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在风湿痹病中的运用

2020-12-25 01:09李星星杨玉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8期
关键词:邪气素问气滞

李星星,杨玉兰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肾病风湿科,天津 300150)

0 引言

风湿痹病是临床顽疾之一,机体损害严重,痛苦大,从西医而言,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见,临床症状主要为晨僵、关节肿胀疼痛致残、类风湿结节、累及心肺、胃肠道、肾、神经等多系统,可以合并为干燥综合征,最终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受损[1]。祖国医学认为风湿邪气侵犯机体,病位由浅及深。初期中经络,气滞血瘀,久则循经深入腑脏,损及腑脏,则病情更加复杂难治。遵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预防风湿邪气的侵袭或于风湿邪气初中经络之时,及时医治,即可防止病邪深入加重病情,又可于病轻之际取得佳效。

1 风湿痹病病因

从病因来看,分为内因与外因。机体正虚为内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若机体正气充足,能够发挥强大的卫护作用,纵使外界存在风寒湿邪气,也会因正气防御作用而免于发病。风寒湿邪气为风湿痹病的外在致病因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机体正气内虚,复感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侵犯机体,所以形成痹阻不通,导致风湿痹病。三邪中,风为百病之长,打开腠理,兼湿侵犯机体,湿性粘滞,二者为导致痹阻不通病机的主要病邪,《素问·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风邪侵犯人体之时,带有寒热两种属性,侵犯人体,或形成寒证,或形成热证。且风邪与湿邪夹杂之时,因湿为阴邪,故而易兼寒邪,所以形成风寒湿三气杂至。

2 风湿痹病病机

风湿痹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经络不能畅达。无论风寒湿痹或热痹,由于风邪、温邪客于经络,导致气血不通,或郁而化热,或致瘀;而风寒湿邪,尤其是寒邪也可造成机体气血不畅,寒凝而成瘀[2]。

从中医整体观来看,人体以五脏为核心,而经络隶属于脏腑,为周身脏腑运行气血,保证人体生理机能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素问·皮部论》曰:“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由此可见外邪侵犯机体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和变化阶段,由浅入深。皮毛与经络中皆运行有气血,卫气行于皮肉之间,可以发挥卫外的功能,经络有阳经与阴经之分,阴经行于肢体内侧,其气为阴气,偏于滋养,阳经居于身体外侧,其气为阳气,偏于剽悍,故而阳经具有卫护阴经的作用,而经络整体又有卫护脏腑的作用。因此,风湿邪气侵犯机体具有着发展的层次和阶段,根据风湿邪气侵犯人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认识到,风湿痹病初期中经络,风湿邪气居于经络之间,而发展更甚之时会深入脏腑,成为中脏腑之重证。

3 风湿痹病进展

3.1 中经络。风湿痹证初期中经络,造成经络痹阻不通,发为疼痛,亦有肢体关节活动不利,因风湿邪气寒热转化不同,可有寒痛、热痛之分。《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经脉本身的运行如同圆环一样不休不止,运行其中的气血畅通无阻,方可发挥气血的正常功能,若受风湿外邪侵犯,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运行速度减慢,甚至是停滞,便会产生疼痛,而气血受邪气阻滞的程度便对应疼痛等级,邪气越盛,气滞血瘀程度越深,则疼痛就越重。从治法来说,风湿邪气初期在经络,为邪气痹阻故而形成气滞血瘀,不通致痛,若是要进行治疗,当通行气血,气血得通,痹痛自除,气血流转,邪不得居,亦可随人体代谢而出。

3.2 中脏腑。《素问·痹论》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五脏所合之皮脉筋骨肉中有经络运行其中,且五脏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传送信息来供养皮脉筋骨肉并指挥这五者完成相应的功能,皮脉筋骨肉之痹可概括其本为经络之痹,若经络畅通,气血旺盛,邪不得居,或及时治疗,祛邪外出,则皮脉筋骨肉之痹亦随之而消。倘若自身不足以抗邪,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法,就会造成“复感于邪,内会于脏”的现象。痹论中所载除五脏痹之外亦有“肠痹”、“胞痹”、“六腑痹”,《素问·痹论》曰:“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故而,人体之中,五脏六腑皆可为风寒湿痹阻而病,若风寒湿中脏腑则损及脏腑气血阴阳造成功能障碍,甚至丧失。

