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中双关语翻译的补偿策略

2020-12-28 02:06陈巧萍
丝路视野 2020年30期

陈巧萍

摘 要:双关语作为汉诗的重要审美形式,因其一语双关,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语言效果的缺损,有必要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补偿,力图使译诗达到原诗的语言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实例,探讨双关语翻译的补偿策略。

关键词:汉诗 双关语翻译 补偿策略

一、引言

由于语言文字各有不同的特点,汉英互译本身就存在不少难点,汉诗英译中更是存在某些“不可译”现象,双关语便名列其中。双关语是汉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其主要修辞效果或含蓄幽默或讽刺,双关语的使用使诗文感情丰满、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双关语使一语双关、两种意义并存,翻译时要同时表达出这两层含义,往往会出现语义或形式的缺失,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补偿。

二、双关语

(一)双关语的定义及其构成

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语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多见于六朝民歌,因其委婉含蓄,风趣幽默,至今仍备受青睐。

双关语的构成可借助同音异字或音近异字造成谐音双关。我国文字属于单音系,同音的文字非常多,双关语中属谐音双关最常见,汉魏南北朝民歌中就不乏这种谐音双关的例子,如《子夜歌》第七首“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中“理丝入残机”的“丝”便是“思”的双关隐语,用谐音双关的写法叹息爱情不美满,表达了痴情女子对负心男子的痛心和婚姻失败的顿悟。

双关语的另一种则是语意双关。语意双关都是借助同字双关构成的,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同一个词结合创作背景、特定语境后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如《子夜歌》:“自从别郎后,何日不咨嗟。黄糱郁成林,当奈苦心多。”两首皆以物之“苦心”谐人之“苦心”。

2.多义词造成语意双关。诗歌结合词的多义性而造成双层含义的解读。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语义双关,既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亦是时间的距离长。

(二)双关语的不可译性

人类对语言的共同心理和生理需求,以及人类各种语言功能的基本相同使得人类语言有共同性,这是不同语言得以翻译的前提。然而,不同的生存环境、地理位置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对翻译构成种种障碍,造成语言相对的不可译性。奈达(1969)指出:“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但如果表达的形式是所表达的意思的一个组成部分,情况就不同了。”(转引自夏廷德,2006:45)

语义作为言语交际的主要对象通常是可译的,而作为语义的载体——形式可译性却非常有限,可见双关语基本上是不可译的。

三、翻译补偿及其分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维、纽马克、哈蒂姆等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补偿做了界定和分类,这里采用哈维的定义:通过使用目的语和/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造一种了类似效果,以便对源语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同上:45)。关于翻译补偿的分类,夏廷德对各家的分类进行合并和扩展,将补偿分为八大类:整合补偿、分立补偿、同类补偿、异类补偿、原位补偿、异位补偿、同步补偿、差异补偿,这些分类的提出对弥补翻译缺失,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双关语翻译的补偿手段

刘重德老先生在典籍英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建树颇丰,刘老亦认为译诗确是困难重重,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一个认真负责的译者必须把难点加以克服,用種种技巧把局部不可译性,将受到的损失在全诗中设法予以补偿,力争保存原诗的意境风格。”这对双关语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双关语翻译时出现的形式或意义上的损失就需要译者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加以补偿。

(一)整合补偿

整合补偿是在目的语文本中,把补偿内容和原文文本原有内容有机融合,不加任何补偿的标记符号(夏廷德,2006:72)。可见此类型着重于内容的补偿,见之于双关语则是对其双层含义的补偿,使其双重含义和诗融为一体。

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对爱人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许渊冲对“丝(思)”的翻译正是将“丝(思)”的深层含义整合融入译诗当中。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斜体是引者所加,下同)

(二)分立补偿

分立补偿指在目的语文本中,把补偿内容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标记,或与原文内容分别放置,以便向目的语堵着明示补偿内容(同上:73)。由此可见,加注乃分立补偿的方法之一。译出双关语的表层义,并加上尾注道明该词在汉语中的一语双关,有利于目标语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如刘禹锡《竹枝词》的尾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与“情”谐音双关,以“晴”指“情”,亦即“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谐音双关,女子的迷惘与眷恋,希望与等待便都跃然纸上。赵甄陶在处理“晴”的翻译时便使用了补偿译法:

Sunshine in the east, and raindrops in the west,

It isnt warm, but warm yet, I dare say.

*Note: Here “warm” refers both to “the weather” and to “the song”.

值得一提的是,加注如使用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形成累赘,影响诗歌的整体美。

(三)异类补偿

异类补偿是目的语文本用不同于原文文本的语言手段加以补偿。这种舍形式留意义的补偿出自异类补偿,就是以不同于原文文本的语言手段对双关语意义的一种补偿。如《子夜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中“梧”与“吾”谐音双关,双关语的妙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汪榕培的翻译即用了异类补偿,译文分别为:

With the parasol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留痕迹地与译诗融为一体,并能传情达意;缺点则是没能保留双关语的形式,使诗歌语言美感受损。

(四)同类补償

同类补偿:在目的语文本中,使用与原文文本相同的语言手段,在与原文文本中非对应的成分上进行的补偿,或在目的语中使用在原文同样的修辞等手段但使用不同于原文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补偿(同上:74)。英汉两种语言皆有双关语,汉诗中的双关义翻译时亦可借助英语的多义词、双关语等语言文字特征,达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兼顾。马红军刘禹锡《竹枝词》尾联即用了同类补偿:

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

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

“fickle”即可表天气阴晴多变,又指人的感情易变,“constant”可同指天气稳定和感情专一。而“one”即指weather又指swain。虽然未达到“有晴”和“无晴”的一否一肯的效果,但“fickle”和“constant”把原诗双关的形式和意义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是汉诗中双关语翻译较为理想的补偿策略。

此外,双关语翻译的补偿手段有重叠使用的现象,例3汪榕培的Ziyes Love Songs就结合了异类补偿和整合补偿;例4马红军以“fickle”和“constant”的语义双关译“晴”的谐音双关,又可归类于异类补偿。因此补偿方法的使用不一而足,翻译中可视文本的具体情况单个或交叉使用。

五、结语

双关语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诗歌意味双关,含蓄隽永,趣味非凡,是汉诗的一大亮点,应予以继承发扬。双关语因其特殊性在翻译中常常会造成形式与意义上的缺损,因此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予以补偿。事实证明采取补偿策略可比较理想地保留双关语的形式或意义,甚至两者同时保留。诸多译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双关语翻译的补偿提供了多种途径,后继者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力争达到双关语的完美翻译。

注:本文所引译文分别是许渊冲、赵甄陶、汪培榕、马红军译本。

参考文献

[1]刘重德.漫话中诗英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0(1):1—7.

[2]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朱自清.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