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研究进展

2020-12-24 19:35康骏叶良策胡悫刘中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虚病机斑块

康骏 叶良策 胡悫 刘中勇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 级研究生 南昌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血管病中最常见而最重要的一种,是泛血管疾病主要的病理学基础[1]。AS 病变除累及全身动脉系统外,尚可累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此外,全球每年约有2 000 万人死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2]。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AS,对AS 的描述散见于历代医籍中。中医药治疗AS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现就近五年AS 的中医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为AS 的科研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 AS 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名记载,依据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AS 归属于中医学“脉痹、眩晕、胸痹心痛、中风、头痛”等病症范畴。对于AS 的病因病机,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不同医家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1 从“虚”认识AS

1.1.1 阴虚 大多数学者认为阴虚导致的AS 主要涉及脏腑是肝、肾,两者在生理上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承制。如顾锡镇认为AS 与肝肾阴虚关系密切,他指出肝肾阴虚可以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失常,从而形成瘀血痰浊,痹阻脉络,痰瘀搏结最终形成斑块而导致AS[3]。张琪也认为肝肾阴虚是导致痰瘀的病因,痰瘀凝集血脉形成斑块是AS 发生的关键[4]。

1.1.2 阳虚 目前主流观点是心、脾、肾三脏阳虚导致了AS 的发生发展,心阳虚则脉道不利,脾阳虚则运化失常,肾阳虚则不能温煦气血津液。如麻莉等[5]基于“阳微阴弦”的理论提出了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是导致AS 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的观点,他们指出阳虚影响体内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从而产生痰饮、瘀血等致病物质,最终导致AS 的形成。

1.1.3 气虚 目前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元气虚、脾气虚方面,如彭娟等[6]提出“元气亏虚为本,络脉瘀滞为标”是AS 的基本病机,发展了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必停留而瘀”的观点。又如张嘉皓等[7]通过探讨脾气虚与血脂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AS 的产生以脾气虚为主,各种致病因素共同参与。

1.2 从“实”认识AS

1.2.1 浊 刘中勇团队提出“浊”在AS 的形成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认为湿浊、痰浊、脂浊等致病因素主导了AS 的发生发展[8],并进一步提出正虚浊伏是AS 形成的病机,浊邪伏脉是AS 形成的主要病变基础[9],同时指出AS 的病位在血脉,病性为本虚标实,具体发病机制为浊邪在血液中瘀积导致脉道艰涩,气血运行不畅,使得脂质、糖类等物质大量沉积于血管壁,造成血管损伤,从而在局部产生炎症反应,损伤内皮细胞,最终形成AS[10]。李如奎提出AS主要来源于内生浊毒,他认为“浊毒为害”贯穿AS的始终[11]。胡怀强等[12]提出“血浊”是AS 产生的病理基础,他们认为“血浊”可导致瘀、痰、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导致AS 的形成。

1.2.2 毒 于宁等[13]认为“毒邪”大致相当于炎症介质,并推测毒邪可能造成脏腑功能紊乱,津液代谢失常,然后通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行成痰瘀痹阻血脉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AS 的发生发展。胡芳等[14]通过梳理浊毒与AS 的关系,提出“浊毒伏脉”是AS的病机关键。

1.2.3 瘀 陶修龙等[15]通过对中医防治AS 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血瘀是AS 的主要病机的观点。封若雨等[16]认为气滞血瘀与AS 发生关系密切,气滞血瘀直接导致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发展。甘盼盼等[17]认为气虚血瘀贯穿AS 的始终,并提出在治疗AS 时要重视“痰、瘀、毒”等病理因素的观点。

1.2.4 痰 李鑫等[18]认为脾虚痰浊是AS 产生的病机关键所在,并通过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脂蛋白亚群导致AS 与中医学脾虚痰浊导致AS 的病机相类似。苏文全等[19]通过梳理中医学对“痰”的认识并结合AS 的特点,指出“痰”贯穿于AS 病理变化的始终,并认为其核心病机是宿痰失道,脉生痰核。

1.3 从虚实结合认识AS 李红梅等[20]将气血相关理论与络风内动学说相结合探讨AS 的病因病机,他们认为AS 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病位在心络,具体发病机制是在“气血失常”的基础上,热毒生风、络虚风动、外风引动内风,从而使得脉络受损,血脉不通或不荣,引动伏风而引起猝然心痛的症状。刘子怡等[21]从脾-痰-血脂理论探讨AS 的发生发展,通过梳理痰与脾、痰与血脂、血脂与脾的关系,从而提出脾、痰、血脂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AS 的发生与发展的观点,他们认为脾虚是血脂异常与痰浊内生的前提条件,而血脂异常与痰浊内生又容易诱发粥样斑块、血管堵塞以及血栓等问题。

