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12-28 02:10张屹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中职教学模式

摘要:该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在该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做法,希望能为中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0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对于中职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和技能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软件的运行原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而学生之所以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感到乏味甚至是恐惧,还是因为我们没有针对该类课程建立符合中职生认知规律并通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教成(2015)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因此,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提高个人专业技术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中职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内涵,提升中职学生编程能力和软件工程设计的基本素养是非常紧迫也是很有必要的[1]。

2 程序设计類课程体系构建

2.1课程建设的原则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石,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课程建设要制定目标和任务,划定课程建设的范围,明确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不同科目要形成体系,不能孤立,否则,容易形成断层,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层次水平,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关科目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和难度系数的调整。这里的调研不仅是针对行业企业,也要针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要考虑到市场需求以及教学主体和对象的实际。

2.2 课程的设置与开发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不同科目很少是相对孤立的,不同科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相比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中平面、动画设计类的科目来说,尤其要注重前置于后续课程间衔接的合理性。

以学习Web项目开发系列课程为例,主要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只包含专业相关课程)。

图1中,将课程体系按照难度系数及课程性质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实践课三个模块。基础课为核心课做好相关知识储备,形成设计思维;核心课则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技能成长的关键;拓展实践课是对前面学习成果的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在每个模块中都增加了相关课程。例如,基础课模块中的《UI界面设计》,核心模块中的《Web前端框架设计》,拓展实践课模块中的《Web后端框架设计》。

课程体系确定后,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跟踪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修订。主要调研的内容有:

1)开设课程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

2)课程实用性如何?

3)设置的科目门数是否合理?

4)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合理?

5)是否有增加或删除的课程?若有,理由有哪些?

2.3 程序设计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们程序设计类课程资源有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但其中部分是网络现有资源,有些是老旧资源,因此符合我们当前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际的资源不多,也就是缺乏针对性和定制性。因此,为了保证资源库的及时更新,除了鼓励相关任课老师白主开发课程资源外,学校管理部门还配置了专门管理人员,资源库建设相关的经费也做到及时拨付。课程资源的质量保证是资源库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因此,对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对资源的审核要组织专家组、任课教师进行研讨,从而避免低效或无效资源充斥资源库。

课程资源库建成后,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于挖掘,善于利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将资源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在使用的过程中收集整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资源库的更新完善提供依据[2]。

3 程序设计类课程师资建设

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亲眼见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甚至还在开设行业企业早已淘汰多年的编程语言课程,而原因竟然是老师也只会这些。教师不自主学习和提高固然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但作为教学管理者如果不想方设法地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摆在首位,那么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没有好的师资队伍,再好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空谈,因为没有能够有效实施的人,专业建设和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对于师资的培养,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都是全能,可以考虑梯队培养。以上文提到的Web项目开发系列课程为例,按照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可以将不同专业能力的教师分配到这三个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指导并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挖掘潜能,发挥效用。

也可以以某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为依据,围绕该专业课程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以PH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为例,围绕该课程展开的技术如图2所示。

4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施

4.1 教学目标的建立和达成

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建立的,对于具体的每一节课,教学目标又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目前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程序设计类课程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难的部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高压之下只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体验不到成就感。例如,在上《Web项目设计》的课程时,需要设计用户登录的功能。针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的目标如表1所示:

4.2 学习兴趣的激发

我们对我校近300名信息技术专业二年级刚刚接触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以及对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结果如图3、图4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到,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由于新鲜感而兴趣浓厚,反倒在学习了一年多的程序设计课程后兴趣增加明显。原因是,当学生刚刚接触程序设计课程时,一方面由于课程难度加大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另一方面由于一开始学习的都是离散的基础知识点,还没有接触到完整项目设计,以致不了解这些知识点有什么用处,难以形成兴趣。而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完整学习了相关课程,并且已经知道这些课程在软件设计中的作用,对自己独立进行软件设计充满期待,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因此,要想激发刚接触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通过项目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3]。

从如图5所示的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也更愿意接受项目式教学。部分不接受的,基本是由于基础不好,综合能力不强,對将知识点融人项目的方式难以适应,所以对单独举例讲解单个知识点更容易接受。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做到因材施教。

4.3 教学内容的组织

上文提到的项目式教学并非新鲜名词,这种方式已经提倡并施行多年,但笔者认为怎样提高项目式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所谓项目式教学并非只是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一点的大案例,作为教学采用的项目必须经过精心规划,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去。一个项目一般由多个小任务组成,在小任务中融人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立体构建。然而,这里所说的小任务并不是由最终的项目分解而来,这与传统项目式教学有所区别。也就是并不是小任务完成了,项目就完成了。这里的小任务是相互独立的,而最终的项目也是独立于小任务的,只是完成项目的思想和知识点来自小任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和技能的迁移与提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中,对于循环结构这个章节就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项目。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关键是要落实。尤其在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是最薄弱的环节,尽管教师都知道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还存在诸多漏洞,校企合作、家校联合还不能真正全面落实,所以单一性评价甚至评价缺失还大量存在。不同于平面及动画设计类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普遍具有关联性,上一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调整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

6 结束语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核心,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专业内涵得以彰显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技能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务部门也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与调整,建立定制的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利用,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实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说,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全方位考量,多方面配合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黄玉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编程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52-255.

[2]吴晓凌,钟敏,周方.“游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2):83-84.

[3]刘鹏飞,张伟峰.基于模块化编程的信息类课程实习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8(11):167,169.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张屹峰(1975-),男,安徽桐城人,高级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中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