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质量提升措施实证研究

2020-12-20 19:06刘志成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跨文化交际

刘志成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0 引 言

大学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以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化教学为辅,但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1]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教师长期以来习惯把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未深入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2]。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大学”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契机,对云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同时提出解决的策略,希望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助力,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积极有益的借鉴。

1 一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自从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家大战略以来,英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更需要英语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才能更好地学习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教学经验、优秀的科研成果;此外,大学英语教学还承担着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重任。正如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简单复制西方的大学模式,而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应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外一流大学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规律,构建别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创建出凝聚着‘中国元素’的世界一流大学。”[3]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明确指出,要“提高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亦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推广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是未来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4]。简单地说,外语学习不仅涉及外语的词法、句法学习,还涉及到语用能力培养,正如“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适当和有效的行为”[5]。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形成如下认识:

1) 语言、文化与交际是三位一体的。其一,语言不仅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代码。正如“一个人思维的形式受制于他没有意识到的固定的模式规律”[6]。同时,“人既创造出语言,又为语言所引导”[7]。可见,语言具有重要的思维功能。其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往往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和特点。正如“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影响着文化”[8]。其三,由于语言与思维是同质而异名的关系,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一切文化现象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借助语言分析各种文化现象要比对文化直接进行分析更加方便、清晰”[9]。其四,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具有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等:心理学功能指的是人们同客观现实沟通协商的能力,即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沟通的能力,实际上是人们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智力活动和心理活动;社会学功能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沟通和协商的能力,正如“语言的社会学功能指的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往与沟通的智力活动和心理过程,体现的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外显性、交互性”[11]。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制约着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交际方式,而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交际,语言、文化、交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2)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12]。由于语言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可见,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跨文化教学。同时,“任何外语教学都必须把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来传授,也只有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才能真正学会使用所学外语”[13]。而我国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大多数研究混淆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界限,跨文化教学不仅仅涉及目标语文化,更应该涉及母语文化教学;其二,大多数跨文化教学研究往往局限在理论方面的探索,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往往只涉及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其三,目前跨文化教学往往只涉及到发现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缺乏可操作性。本次实证研究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尤其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决相关问题,亦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2 “双一流”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实证研究以“双一流”云南大学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为出发点,以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云南大学大学英语全体教师及大一、大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指出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运用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提出解决策略。

2.2 研究问题和目标

1) 目前“双一流”云南大学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3个问卷,对“双一流”云南大学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不仅包含对学生的跨文化教学的态度、跨文化学习的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还包含了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态度、策略等的了解,并找出目前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源。

2)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如何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不仅包含建立更加完善的“跨文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复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创造性地指出运用语言学的理论,运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等关系的理论是解决跨文化教学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2.3 研究过程

本次实证研究涉及4位教师的4个自然班,实验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全体教师。本研究一共涉及到3个调查问卷,采用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桂琴[12]博士论文中的部分问卷,并作了适当修正。为了客观地了解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本研究使用3个问卷,分别是《“一流大学”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调查问卷》以及《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于这3个问卷并不是同一时间开展的,因此发出的问卷总数并不一致。

2.3.1 “双一流”大学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共发出69份,回收69份,有效问卷69份。该问卷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涉及到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大学英语教学年限、出国经历以及停留时间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跨文化教学情况,共涉及26个问题,除性别、年龄、学历、大学英语教学年限、是否去过英语母语国家这5个问题外,另外涉及量化的问题共有20题,第21题为开放性的主观题,不便量化,仅作为研究参考。其中第1题是关于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另外有7题涉及到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认识与关心程度;有3题涉及到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态度;有2题涉及到教师对跨文化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有1题涉及到教师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的时间分配;有1题涉及到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态度;有1题涉及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有1题涉及教师对使用的英语教材包含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态度;有2题涉及教师对处理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文化知识学习关系的态度;有1题涉及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的内容;最后1题是主观题,亦是开放性问题,涉及教师对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建议。对于能够量化的20题,量化及设置问题的标准为:

首先,均采用正向赋值,且从左至右分值逐渐增高;