目前对于AS 的病因病机,中医学界“百家争鸣”,但仔细研究近五年的文献不难发现,大部分学者论述AS 病因病机时主要集中于虚、实两方面,或因虚致病,或因实致病,或虚实皆有而致病。虚主要表现为阴虚(肝肾阴虚)、阳虚(心、脾、肾三脏阳虚)、气虚(元气虚、脾气虚);实主要表现为浊、毒、瘀、痰,且各致病因素通常相兼而为病,如脾虚与痰浊,肾虚与瘀血,浊与毒,浊与瘀,瘀与痰,虚瘀痰毒等。按脏腑分主要集中于心、脾、肝、肾四脏。

2 AS 的中医内科治法

2.1 补肾活血法 高明等[22]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S 的临床疗效发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补肾活血方能有效稳定AS 斑块,并且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姚淮芳认为AS 患者的病机主要以肾虚为主,且多为因虚致瘀,故论治AS 时通常采用补肾活血法[23]。楼丹飞等[24]通过对补肾活血方对AS 新西兰兔影响机制的实验研究,最终证实补肾活血方能够延缓内皮细胞的衰老,从而起到抗AS 的作用。

2.2 活血化瘀法 余文珍等[25]通过观察活血化瘀法对AS 模型大鼠的影响机制,发现活血化瘀法通过上调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表达从而保护AS 的血管内皮。胡金萍[26]通过观察他汀类西药联用活血化瘀中药对AS 斑块的影响,证实他汀类西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更好地抗AS,并且对于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强烈。

2.3 清热解毒法 魏伟超等[27]通过研究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新西兰兔AS 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越高稳定斑块效果越好。陈修保等[28]通过研究发现,清热解毒类药物对于AS 具有治疗作用,其主要机理是通过减轻或中断炎症反应过程,从而达到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目的。

2.4 健脾化痰法 程岩岩等[29]通过观察健脾化痰祛瘀方对辨证为脾虚痰浊型AS 的巴马小型猪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健脾化痰祛瘀方能减少AS 巴马小型猪的心肌自由基的生成。

2.5 祛瘀化痰法 陈杰东等[30]观察了祛瘀化痰法对AS 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对斑块的影响,发现祛瘀化痰法可以有效降低AS 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秦合伟等[31]通过研究祛瘀化痰类药物对小鼠主动脉和血管内皮细胞微小核糖核酸及其下游信号表达的调控机制,结果提示,祛瘀化痰类中药对AS 的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近五年中医界对于AS 的内科治疗主要围绕“痰、浊、瘀、毒”等病理因素进行辨证,通过综合运用化痰、祛瘀、解毒、化浊等法则,并联合健脾、补肾、活血、行气等方法施治。对于AS 治疗的研究,不同学者或在临床观察其疗效,或通过总结个人治疗本病的经验,或从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这些对于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AS 的中医外治法

3.1 针刺 孙世洁等[32]在临床中发现通过隔药灸脐配合针刺法可以有效缓解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基础实验也证实针刺对AS 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栾海燕等[33]观察了电针针刺关元、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对AS 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能够改善AS 模型家兔血液流变学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具有延缓AS 发展的作用。万征等[34]研究了针刺项部对AS 兔斑块的影响,随机对照实验发现针刺项部能够抑制AS 斑块的形成,并且能够促进斑块的稳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灸法 刘源香等[35]在临床中观察了督脉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督脉灸不仅能够软化斑块,改善患者体质状况,还能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哈略等[36]通过基础实验证实艾灸及艾烟能够促进AS 斑块的稳定,机制是通过艾灸和艾烟可降低AS 小鼠MMP-2、MMP-9 的水平,还能够提高TIMP-1 的水平,从而稳定斑块。

3.3 中药熏洗 刘英华等[37]观察了中药熏洗对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薰洗对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麻木症状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3.4 运动疗法 施巍等[38]观察了有氧运动对AS 大鼠模型的VEGF、ET-1、C/F 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氧运动能改善AS 大鼠的心功能,同时能降低血脂,其机制是通过下调VEGF、ET-1,提高C/F 来实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证实外治法在防治AS 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众多学者从临床和基础实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尤其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进行客观化的研究,其数据具有一定说服力。但仍存在临床研究样本量少,文献质量不一,实验研究并不能完全代表临床实际应用效果等问题。

4 问题与展望

目前对于AS 的研究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临床辨证标准,各个医家均是根据自身研究的方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样本小、证据不足、说服力不够等特点,并且由于中医学自身的特殊性,临床研究带有深刻的个人经验痕迹,这些均导致了研究成果难以被现代医学所承认和接纳。因此需加强临床协作,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真实、客观化、说服力强的数据;加强对中医药治疗AS 的基础研究,阐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借鉴青蒿素的成功经验,加强对中药单药、复方的研究,开展多靶点、多途径研究,研究防治AS 的新药;重视内治法、外治法的联合,开展内外合治研究,尤其是加强对针药并用的临床研究,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正确认识到中西医的特点,开展广泛深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猜你喜欢
阳虚病机斑块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