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桑黄栽培中主要虫害的防控措施

2020-12-25 07:10宋金俤曹艳芳侯立娟李辉平
食药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蛞蝓菌棒出菇

蒋 宁 宋金俤 曹艳芳 侯立娟 李辉平 骆 欣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2.江苏蕈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300)

桑黄古时亦称桑耳、桑臣、桑鸡、胡孙眼等,在传统中医应用中,桑黄以子实体入药,主治妇科疾病[1]。而近代现代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表明,桑黄在预防或治疗癌症、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方面也有较好效果,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桑黄的需求量日益加大,特别是韩国、日本对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掠夺式的收购,野生桑黄资源的储备量日益减少,因此桑黄成为当前食用菌人工栽培的热门品种之一。

近年来,短段木仿野生栽培桑黄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我国东北和安徽省大别山等地均有较大规模的段木桑黄生产和出口基地。这些地区充分利用当地阔叶树资源和林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进行设施大棚和地栽半覆土桑黄栽培。而江浙一带是我国主要的蚕桑产业基地,当地企业和种植户利用桑枝木屑实现桑黄的代料栽培,其中规模较大企业年生产量达100 万袋以上。江苏蕈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还尝试进行桑黄工厂化栽培,并初步形成规模。

200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企业合作,分别从吉林长白山和安徽金寨地区引进桑黄并开始段木种植。在多年的栽培试验中发现,由于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段木桑黄生长的季节在每年4~6月和10~11月,其中以4~6月栽培较为适宜,但期间恰逢江南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螨害和虫害频发,严重影响桑黄产品质量。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开展了桑黄栽培期主要虫害调查,并采用栽培管理措施和使用生物农药加以综合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螨害、虫害种类与危害

1.1 木耳卢西螨(Luciaphorus aurlculoriae Gao et a1)

木耳卢西螨属矮蒲螨科(Pygmephoridae)、卢西螨属(Lucacus)。该属全世界已知仅3 种,另外两种L.perniciosus Rack 和L.hauseri Mahunka分布于北美洲和亚洲,我国1988年首次报道有此属螨出现。肉眼可观察到其常见形态为球形的怀孕雌螨(即膨腹体),直径多为1.27~2.79 mm,初晶莹无色,后呈白至乳白色,常聚集在一起[2]。

2016年课题组于江苏省句容市某段木桑黄种植基地首次观察到此螨为害,其取食桑黄菌丝和子实体,主要发生于桑黄的出菇期。为害特点:在菌袋周边或桑黄子实体处,肉眼可见大量晶莹剔透的白色颗粒,球形,大小不一,形似鱼仔和尿素状颗粒。这些颗粒正是交配后的雌螨后半体膨大而成,卵在膨腹体内发育为成螨。卢西螨取食桑黄,造成桑黄子实体生长缓慢、干枯脱落;为害严重的菌棒会出现杂菌污染严重。种植大棚发生此螨害较难根治,容易反复发生,防治不彻底次年易再次爆发。

根据调查发现,江苏句容基地菌棒为委托单位(安徽某桑黄基地)所生产,该基地周边有部分农户从事段木木耳种植,该基地同年也发生了卢西螨危害,故推测句容基地的卢西螨危害系安徽基地引进菌棒时带入。且恰逢当年江苏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尽管大棚已采用加装雾化装置降温,加强通风等技术措施,但棚内温度依然较长时间持续高于35 ℃,加之棚内湿度较大,导致此螨爆发为害。

1.2 跳虫(Hypagastura communis)

跳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节弹尾目(Collembola)、跳虫科(Poduridae)[3]。目前发现危害桑黄的跳虫主要为角跳虫(Folsomia fimetaria Linne.),其卵为半透明白色球形,常见于桑黄菌袋开口处或菌棒与土壤接触部位。幼虫颜色较白,体形和成虫相似,体型较小,约1 毫米,带有短壮触须,无翅,三对足,爬行迅速,通常为跳跃式前进,跳跃高可达数厘米。常聚集于桑黄菌棒与土壤接触部位,土壤中与菌棒上肉眼可见成虫体,在高温季节过后容易发生。跳虫群集取食桑黄菌棒菌丝体,主要在5~10月、温度15~35 ℃时为害。

1.3 菇蚊(Mycetophila spp.)

菇蚊为食用菌常见虫害,可为害桑黄的菇蚊种类较多,主要有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和癭蚊(Diarthronomyia chrysanthemi Ahlberg)等。课题组在工厂化栽培桑黄的厂房内发现菇蚊,在出菇期都有发生。幼虫取食幼嫩桑黄,并携带螨虫和病菌,随虫体活动而传播,造成多种危害同时发生。

1.4 星狄夜蛾(Diometa cremeta Butler)

星狄夜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江苏各桑黄栽培基地均有发现。幼虫体呈褐色和黑色,2~5 龄幼虫咬食桑黄子实体,将菇片咬成缺刻、孔洞并污染其粪便;咬食菌丝和原基,使菌袋无法出菇;老熟幼虫在菌肉内化蛹,影响了桑黄的商品性状,虫口密度大,极易爆发成灾。幼虫喜高温,常在7~10月份爆发。

1.5 凹黄蕈甲(Dacnejaponica crotch)