其次,对于部分题,比如第1题、第4题、第5题等,问题的设置包括:一点点、比较多、很多;无必要、有点必要、非常有必要;不了解、略有了解、非常了解,按照1~3分赋值;

其三,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比如第6题:衣食住行方面、价值观念方面、社交往来方面、宗教习俗方面、文化词汇方面则按照1个方面赋值1分,多选则多赋值的原则。

本次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问卷总分最高分值为82分,最低分值为20分,及格分值为49.2分。此教师问卷的最高得分为76分,平均分为68分,众数为63分即绝大多数教师的得分,说明教师整体跨文化教学意识是很强的,而且采用的跨文化教学的策略等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扬,但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与英语国家的同龄学生建立联系”“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时的课堂活动”以及“教师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2.3.2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1共发放186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81份。该问卷主要考察学生对英语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等,内容涉及中西方语用规则、谚语典故、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哲学思维、价值观念等5部分、70个问题,通过李克特式的多选项量表分为4个等级: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或者按照完全不赞同、不赞同、赞同、非常赞同,然后按照1—4分赋值通过SPSS 19.0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院系、学习英语的年限等;第二部分7—15题涉及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是通过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分为4个等级;第三部分16—22题是了解学生对英汉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的态度,仍然通过李克特量表量化为4个等级;第四部分23—68题是关于了解学生对英语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第五部分69—70题是关于是否了解学生获取相关文化信息的途径及学生对使用的教材的文化信息的态度。得分越高则说明对某种文化了解越多、运用越好,反之则越差。此次问卷涉及得分的问题共有64个,问卷总分256分。

研究结果显示,总分最高得分为229分,总分最低得分为130分;对于英语文化了解及运用的最高分为109分,最低分为84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及运用的最高分为108分,最低分为63分。其中对英语文化了解及运用的最低分为84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及运用的最低分63分,这种情况是否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同时亦说明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这一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本次调查对象的平均分为162分,众数为169分,即得169分的学生人数最多;此次总分为229分,及格分为137.4分,平均分和众数成绩均高于及格分,说明该校学生对英语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较为明显,说明学生之间对英语文化和母语传统文化的了解差距很大。

2.3.3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

问卷三由个人信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4部分组成。此问卷采用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桂琴博士论文的问卷内容并作了部分删除和修改。该问卷共由29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均采用李克特式多选项量表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认同程度分为5个等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别代表1—5分。

问卷三共发出183份,回收181份,有效问卷176份。理论上讲,该问卷的总分在145分,及格成绩为87分。此次调查最高得分为129分,最低分为89分,平均分为108分,众数为114分,也即是大多数学生的得分为114分,远远超过了及格分,说明学生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不错。

3 提升“双一流”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云南大学自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适应更高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学校也树立了“以本为本”的基本教学方针。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尤其是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教学策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管理层对大学英语的定位、政策有关,与教师对大学英语的认识有关,与学生对跨文化教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关。因此,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策略——只有政策制定者、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提升教师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和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本次实证研究表明:尽管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还令人满意,但是“教师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此外,“通过互联网与英语国家的同龄学生建立联系”“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时的课堂活动”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 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政策的顶层设计者以及教学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去英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及一定的海外交流培养经费支持,形成制度坚持下去,以增加教师对英语目标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的意识。

3) 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跨文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复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先后开展了3次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改革强建设,以改革提质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3年,云南大学开始尝试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自主研发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初,该网络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走在了全国兄弟院校的前列。2007年云南大学又有幸入选第二批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将云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到新的层次,云南大学学生在众多的全国性大学英语竞赛中,以及“东盟大学联盟”和“东盟10+3教育论坛与青年英语演讲比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凸显了云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此外,云南大学还进一步打造了“复合型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具有4个显著特点,即国际化、厚基础、宽口径、高层次,而该培养模式又具体分为5个板块:打造教师队伍、跨学院合作、英语基础课讲解、组建学术英语团队、人文素养系列课程。人文素养系列如中美文化面面观、中国文化英语桥等亦是专门针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以后可以鼓励教师多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的课程,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复合型国家化高端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4) 对英语的学科地位重新定位。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往往只被当作一种工具,即“工具论”十分盛行,这不仅是导致英语教学往往只关注语言的词法和句法教学,而忽略语言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导致英语学科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实际上,正如“语言本身由民族精神构成,反过来它又积极地对民族精神产生影响”[7]以及“人既创造出语言,又为语言所引导”[7]。由于语言与思维不仅密不可分,而且同质而异名,正如“‘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14]。可见,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也就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民族世界观的体现,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语言学科的重视程度。

