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微
——以中北大学为例

2020-12-19 04:34田维飞
关键词:艺术类微课艺术

田维飞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与主要途径,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是指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或艺术家,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广义的艺术教育范畴。[1]高校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类是专业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另一类是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针对高校中以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美育的通识教育。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美育工作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高校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及艺术鉴赏力。[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艺术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有效地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滕守尧先生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之中典型代表,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5]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每年要提交公共艺术教育的年度发展报告,总结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况。[6]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21条明确要求。[7]2019年3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等学校切实加强美育工作。[8]

1.2 众多高校陆续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大力推进公共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教育成就,对于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很多高校逐步开始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制定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文件,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北京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艺术教研室,1991年率先在全国开设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每个在校本科生至少需要修满2个艺术类选修课学分才能毕业。另外,中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学校领导对加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十分重视,已将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学校已拟定了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教务处、校团委、艺术学院共同协作执行方案,教学师资主要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任。

1.3 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层次仍然良莠不齐

从整体上看,目前尽管有部分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艺术修养逐步提高,审美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除了一线城市的部分重点高校外,我国大部分普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诸多方面还不尽人意。有些高校只停留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表面形式上,还有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分类不明确,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公共艺术教育的场所有限,无法为众多的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层次水平仍然良莠不齐。

2 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机构不完整

国家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高校领导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导致很多具体的工作难以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很多高校还未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院校,而是依附于已有的人文或艺术学院(系),没有制定系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对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考核也未作明确规定。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大一部分高校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还不足以满足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求。虽然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要挂靠到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艺术学院(系)等相关部门或院系,但是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经常会出现权责不清、执行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一些高校仍未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大打折扣,并且没有得到应有的机制保障。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方法单一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各高校广泛开设8门艺术类限选课,其中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但是很多高校未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8门限选课来设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最基本的美学原理课程,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缺失,是对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忽视。有些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课程结构不科学,主要是根据现有的师资特点来设置艺术选修课,没有按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例如,中北大学开设的艺术类限选课门次偏少,学校每年由艺术学院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只有30余门,主要以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有限,未能覆盖到所有理工科学生的选课需要。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不明晰的问题,部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由本校进行专业艺术教学的院系来承担,教学特点的不一致性,凸显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9]这些艺术专职教师都承担了大量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艺术专业课教学之中,而投入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很多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形式方法方面,教育形式与方法缺乏双向性,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由于高校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数量有限,主要以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为主,内容较单调乏味,以至于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需求。一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任课教师还是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来教授非艺术类学生,完全忽视了非艺术类学生的兴趣喜好,没能很好地让学生交流和互动,“教与学”产生了脱节现象,致使很多艺术课程没有办法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绝大部分课程还是以鉴赏为主。

2.3 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设施短缺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和职称偏低。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类专业院校或者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一些地方普通院校、高职高专的艺术教师相对匮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很多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完全无法达到国家文件的规定,师生比例失调,而且音乐、美术类教师居多,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类的教师偏少,师资结构配置不合理,评价机制单一。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育场地和教育设施,如琴房、画室、舞蹈练功房、视听室等,也缺乏钢琴、电子琴、画板、颜料等道具和器材。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大部分都在合堂教室上课,合堂教室没有配备相关的乐器及设备,只能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播放一些音乐、视频、影视图像等,像这样的教育效果无法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专门建立了琴房、排练厅、画室、舞蹈练功房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艺术体验空间。

3 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健全艺术教育机构

新时代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首先,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不打折扣地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纳入高校议事日程。其次,高校要做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逐步形成美育教育的长效机制。最后,高校可由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可由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艺术学院等部门联合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可以设置艺术导论教研室、音乐教研室、美术教研室、影视教研室、戏剧教研室、舞蹈教研室、书法教研室、戏曲教研室,努力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构。

