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重合及其语义功能表现

2020-12-31 17:26彭玉海田欣欣
外国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重合句式语义

彭玉海 田欣欣

(1.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0 引语

题元重合是词汇语义、句法语义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语言学界对它的认识、研究却很不充分、全面,传统的题元理论和语义研究注重的是述体或命题构造题元的单一语义角色分析,很少给予题元重合以专门的分析和关注,即使当代题元理论研究也未能深刻认识到题元重合的理论分析重要性和价值,学者们对它的概念定位、特征区分以及功能实现等方面依然认识不清,相关句法语义现象被混淆、忽视,不少词汇语义问题未能得到正确审视和剖析。客观而言,这里仅凭传统的单一语义角色理论、论元理论和词汇映射理论,很难对句中动词客体题元语义关系内涵和词汇句法表现做出完整、合理的解释,需要寻求有效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才能给出类似动词构式以令人满意的答案。题元重合概念的长处在于,它可以将词义分析同情景-事件语义结合起来,能使语词之间模糊、不定的语义关系变得清晰、使语句语义呈现更为充实、饱满,为深层次细致分析命题事件语义、解析句子语义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是识解语言句式功能、特点的重要参数和依据。本文针对题元重合所展开的研究将首先对其概念内涵和特征、实质等展开讨论,进而基于题元与动词语义的密切关联,以整体事件语义中的题元为描写单位和对象(1)本着“整体事件语义”分析和处理题元重合的必要性在于,可以避开此时可能碰到的题元是否来自同一个动词的问题,即不论它是否为同一动词的题元,但相对于单一命题或复杂命题的句子而言,该题元总是处在其整体事件语义的结构框架当中、题元所代表的都是命题整体事件的情景参与要素。,从动词情景事件和动词句式两方面着手,对题元重合的语义功能表现做进一步分析,察看其在事件范畴语义、句式语义中的特殊地位和运用价值,借此深化题元理论和词汇语义理论的研究,从题元的角色分析角度对动词语义问题做出新的阐释。相关研究将深化词义、句义的精细化语义描写,符合当代语言学“语义深描”(thick description of semantics)的发展趋势。

1 问题的提出

题元重合以看似模糊而又不失细化的方式从语义深层次上直接关联和表述“述体角色结构”(роле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предиката/role structure of the predicate)(Филлмор, 1981: 506; Cook, 1973: 38; Jackendoff, 1994: 351),许多情况下,题元重合这一词汇句法单位体即是体现和反应命题句子语义的核心所在和句子语义关系的关键点,动词语句意义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语义节点所承担和交代的语义关系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和恰当分析与识解。从题元理论角度本身看,它相关于题元层级、题元角色、题元准则、论元结构以及语义配价、配价合并等概念,从不同方面的语义构成、语义区分上看,它相关于句子语义、命题构式语义、语义模糊、义位结构关系以及认知语义、动态语义乃至语言世界图景等内容。一些动词句式中的题元关系之所以难以判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游离于不同角色之间的题元语义难做取舍,也没有顾及由于谓词语义的关系,题元可能本身就包含一个以上的论旨角色这一重要的语义问题和现象。引入相关的题元重合理论,许多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

Chomsky(1981: 36)转换生成语法的管约论(GB theory)所提出的题元准则认为,一个论元只能承担一个Q角色,排除了题元重合的可能,但这一观点并不符合题元角色与论元之间的关系现实,因为“语义与句法不是一一对应关系”(Апресян, 1967: 32),题元本身的语义角色信息输出大于句法位置的单一语义蕴含,超出了论元形位的单一结构功能语义范围,“论元和语义角色不可能是一对一的,甚至一个论元可以有两个语义角色”(程琪龙,2013:85),形成“题元复合角色(composite role)现象”(李奉栖, 2012:63,65)。Бостонов(2018)曾以英语感知动词客体题元为例指出:“动词右翼题元(客体题元——引注)可以被指派各种不同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能够影响动词左翼题元的语义角色,并且相应还能够影响述体的语义结构以及动词的词汇意义。”莫斯科语义学派(Московская 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 школа/The Moscow Semantic School, MSS)认识到了题元重合现象的存在并给予了特别关注,从“综合角色”(синкретизм ролей)视角对题元角色的交叉、融汇实现方式进行了一定考察(Апресян, 1995: 516, 603 и др.; Апресян, 2003: XLIV; Апресян, 2004: XXIX, XLVI)。汉语界对题元重合问题的理论探讨较少,尤其是对句式中题元重合现象的研究十分有限。有些学者(徐烈炯 等1998:18-19;黄正德,1988:276;李亚非,1990:180;李奉栖,2011:19-24/2012:63-66)肯定了汉语兼语句、动结式等中题元重合的存在,并指出它在汉语中的显著性、独特性。