5)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学好外语的前提是学好母语,理解外国文化的前提是深刻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可以说,母语文化往往决定了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的上限,正如“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语能力不可能超越他的母语能力。这是因为,母语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美学眼光”[15]。本次实证研究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从而决定了其外语水平的上限;同时,英语学习者如果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仅会导致交流障碍,而且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也是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此外,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译版能帮助学习者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有些优秀的经典书籍,如《道德经》,光看原文,有些句子很难理解,但是如果阅读其英译版则非常有助于其含义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英汉文化的对比加深对自己母语文化的理解。

6) 通过语言学理论去认知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具有溯本求源的作用。通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开展教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全新的教学手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文化现象知其然,而且能够帮助他们知其所以然。英汉民族一切文化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对比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差异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比英汉语言的词法和句法结构,正如“语言研究的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语言参与了观念的构成。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正是这类观念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7]。而且,一定的语法结构正是一定的观念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反映。正如“一方面,语言的全部词汇展现了其所在世界的广度,另一方面,语言的语法结构体现了语言对思维有机体的观照”[7],正因如此,“语法比语言的任何其他成分都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当中”[7]。比如关于为什么汉人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厚古薄今”和征服内心世界,比如孔子讲“信而好古”,老子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此外,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人物,为何主张“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即理”等思维模式;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等无不是内向性思维的真实写照。

英语文化则更倾向于“厚今薄古”以及征服外部世界,比如圣西门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等均是对将来社会的设计;此外,新大陆的发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均在西方社会、美国的“西进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等无不是征服外部世界的外向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上述现象的重要成因就是“句法参与了观念的构成”,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受到英汉语各自句法结构的影响。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汉语是一种句首开放的语言,也即是汉语的定语等修饰语往往置于被修饰语之前,造成汉语句式向左拓展;而英语的句式特点往往是定语后置,句式呈现向右发展的趋势。二者不同的句式给认知主体带来的认知体验和心灵经验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汉语句式向左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句,例如:

她去了北京。

她2002年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她2002年兴高采烈地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汉语句式呈现向左发展的趋势(left-branching),从时间轴的概念上看,向左代表过去,意味着尊老复古;此外,正如“从汉语的句法来看,汉语句法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句子向内拓展,汉语句子呈现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因此,汉人的思维模式往往更注重含蓄、内敛和保守。老子所谓的‘(用兵)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其次,英语句式向右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句,例如:

This is the boy. (这是那个男孩)

This is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a teacher. (这是那个男孩,他的爸爸是位教师)

This is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a teacher who likes football. (这是那个男孩,他爸爸是位喜欢足球的教师)

可见,英语句式呈现向右发展的趋势(right-branching),从时间轴的概念上看,向右代表着将来,意味着开拓创新;此外,正如“从英语的句法来看,英语句法受到‘天人相争’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句子向外拓展。向外拓展的句法往往又诱导了认知主体征服外部世界的思维特点”[16]。

综上可知,通过语言学的视角,利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而且能对相应的语言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依据。笔者曾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对于中西方众多的文化现象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此外,笔者也撰写了数篇相关CSSCI核心期刊论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论文再去理解中西方的一些文化现象,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 语

本次实证研究以云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大学”同时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契机,对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经过调查分析指出,由于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如“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5]。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提升外语水平,而且更需要提升母语水平。本研究通过3个问卷调查,不仅对教师、而且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策略、水平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尤其是尝试性地提出了通过语言学理论去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希望能为以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一流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