3.2 拓宽课程领域,丰富教育手段

首先,高校要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计划和教师考评体系,拟定公共艺术教育大纲,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其教学内容应该包含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门类。其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大学生不同兴趣喜好,广泛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保证每个在校生至少修满艺术类选修课2个学分才能毕业。公共艺术教育授课对象主要是非艺术类学生,重在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艺术修养,他们没有艺术生的专业基础,但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注重普及性、人文性、艺术性,而不是过多地追求掌握专业技巧。最后,教育内容除了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8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美学原理、音乐史、美术史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审美境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不断探索教育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去构建教育知识体系、探索教育方法,不应该再以教师为主体去教授各类艺术技巧、灌输书本理论知识,而要让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艺术课堂互动与体验,发挥好引导和辅助作用。改变传统艺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是大力推行公共艺术教育、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都比过去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大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将艺术课堂教育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大力激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增设更多的艺术实践体验环节,不断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3.3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先决条件。一支稳定的专业、专职、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10]高校要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利用现有艺术类师资,引进紧缺的专业师资,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定期组织艺术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校内外公共艺术资源共享,逐步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教育水平过硬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师资聘用、考核、晋升及评价机制,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地位和待遇。以中北大学为例,学校充分依托现有艺术学院的师资,这支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功底扎实,业务水平较高,几乎都是毕业于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校要求所有的艺术教师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指导,真正发挥艺术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高校配置必备的教育硬件设施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条件。充足的教育硬件设施,对提高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高校要单独预算、划拨公共艺术教育经费,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配备一定数量的钢琴、电子琴、音响等设备,定期购置画架、颜料、陶泥等器材,以满足大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实践的需求。其二,高校还要建立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体验场所,如琴房、合唱排练厅、画室、舞蹈练功房、陶艺制作室等,大学生可以根据选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艺术体验馆进行艺术体验,真实地感受艺术之美,零距离接受艺术熏陶。

3.4 突出地域特色课程,融入本土艺术文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全方位地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1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融入本土艺术文化,可极大地丰富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以中北大学为例,学校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将本土文化艺术引进大学课堂。中北大学地处三晋大地,山西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大省,具有诸如“河东文化” “关公文化” “根祖文化” “大院文化” “晋商文化” “佛教文化” “红色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晋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如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儿童剧《太行花》、秧歌剧《孟母三迁》、晋派《砖雕》、晋作《家具》、摄影艺术《乡约山西》等系列作品在学校巡演展示。学校还不断挖掘三晋民间艺术项目,如山西民歌合唱演出,山西非遗传承人培训——雕刻技艺、木器制作,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临汾花馍制作、面塑艺术,晋剧——山西梆子,河曲二人台表演,平遥皮影戏等特色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极具三晋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进入中北大学校园,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既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又增强了大学生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意识。由此可见,普通地方高校可充分依托所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广泛挖掘学校自身和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之中,使大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并对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3.5 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开设公共艺术微课

新时代是网络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每天的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网络,更离不开手机,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特征,找准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公共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创建网络公共艺术微课平台,开设丰富多彩的网络“公共艺术微课”。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要积极打造精品剧目、精品艺术类网络微课,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手机下载网络“艺术微课”APP进行在线学习,开展线上艺术体验活动,修完艺术课程学分。这样的网络艺术微课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普及性、时代性,大学生选择网络微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增强,从而实现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公共艺术微课”的灵活性、时效性,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公共艺术微课的学习与建设,共同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效果。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启动了公共艺术微课项目“艺术杂谈”,分别设定了音乐、美术、书法、影视、舞蹈5个专业方向,邀请了一批校内外优秀的艺术专业教师录制微课,每个专业方向5-6节课,每节课大约10分钟。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录制,该公共艺术微课项目“艺术杂谈”正式上线,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因此,各高校要充分依托网络新媒体资源,组建网络公共艺术微课专业制作团队,积极推进网络“公共艺术微课”广泛开展。

3.6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的“蝴蝶效应”,带动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氛围。[12]高校要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活动,不断为大学生搭建广阔的艺术活动舞台。以中北大学为例,学校每学年设定“校园文化艺术节”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周”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月”等,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校团委充分发挥了组织引领作用,各学院团委、学生会积极响应,创建“一院一品”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形成“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良好艺术育人氛围,最终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学校还组建了多个大学生艺术社团,如舞蹈协会、陶艺协会、吉他协会、摄影协会、电影协会等,充分依托各类艺术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为多家社团搭建艺术实践平台,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参与这些艺术活动的大学生将个人兴趣爱好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艺术社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发挥社团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高校也通过定期举办“艺术大讲堂” “艺术论坛” “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艺术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由此可见,高校要充分依托第二课堂,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社团活动月,搭建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平台,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激发活力、扩大影响,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蓬勃向前发展。

4 结 语

新时代,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要尽快做好顶层设计,系统制定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有效形成公共艺术教育机制;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积极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重点从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投入、课程体系设置、艺术微课开设、校园艺术活动等层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充分依托现有办学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内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美育“金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课程反馈机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类微课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