2 题元重合内涵特质

2.1 题元重合的界定

题元重合受谓词情景参与者和语义角色关系的直接驱动,是谓词的语义结构和事件关系内容在题元角色关系上的映现,是在谓词语义与事件参项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题元语义功能表现参数。题元重合同述体语义结构特点、语义表现、语义综合与分析以及语义角色的理解、判别和划归密切相关,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牵制着题元重合的产生与来龙去脉。所谓题元重合(полироли актанта/actant's polyrole)是指述体命题构式(包括复合命题构式,如兼语式、动结式、连动式等)中的题元体词同时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语义角色的现象,即在句法、语义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语义角色被指派、投射到处于同一句法位置的题元名词身上,这意味着题元角色同题元名词或论元之间并非如Chomsky所言的一一对应关系。此时的题元名词主要是命题结构中的主体题元和客体题元,二者在述体语义结构中属于概括性的语义题元(概括题元)或“超题元”(архиактант)(彭玉海,2008:84)——相关谓词语义结构的必有事体变项、情景片段,来自对具体语义成素和事件参与者关系的抽象,既是述体语义关系载体、语义关系项,又是对情景事件语义要素分析的一种概括和凝练。在实现具体词汇填充的句子命题构式中,受语义功能具体化的要求,它们分别会落实为谓词情景事件的相应参与角色。例如,在特定范畴语义动词中,主体题元可以体现为行为发出者(他在跑着,友军支援)、活动从事者(他在经商)、状态经历者(他十分忧伤)、特征领有者(她很漂亮)等语义角色(Апресян, 2004: XLIV)。除了上述例子中单一的题元语义角色体现之外,许多时候还存在非单一的多个语义角色并现的情形,即受谓词述体语义特点的要求或述体词位具体语义的制约,作为“长语义要素”(Степанов, 1981: 178, 250)的同一概括,题元会承担情景事件中的多个语义角色,形成动词等述体的题元重合。以“покупка-продажа”(买卖)动作情景为例,主体题元покупатель(买方)是施事和受益者、领事(事物所属关系转移后的领有者),客体题元продавец(卖方)既是施事,又是(商品)让渡者、(货币)领受者或受益者。同买卖关系事件一样,租赁、借贷、收购乃至进出口等商业活动命题事件中都存在类似题元重合现象。句子“Солдата убило шальной пулей”(士兵被榴弹击中)当中的超题元“шальной пулей”(榴弹)同时体现了工具、手段、方式、材料乃至行事的题元角色语义功能。

2.2 题元重合的特质

题元重合同题元本身一样,也是体现行为、关系、属性等述体性质的相应语义性能实体和语义手段,是题元名词针对述体及命题句子特点所做的一种语义体现关系和方式的选择及其所带来的结果。题元重合同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都有联系,本质上由命题事件关系解读(句子命题的综合与分析)的多向位性、角色情景化及相关的认知语义联觉所引发和决定,其中命题结构和语义事件关系多向位性构成题元重合的客观必然性,而角色情景化与认知语义联觉则为题元重合提供合理的语义条件和语义认知联想手段以及认知概念化、意象化途径。题元重合特质同其自身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上述两方面都有直接关联。

