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路径探究

2020-12-14 07:49黄琛
关键词:进校园文化遗产青少年

黄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及弘扬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实现非遗可持续传承的关键在青少年,学校教育无疑是青少年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可以从部门合作、课堂教育、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网络宣传、建立法规条例等六个方面探究非遗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校园 实施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0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非遗保护中,青少年是非遗的主要继承者,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要珍视、发挥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群体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动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非遗保护,才能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教材活动

面向学生,侧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党和国家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成就,进行具象化、有温度的启发性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让学生多角度学习非遗的文化内涵。在编制非遗专业教材对学生进行民族语言文字培训、开设非遗代表性项目教学课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校授课的基础上,通过民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戏曲、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不同类别非遗的教学,实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美好愿望。

以云南省为例,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栋中学邀请民间艺人玉猛开设傣族传统制陶课程,慕名而来报名的学生达300多人,有些离校学生还要求返校参加培訓;弥渡县在全县中小学实施“弥渡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编写了弥渡花灯民歌进校园乡土音乐教材,由全县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花灯音乐课,上午课间做花灯健身操;石屏县设立了7个保护传承点,龙朋镇桃园小学邀请国家级传承人施万恒白天教学生,晚上教老师;迪庆州搜集提炼锅庄、弦子等舞蹈的民族元素,加入交谊舞、迪斯科等现代元素,改编成完整的“民族健身舞”,目前已普及到全州3县29个乡镇和学校,是当地民众和游客最喜爱参与的舞蹈;红河州的乐作舞和烟盒舞,楚雄州的彝族打歌,丽江古城区的纳西族打跳,大理州的霸王鞭等民间舞蹈,已成为当地最具影响、群众参与面最广的广场舞蹈。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学校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学习交流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传扬非遗、培育文化自信最合理科学的传播环境。在课堂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升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给予全方位的引导和感染,使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逐步消除了那种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现代化阻力的错误观念,增强保护意识和保护的自觉性,为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奠定较好的社会基础,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三、建立学校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进行传承培养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基础条件较好,又能进行有效宣传和传承的学校,建立一批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的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教学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承培养教育,普及非遗知识。

以云南省为例,昆明市石林县长湖镇维则青联希望小学、昭通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等学校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授课教师和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培养非遗传承队伍,保证非遗的活态传承,目前已举办16期18个项目进校园活动,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

四、开展青少年学生保护非遗实践活动

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团委的联系,通过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搭建平台,创新非遗保护传承路径,关心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力度扩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创造条件,积极努力,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通过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实践,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学习精神,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参与喜爱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实践,深度联结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让更多青少年发自内心地投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中来。

五、充分合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宣传,唤醒青少年文化自觉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娱乐各方面都深度依靠互联网。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校园网站建设,提高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运用校园网站大力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非遗,以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接收方式,对非遗进行定期、持续,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以形式多样的文章、图片、视频、新闻、专访等传媒方式,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全新认识,建立深厚情感,促进他们全面了解非遗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华,更好地将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根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引导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课堂,发展网络教学,拓展非遗培养模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六、把非遗进校园纳入各级非遗保护法规条例

在实践中,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非遗保护与学校教育结合落实不到位,非遗法规条例中学校教育缺位的问题。把非遗纳入各级非遗保护法规条例,将赋予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学校教育有力支持的权利,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指出:教育、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应采取在高校和职业学校等院校增加非遗相关专业,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并按规定施行学生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各类院校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合作,让传承人进入校园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室,兼职任教,开展非遗传承教学活动。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人民政府要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要开设非遗专业和课程,并在学校招生及录取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参与非遗保护教学,培养非遗保护的后继人才。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非遗纳入相关教学内容,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活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专门培养非遗保护人才,开展非遗科研活动。各级非遗保护法规条例和政策要对非遗进校园的实施路径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将学校教育支持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纳入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拓展传承方式,打破非遗传承中传统的收徒传艺模式,为非遗的保护和长期发展注入生机和内在活力。

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有着重要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是非遗保护的重点传承人群体。今后工作中,还须进一步借助政府、学校和社区特有的教育资源和生产生活环境,与教育、民族宗教、文化和旅游、财政、广播电视、报社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积极发挥青少年学生优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非遗保护传承在培育下一代文化自信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中国文化报》2014年6月30日。

[2] 吕铮铮《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吉林日报》2018年12月21日。

[3] 李建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职教通讯》2019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进校园文化遗产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Tough Nut to Crack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