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2020-12-28 02:10殷柯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我国高职院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科院校办高职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力军,该文以计算机专业为出发点,从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及如何办好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阐述了我们的观点。

关键词:本科办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6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新时代背景下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的意义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剧了人才的竞争,同时对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务院于2019年1月24日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开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旨在为在校生构建多样化成长的“教育立交桥”,对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方案》指出,必须调整高职人才的培养结构,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将高职人才由单纯只强调能力培养的技能型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强调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以此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架构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同意15所高职学校由升级为本科院校,并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这一举措很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现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尴尬局面在逐渐被打破。本科院校办高职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具有高级技术应用型特点,既不同于高职专科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一種在高职专科教育基础上,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在培养模式和途径上与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普通本科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高职本科应立足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路径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后,政策上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研究明显加强,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但总体上来说,目前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还没有很好的实现互通,导致有人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无法保障,就业形势不乐观,社会和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存在偏差。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职教育定位不明、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残缺不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失衡及教育功能单一等等。在这一体系下,学生只是将学习看作一种谋职的手段,因此,高教教育在大众眼里必然有浓厚的终结教育色彩。面对新时代计算机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和所要求的知识技能,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其学生具有深厚的知识技能基础、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且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构建“以人为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长远角度,立足未来,帮助其确立各自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得以保障。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和潜能。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对于部分希望继续深造的高职本科学生,需进一步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向上延伸的机制,打通高职院校与应用技术本科、高职本科与高等院校硕士的进阶通道,规范这部分学生进一步回流深造。

3 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

3.1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重点,传统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过分偏重培养学生胜任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动手能力等“硬技能”,培养规格单一,忽视了对“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迁移已成为“职场新常态”,从长远来看,注重对“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及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

本科院校办高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构原有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也不能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学科体系,后者具有课程设置多而不专、散而不精的特点,且内容上缺乏对口的岗位技能知识,存在着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及知识断层等现象。因此,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开发基于企业需求又能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具有厚基础、弹性强、迁移适应性强及凸显个性的特点,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同时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如图1。

因此,该课程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通识教育阶段,设置基础通识类、核心通识类、交叉通识类、学科通识类四类通识课程,通过共同性的知识学习与文化熏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凸显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向结构优化、内容经典和精练化的方向发展,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形成学生专业特质。(3)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方式,构建全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规律作为出发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能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具有发展后劲。将学生在课外参加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科研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活动等按“创新与拓展学分”认定标准计人修读学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课程选择、发展路径选择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各个专业的课程对全院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安排、兴趣爱好、发展规划等,学我想学,促进了学生的交叉复合培养与个性发展。

3.2 建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高职人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以此为目标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级打造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教师的专业能力、学历水平都应达到普通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可以成立“校内教师为主体,行业导师为顾问”的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等方式,推进教师走向企业,服务所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强化“职业意识”。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打造教学团队等形式建立多样化、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3.3 构建校企“内涵衔接式”教学体系

校企“内涵衔接式”教学体系强调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打造教学团队等形式建立多样化、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即基于“岗位一任务一能力”逐层推进的原则,结合课程构成要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方面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弥补学与用之间的脱节现象,实现学和用的无缝衔接。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工作过程与行为导向”的原则,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需求。立足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开发教学标准,基于项目和案例组织情境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了解并掌握真实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从而真正地实现了教学做的互融。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3.4采用“四驱融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驱融合”的教学方法,即“问题驱动与知识驱动相结合”“案例驱动与项目驱动并行”。(1)将“问题驱动”的思想应用于理论课教学中,在各教学主题中都设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课程涉及的技术与应用技巧。通过原理演示系统,展示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2)案例驱动与项目驱动并行,即依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将讲授内容划分成模块,并组织相应的案例,将“案例驱动”的思想应用于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每一个知识模块学习完毕,均以小组方式开展工程研究,将课堂所学应用于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学生建立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工程化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谢维,侯建成,朱天宇,等.本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l.中国新通信,2019,21(21):164-165.

[2]王彦玲.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20(17):4-5.

[3]朱晨,金莹,张娟荣,刘小英.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20(6):206.

[4]刘艳秋,殷柯欣,王大亮.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8):133-134.

[5]张新民.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期和问题反思[Jl,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1):28-35.

[6]刘芬,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J].知识经济,2020(16):111-112.

[7]史云飞,申洪源,梁仁君,等.基于平台建设的“四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J].高教学刊,2020(10):117-120.

[8]袁芳.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3):123-124.

[9]王琴.应用技术本科:目标定位与机制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4):25-29.

[10]郑宏,吴沛,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成才之路,2013(19):5-6.

[11]赵辉,李万龙,郑山红,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1,14(12):67-68.

[12]王璐,董亚则,彭馨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Jav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學学报(中旬刊),2018(6):20-21.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简介:殷柯(1970-),男,山东利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