首先,题元重合的典型特质是语义模糊化,即本质上它是由语义事件关系多向位性、述体情景中语义关系的模糊引起的。题元重合是述体语义和情景事件特点同情景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二者之间语义关系的客观呈现和记载。由于语义本身外无边界、内无结构,连续不断、模糊不清,反应在表达动作—事物关系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题元意义上,就会形成语义角色之间界限模糊的“丛集(cluster)概念”(Dowty, 1991: 556),产生语义思维和表达关系的题元重合。另一方面,从述体的题元结构和语义角色分析来看,相应存在难于泾渭分明地判明和断言的语义现象,这由述体语义和事件语义特征的复杂以及句子结构形式对语义角色的选择的不同要求所决定,并且一些语义类别的谓词往往追求以(尽可能)简化的题元结构(组成)方式来反映事件内容和关系属性等,题元数目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深层题元关系语义内容却恰恰异常复杂,在这种特殊的“语义反熵”作用下,极可能产生题元重合。

其次,题元重合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认知格式塔完形心理运作。这是命题事件的综合与分析中语义角色的情景化及相关的认知语义联觉行为,指题元重合中的不同语义角色关系蕴含了认知格式塔的完形心理,题元角色在认知意识、认知意象上实际对应于完形心理事件或“认知概念结构”——“它建立在人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上,具有来自语言之外的理据”(沈家煊,2004:8)。在事件语义分析中,情景参项会上升或落实为其相关的情景语义,通过认知格式塔事件关系的确定和意识强化,题元蕴含的多个功能语义身份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和显现出来,句子语义和情景事件关系变得具体、实在。因而借助认知格式塔的完形心理特征,可以深化和拓宽对句子概念语义内涵和事件关系内容的认识,夯实有关动作命题事件语义的分析层面。例如,“Русские войска в 1790 г. овладели крепостью”(俄军于1790年占领了要塞)客体题元“крепостью”是受事、结果、属事、处所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相关情景格式塔的完形心理语义联想为:受事——俄军攻打要塞;结果——俄军拿下了要塞;属事——要塞的拥有权转移到俄军;处所——俄军在要塞进行了激战。在动作情景事件“John gave Marie a book”的语义描写中,“Marie”这一题元的受体角色(相对于施事者John)可以被格式塔化为“玛丽接受某物”这一情景,其与事角色(John的赠予动作对象)或目标角色(赠予、传送动作的指向)可分别认知概念化为“玛丽被人给与某物”“某物送达玛丽”情景,而“Marie”的获益者角色可格式塔化为“玛丽得到了某物、受赠某物”(Marie got a book from John)。相对于一般的语义解释,题元重合认知格式塔参与构建下的“赠予”事件语义分析就使语句多了一个语义深描的概念结构窗口和语义细化可能。

总之,题元重合实质上是从事件关系角度对概括题元、题元名词变项进行的细致语义呈现和角色化语义分析,直接关涉于句子的语义解析和语句意思解读,表面上看是题元与论元之间的关系问题,深层次上所反映的是题元与命题事件的语义切合、语句语义输出关系问题以及通过题元形式体现出来的动词句子意义运作的语义句法实质内容,因为题元角色的功能语义信息必然要反映到题元的句法层面,并对题元变项的句法行为产生影响,因而“‘题元’就是句法和语义的一种‘接口(interface)成分’”(徐烈炯 等,1998:3)。此外,题元重合特殊性还在于,一方面它往往源于或者关联于语义模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能促发、带动语义角色细致分析以及角色的认知格式塔和概念结构解析(2)限于篇幅,无法对题元重合的认知格式塔内容展开具体讨论。相关分析可参见彭玉海(2018:28-29)。,可以使语义关系变得清晰并帮助消解情景事件角色关系的语义模糊,显示出题元现象中特殊的语义相反相成性。

