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心脏骤停”的临床研究

2020-12-29 08:29文学兰林勇张志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7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井穴舌下

文学兰,林勇,张志鸿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急诊科,四川 泸州)

1 古代对“心脏骤停”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关于“心脏骤停”这个病名的记载,心脏骤停属于现代西医病名,但其与古代记载的“厥”、“暴”、“卒(猝)”、“恶死”等病的症状相似,如“卒死,突然也,即亡阳、亡阴,瞑目昏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叙:“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医林绳墨·厥》谓“尸厥”之证,系元本空虚,及入庙堂冢墓,心觉惊闪,偶尔中恶之气冒感卒然,手足冰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错言妄语,牙关紧急,不知人事,卒然而中。《肘》:“令人以桂屑著舌下,以治疗卒死尸厥。”记载的这些“暴厥”、“大厥”、“尸厥”、“暴死”、“暴亡”、“卒暴”、“卒亡”、“卒死”等病名事实上就是我们现代急症医学中的呼吸和循环系统骤停。

2 “心脏骤停”常见病因病机

2.1 气逆血冲

七情内伤,气逆为病,大怒则肝气上逆,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阴阳之气不相维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2.2 痰浊阻滞

饮食入胃,由脾阳运化,继而散精,而归于五脏六腑。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不利,致内外痞隔而猝死;或痰随气升,清阳被遏,蒙蔽心窍,神机失用则发为猝死。或痰郁生热,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血脉不充不利,瘀血内阻,枢机不利,上下不通,人体开合之枢机骤停而发生猝死。

2.3 血热上冲

嗜食酒酪肥甘,酒性辛热,辛则行气,热则耗阳,阳气内耗而血热妄行,上冲于脑则头晕、脑力减弱,甚至胡言乱语;上冲于心则耗伤心阴、心阳,甚至出现心阳暴脱或阴竭阳脱,而致猝死。或老年便秘努责,虚火上浮,上冲脑窍,致上实而下虚,若素体阳亢,虚火上攻,血气上涌,血瘀于上,导致薄厥,甚则阴阳气血突然离决而致猝死。

心阳暴脱:外感六淫邪气,易致元气耗伤、阳气暴脱,而致阴阳离绝。或素体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或复感外邪,或因过劳而至心阳暴脱,如:“病源猝死者,由三虚而遇贼风所为也,三虚,谓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时之和三绝如中恶不能又猝忤死候,犯猝忤客邪鬼气猝急伤人,入于腑脏,使阴阳离绝,气血暴不通流,奄然厥绝如死状也。”指出年老体虚、气运不利、致病的外邪乘虚侵袭,使阴竭于内,阳隔于外,邪气壅闭,阴阳不相顺通,而致暴绝。或疾病本阴而用阴,本阳而用阳,易致外邪内陷,心阳暴脱,即成危怠。

《内经》记载道“人不病而猝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不病而猝死矣”。指出猝死是人体内正气不足,加受外邪侵袭所致。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邪以及疫厉之邪气等。《伤寒论》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肘后备急方》中又云“猝死、中恶及尸厥者,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有乖离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指出猝死的病因病机,为邪实气闭导致机体上下内外开合之枢机骤停,五脏六腑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脏腑气机阻隔,升降之机闭塞,神机化灭而发生猝死。邪实包括痰火、水湿、瘀血等;邪实内闭,心脉痞隔不畅,或气机逆乱,气逆血冲,导致出入闭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离决,心不主神;瘀血阻窍,神机失用。《黄帝内经》中就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记载。猝死的病位不仅在心,亦与肝、肺、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包括:痰、火、瘀、虚、热、闭等。

3 “心脏骤停”的症候表现

临证中突然出现阴阳离决、精气消亡之候,阴阳之气骤然离决,气机不复,心搏停跳,病人表现为突然神志丧失,手撒遗溺,全身青紫,四肢厥冷,面色青晦,目合口开,瞳仁散大,呼吸气绝,舌卷、质紫暗,男子囊缩、女子乳缩,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等。

4 心脏骤停的救治

心脏骤停属急危重症,心脏骤停之时,关键在于醒神开窍、回阳救逆以逆转阴阳离决之势。

针刺疗法作为我国古代医学最早的急救措施,在我国几千年急救医学发展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早在《史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扁鹊用针刺及熨法取 “百会”为虢太子治疗尸厥,提出了用砭石针刺百会穴治疗尸厥,《针灸资生经》中又云:“人身有四穴最应急……百会盖其一也。”明确提出了百会穴为心脏骤停的急救要穴之一。《会元针灸学》中指出:“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百会位于颠顶,又称三阳五会穴,为督脉之要穴,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故百会穴具有回阳救逆、醒神开窍之功。现代临床研究报道,针刺百会具有清热开窍,回阳固脱的作用,可用于急救暑邪郁于体表,三阳气闭遏所致的暑厥[1]。《针灸大成》中提出了涌泉穴治疗厥证中的尸厥、寒厥、热厥等,其中记载道“治疗邪客五络之尸厥先刺隐白、涌泉,后刺厉兑、少商、中冲、神门,各一痏,立已。涌泉穴为肾经井穴,配伍手太阴厥阴经、足太阴阳明经之井穴,既可开窍醒神,又可平冲降逆,引上冲之气血下行,使气血平,阴阳和,尸厥得以恢复。书中还记载有 “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厥寒厥热涌泉清”。该书提出了单取涌泉穴可治寒厥、热厥,井穴为经脉气血之源,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井穴,针之引火归元、回阳固脱,也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用于急救昏迷[2]。《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救卒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提出了用手指掐人中穴治疗猝死,《针灸甲乙经》中云:“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指出人中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主通窍而清神志,升阳通气而回阳救逆。现代亦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人中穴在抢救过程中有升压、抗休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人中穴可作为中风、昏迷、中暑、癔病、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及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的急救首选要穴[3]。现代夏兴军观察169 例中医辨证为气厥的患者,取强刺人中、涌泉,浅刺百会,高热者配合取十宣、曲池二穴,其中总有效率达98.22%[4]。此外古代记载具备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之功的要穴还包括素髎、内关、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记载的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中缝及人中穴合称为“十三鬼穴”[5]。

艾灸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文献记载的古代独灸大敦一穴治疗癫痫夜发的昏厥的艾灸固脱之法也是急救方法之一。

《肘后备急方》作为古代急救医学著作,其中记载着药物吹鼻疗法、舌下含药法、艾灸法、针刺法等多种关于猝死的急救方法,如:“张仲景云:尸蹶,脉动而无力,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以菖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壮。又方: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对现代急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现代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也是同样的方法。

综上,心脏骤停,乃猝死,即临证中突然出现精气消亡、阴阳离决之候,治当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醒神开窍,通经导气,调和阴阳,使离决之气血得以相和,清浊得以相分,水火得以相济,人则得以苏醒[6]。无论采用针刺、艾灸或含药之法,关键在于救治及时,选法应最简便,见效快,因时因地制宜,为急危重症患者行进一步高级抢救治疗争分夺秒。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井穴舌下
肩颈痛,揉肩井
井穴诊疗法的研究
电针井穴结合颞三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NSE的影响
舌下片,舌下用
舌下片,舌下用
舌下用药,避免“首过消除”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