4 活血化瘀法

气与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滋养全身,维护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形质和功能活动,风湿邪气侵袭经络,主要损害气血的运行状态和生理功能,导致瘀滞,进而导致由气血所供养脏腑、器官出现功能失调。运用活血化瘀法恢复气血运行,气血发挥出正常的滋养、祛邪作用,可以祛除风湿邪气,护卫肌表,解除脏腑、器官功能不调,修复经络功能,恢复康健。

4.1 风湿邪气损害气血。细化而言,风湿邪气对于气血的损害亦有过程。气血关系密切,作为具备不同属性的营养物质,相须为用,在经脉与血脉的约束下相互为用的运行于全身。气无形无态,擅行属阳而为帅,周流全身,血有形有质,能养属阴是为母,化乃有源。风湿邪气侵袭,轻清之气先受之,邪阻而缓,亦可携邪运转引邪扩散,由气及血,气滞涩而血缓;进之,经由脉道侵害血,血淤难行,失养失化,由血及气,致气虚、气滞。邪气不断,气损血损,气损及血,血损亦可及气,风湿邪气损害气血功能的同时,变气血相互为用成受邪互损,终至气滞血瘀。

4.2 活血化瘀法应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祛瘀活血是基本原则,同时应补气生血,以扶正气[3]。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促进血行、消散已成瘀血,从而改善机体血淤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法,治疗层面选择在血,亦不失调气,风湿邪气侵袭机体,是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过程,是由深渐浅,将风湿邪气侵犯所深入到的层面作为治疗关键。相对而言,气分在表,血分在里,邪气深入血分,调治以气为重,恐效之不达,有所延误,调治以血为关键,可于邪气已深入之处恢复正常功能的同时,切断邪气的深入途径,不留后患,此亦符合未病先防的理念。应用活血化瘀法,重在调血,辨证准确,由深及浅,逐步恢复,以活血带动气行,以行气辅助活血,并给邪外出通路,气血得畅,正气得充,人体亦会恢复机能,驱邪外出,通则不痛,诸症得解,兼辅以通经活络、祛风寒湿邪之药,则疗效更著。

治疗时,可以针药相配,药物内调,活血更佳,针之治,长在行气,通经络之幽微,各有章法。圣人有云:医者意也,气血之运行犹如自然之云水,运转不息变化须臾,有坑洼聚集之地,亦有轻快湍急之处,因四时而充、盛、缓、藏,随昼夜而阴阳消长,其盛衰其畅涩,其调治有法,非宁静不能探查,非上工不能彻达,皆在医者一意明之、一意调之。法因人而活,法之用,在医,发挥活血化瘀法的效应对于风湿痹病的治疗是有益处的。

4.3 活血化瘀名家。清代医家王清任特别强调瘀血对痹证的影响,提出“痹证有瘀血”说,于《医林改错》中言:“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力主活血化瘀治痹,后世医家多有习用,活血化瘀既能通经活络,除痹止痛,又能令血行风自灭,血活湿亦行,在风湿痹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既病防变的治疗效果,李秀霞[4]于临床运用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痹症,取得显著疗效。王氏“痹症有瘀血说”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关于痹症的理论认识和辨证论治内容[5],值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5 “治未病”运用

本文论述了活血化瘀法在风湿痹症的发病初期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7]。风湿痹病总属“本虚标实”证,机体正气不同程度亏虚,风寒湿外邪乘虚杂合而至,侵犯人体,初在经络,复感于邪,内舍脏腑。病在脏腑之时,损及脏腑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受损,正气进一步亏虚,不可单纯活血,亦重视补血,即注重扶正祛邪,此阶段病情深入,因此更为复杂[8-9]。然邪在经络之时病机为气滞血瘀,因经络痹阻不通而发诸症,以活血化瘀法为主,使得经络中气血运行通畅,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亦会发挥强大的驱邪作用,通则不痛,效果明显,临床运用因人制宜,佐以它法,可以在风湿痹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减轻相关并发症,缓解临床患者痛苦,缩短疗程,预防传变,为中医临床上治疗风湿痹症带来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邪气素问气滞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