2.3 题元重合中的语义角色

题元重合形成于动词等述体的命题结构和框架语义中,但它的语义功能实体却维系或存在于体现事件参与者的题元名项的角色关系和相应语义功能之中,内嵌于题元的语义角色及其表现在此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语义角色(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 роль/thematic role)是动词等述体表义结构语义要素和命题情景事件的参与者,反映事件之中述体同其所指派的题元名词之间的抽象语义关系,表示情景事件参与者要素及其在命题框架中的概念化语义认知转化,它是人对动作关系内容和现实事物进行意识切分、关联的结果,不仅同客观世界相关,而且同人的思维活动、现实读解与切分方式(情景把握与识解方式)等主观认识紧密相连,本质上是人的行为角色意识和事件关系意识在语义认知思维和语义表象中的扩散和沉淀,是对情景事件关系的深层次语义解剖和描述。在语义角色的判别和区分过程中,语言主体对谓词情景事件所拥有的语义意识以及该意识对事件关系的规划能力、解析能力发挥突出作用。

非常重要的是,作为情景参项,这里的语义角色是以语义分析和区分、描写参数的形式而被运用,它通过指出包含于题元中的事物或事件角色属性,来表明和确定动词等述体的语义组合限制,从功能表现的角度讲,它是对概括题元语义的分解和细化——“角色题元的价值在于显示上一层次的概括题元相对于语义类型化的句子语义关系所负载的语义功能”(彭玉海,2008:79),以角色化的方式释放隐藏在题元背后的事件参与者语义关系信息。为了有效地将题元角色关系、语义角色运用于题元重合理论探讨,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题元重合的分析,不仅是必有的配价,可有的、甚至任选的情景语义成分均有可能被纳入该分析框架体系之中(参见彭玉海,1999/2009),以实现和增强其语义刻画、功能区分的“语义深描”价值。正如Ю. Д. Апресян所看到的,句法上的可选性成分、副题元,如表示“租赁”事件中配动者或来源、期限、价格或第二客体等的(配价)语义成分也可以进入相关动词述体的命题语义结构描写(Апресян, 2003: XXV)。Арутюнова(1998: 39)也注意到,动词语义不是单一性的,它还会将疏状词的副题元意义包含在自身之内。一定时候,这些语义成分、语义角色也同样能够以语义区分参数的身份,发挥独特的语义分析、描写和建构功能,这里的题元重合分析即是其实现独特功用和价值的理想场所。

3 题元重合的语义功能表现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义现象和分析层面,题元重合具有独特的语义功能表现方式,能够反映和阐释词汇的语义关系和语义运作特点、深化词汇单位和语言构式的语义分析内容,这在动词不同语义类别、事件关系以及动词不同句式中都有体现。以下基于动词命题构式的“整体事件语义”特点,从动词情景事件语义(类别)和句式语义两方面着手,对题元重合的现实语义功能(表现)进行分析。

3.1 动词事件语义中的题元重合

动词事件语义中的题元重合是指产生于情景语义类别之中的语义角色叠合、复合题元角色现象。特定动词述体语义类和动词句子类型的情景-事件中,题元名词的语义角色兼类、重合现象构成题元重合的主要部分。题元重合的语义功能在六种事件语义动词句子中有突出反映。

3.1.1 自然力作用动词句

自然力作用动词句中的题元重合现象突出而典型。这是因为自然力现象对于人的认知来讲,具有多面性和一些不为人掌控、难于清晰界分的因素,反映在事件语义角色的识别和判断上,即可能存在难以分辨和一刀切的现象,形成题元重合,例如:Вешние воды заливают в луга(春水注入草地);Старый вяз свалился(老榆树倒了);Река растаял(河冰化开了)。“Мост рухнул”(桥梁坍塌了)句中主体是包含了语义角色“受事—行事—客事—自事”模式的题元重合(3)目前,学界对题元角色的数量、定义、特征等仍没有达成共识(高明乐,2011:72)。本文根据分析所需,确定出以下17个语义角色。角色定义如下:施事:意志活动、行为的发出者,能够影响、控制事物、主导事件、改变事态的人或其他动物;受事:因直接承受作用力而在位置、性状、功能等方面发生改变的人或事物;行事:对事物施加作用力的自然力等非生命事物;客事:在自然力作用过程或非自主行为中受影响的事物;自事:经历某方面状态变化的人或事物;当事:执行非意志行为、活动的人或处于某一状态过程的事物;心事:经历某一心理活动、状态的有生事物;智事:实施某一智力活动、经历相关智力状态的人;态事:动作行为结果状态的载体、持有者;感事:感知行为、活动的主体;成事:随动作进展而新出现的事物、目的行为的结果;与事:给予、施予等行为的受益者;受体:信息等事物传递行为、活动中信息、事物的接受者;诱因:引起某一情感反应、诱发某一情感状态的原因、刺激素;施感者:无意或(较少)有意地对人施加情感作用、影响的主体;受感者:被动接受情感影响或经历某种情感体验的人。。以“Вешние воды заливают в луга”(春水注入草地)为例,动词述体“注入”的主体题元“春水”一方面是物理自然力的直接作用对象——受事,另一方面是对草地产生作用力的自然现象、事物——行事;再有,它还是物理力作用过程中受影响的事物——客事,最后,它也是经历物理方面状态变化的事物——自事。由此形成四个题元角色的语义重合。