凹黄蕈甲又叫凹赤輦甲,属鞘翅目、大蕈甲科(Erotylidae)。根据调查,在江苏海安、扬州、无锡等地段木桑黄基地均有发生,以幼虫蛀食栽培木段为主要为害方式,幼虫历期长,取食量大。凹黄蕈甲幼虫为害木段时,先钻入树皮,从菇木形成层开始,直至蛀入木质部,将菇木蛀成纵横交错的孔道,同时导致伤口发生细菌和真菌性病害。

1.6 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

鼠妇属甲壳纲、等足目(Isopoda)、潮虫科(Oniscidae)、鼠妇属(Porcellio)。体型呈长卵形,成体长9~15 mm,呈灰褐色、灰蓝色,背腹扁平;常卷曲成团。生活在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对光、触碰等刺激会产生运动或蜷曲成球的反应。在桑黄原基形成和幼嫩时期,取食为害桑黄,形成缺刻。

1.7 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蛞蝓属柄眼目(Stylommatophora)、蛞蝓科(Limacidae),又称“蜒蚰”。可咬食原基和子实体,造成孔洞和缺刻,并在其过道上留下一道白色粘液,严重影响桑黄的商品性和产量。蛞蝓还携带和传播病害,常造成杂菌从伤口侵染,引发多种病害。

调查发现,上述螨害和虫害种类中,以木耳卢西螨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大、发生后容易反复爆发,难以根治,其后依次是跳虫、夜蛾、菌蚊、蛞蝓、鼠妇等,凹黄蕈甲在江苏省本地生产菌棒中较为少见,仅在从东北地区购买菌棒的部分种植基地中有发现。

2 防治措施

桑黄生长期长,生长期自然温度较高,易爆发螨害和虫害,进行安全高效防治是一个重要课题[4]。现将课题组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2.1 环境控制

环境卫生是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卫生环境,可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增强化学防治效果。

首先要搞好菇场的卫生,菇房、场地等与食用菌生产有关的场所应尽量远离仓库、厕所、鸡棚和畜舍,粉刷墙壁,菇棚门窗及通风口应安装60 目的尼龙纱网,并在其上经常喷洒安全性杀虫剂,防止害虫进入。

栽培场宜选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偏酸性沙质土的地块。在建棚前清除周围的垃圾、杂草等,发现土壤或土表滋生害虫的,施用相应安全药剂灭杀。同时翻土整畦,将土深翻20 cm,日晒至发白,土表层撒适量石灰。

生产中要定期对栽培场地消毒灭菌,使用的工具都应及时洗净消毒,菇房熏蒸消毒在生产中能起到良好的预防病、虫作用。有病虫发生的废弃培养袋应搬运至远离菇棚的地方做填埋处理,并对出菇场所及所有器具进行彻底消毒。

2.2 物理控制

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蛾蚊类飞入繁殖幼虫为害。多品种轮作,切断食源。大棚栽培结束后及时清棚,并更换大棚覆盖材料,如棚中发生过螨害或虫害,须将旧材料集中烧毁,以杀灭越冬虫卵。

2.3 药剂防治

2019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关于切实加强食用菌生产用药监督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切实加强食用菌生产用药的监督检查,严禁卫生消毒剂、未取得农药登记的农药、高毒农药、禁用农药等用于食用菌生产,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农药的行为。须选用低毒、低残留、登记过的农药品种,具体药剂和使用方法如下。

(1)螨虫。在桑黄出菇棚内地面覆盖一层薄膜,在膜上撒石灰,防止螨虫在地表土壤中繁殖。当螨虫出现时,可在被害处施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1 000 倍量防治,必要时可以采用两种以上药剂轮换使用。

(2)跳虫。同螨虫防治方法。

(3)菇蚊。在桑黄的出菇期易出现菇蚊为害,可选用菇净、Bti(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甲氨基阿维菌素等低毒农药喷施,并在出菇场所周边的杂草和积水处喷施Bti 药剂灭杀幼虫。

(4)夜蛾。在排袋前期可通过松土曝晒方式消灭部分夜蛾虫蛹,在出菇期以人工捕捉防治幼虫,或以4.5%菇净及1%甲氨基阿维菌素1 000 倍液杀灭幼虫。

(5)凹黄蕈甲、鼠妇、蛞蝓。在菇房和四周地面撒一层石灰覆盖土面,减少害虫躲藏场所。蛞蝓可趁其夜间出来取食时进行人工捕捉,大量发生时,可喷施500 倍菇净或在过道土面撒施食盐,阻断其行动路线,降低危害程度。

目前,桑黄作为新兴食药用菌受到较多关注,近年江苏省也有越来越多生产企业从事桑黄栽培及开发。但由于栽培技术不成熟,导致螨害、虫害时有发生。如镇江句容某生产基地2015—2018年间栽培段木桑黄发生螨害,课题组建议其采用药剂防治结合环境控制的方法,使螨害得到有效控制,桑黄未明显减产。江苏高淳某企业袋栽桑黄发现菇蚊危害,导致桑黄商品性下降和病害发生,课题组推荐药剂(菇净)防治结合黄板、诱虫灯等物理方法进行虫害综合防控,并结合栽培环境干湿交替操作,从而有效控制了病害发生,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综上可见,在桑黄的螨类和虫害防治中,采取“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施用安全农药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配合环境改善、硬件优化,可达到控制害虫危害的目的。

猜你喜欢
蛞蝓菌棒出菇
海蛞蝓的多彩世界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海蛞蝓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乌鸫和蛞蝓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JBZ—S—4型菌棒注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