戴手套、不戴口罩、半敞开隔离服、携带未消毒的手机进入洁净区,以及人员和物品违规从缓冲区返回洁净区,进出房间没有随手关门导致房间压差异常等。

当实验人员携带微生物病原体时,这些违规操作行为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员。

1.3 屏障设施内检测出病原体

按照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要求,应当定期对哨兵鼠进行检疫,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烈性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实验动物高密度规模化集中饲养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旦外来传染性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饲养间,交叉感染现象会很快发生,动物疫情将以极快速度暴发。

2 实验动物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2.1 采取严格的动物准入制度

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拒绝接收无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的动物。新购的动物实行厂家白名单管理制度,定期送检生产厂家的实验动物并做记录,筛选出实际微生物等级达标的实验动物生产厂家并建立白名单,拒绝接收白名单以外生产厂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送达时,要及时检查外包装,尤其要严格查看通气膜的完整情况,拒绝接收运输箱外包装破损的实验动物。如果准备接收其他动物中心的动物,必须抽检该批动物。当出现微生物等级不达标的情况时,应当首先对该批动物做净化处理,再将净化成功的子代转入。

2.2 规范动物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人员入室培训及考试,可初步建立实验人员基本的微生物控制规范操作意识。在培训中必须明确指出进入动物中心的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是潜在传染源,只有同时规范实验人员操作和控制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才能避免生物安全问题产生。

针对屏障系统内实验人员出现违规操作,如不正确穿戴防护服、不按规定流向进入饲养间以及携带违规物品等情况,一经发现,立即在管理群内通报批评,并责令违规人员整改并写情况说明,由该课题组负责人签字后交由动物中心管理人员备案。严格执行监察管理制度可杜绝违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避免实验人员把病原微生物带入饲养区。

2.3 已出现微生物污染的处理方案

当屏障系统内饲养间的哨兵鼠检测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规定以外的病原时,首先应当及时对该房间隔离,并排查该房间与周围房间的动物进出情况。其次是通过动物送检确定该病原体的感染范围,对确定污染的房间进行彻底消毒,并全部淘汰该房间内的实验动物。淘汰的动物尸体及一般废弃物应当按照规范存放在专用冰箱,交由无害化处置单位进行动物尸体回收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 结束语

屏障设施的新风系统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病原感染设施内动物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入室动物携带病原进入屏障系统,另一条是通过实验人员携带病原进入屏障系统。通过严格控制这两条传播途径,可以有效降低病原的传播风险,从而保障屏障设施内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

猜你喜欢
入室屏障病原体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入室盗窃案
入室盗窃案
屏障修护TOP10
疑点重重
入室盗窃案
一道屏障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