此外,与自然力作用相关的述人事件动词句构也有类似题元重合情形:Геологов захватила гроза(地质工作者碰上了大雷雨);Моряков захватывает огромная волна(水手们遇上一道巨浪)。“Отряд застал сильный ветер”(小分队赶上了大风)句子中主体、客体题元不同程度上存在角色语义连续、动作意象难于离散化的情况。一方面,主体“地质工作组”“水手们”“小分队”会受到自然力的影响——受事,是其物理力的直接作用对象——客事,也是事件中执行非自主行为、活动并处于相应物理状态过程的人(事物)——当事,属于受事—客事—当事构成的题元重合;另一方面,客体“大雷雨”“巨浪”“大风”作为自然现象、自然动力源既表现出对事物施加作用力的突出动态行为特征——行事,又表现出其自身也在经历某种物理状态变化的静态特性——自事,构成行事-自事的题元角色重合。

3.1.2 情感活动状态动词句

题元重合在情感反应句中体现尤为明显,句中的客体题元一方面从“时态阶层”(aspectual hierarchy)(Grimshaw, 1990: 162, etc.)讲,是在前的施感者的诱因行为(诱发事态的行为)的受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从“论旨/事件语义阶层”(themantic hierarchy)(出处同上)讲,它同时也是核心的情感活动事件的体验者、当事以及情感状态的载体、受感者,这也是该类动词句子中,真正的(情感)主体其实是形式上的宾语客体的成因。此时,述语特征反过来说明、描述客体(此处的情感主体、受感者),动词相应表示的是“客体事件”(Арутюнова, 1980: 237; Васильев, 1981: 99),即以客体为报道对象和叙述出发点的事件。例如:Виктор рассердил маму своим небрежным поведением(维克多的草率行为气坏了安娜);Сын развеселил отца своим успехом(儿子的成功让父亲无比开心);Братья беспокоят родителей своим спором(兄弟纷争让父母忧心)。以上例句中的形式宾语——时态阶层客体、情感事件语义阶层主体(安娜、父亲、父母、世人)是融合了受事—当事—受感者三个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另外,句子中的形式主语——时态阶层主体(维克多、儿子、兄弟、反动派)则是包含了施事—诱因—施感者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

3.1.3 物理动作动词句

物理作用动词句子是语言现实中大量使用的句式,这类动词数量庞大,语义表现范围广,产生题元重合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间接客体身上。例如:Художник рисует акварелью(画家用水彩作画)(工具—材料—手法);Каменщик проламывает стену сверлом(瓦工用风镐钻墙)(方式—手段—工具);Сельчане орошают сельхозугодья колодезной водой(村民用井水灌溉农田)(材料—来源—手段);Повар жарит стейк на оливковом масле(厨师用橄榄油烹制牛排)(材料—方式—工具—手段)。另外,这一重合情形在直接客体题元身上也不少见。以汉语物理作用动词句为例:打机关枪(受事—工具—来源);吃父母/公家(凭据—对象—由来);凿墙(受事—处所);坐火车/乘轮船(工具—处所—手段);走水路(处所—手段—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物理行为、身体动作行为句构中,客体的“工具—受事”语义角色题元重合模式表现异常活跃。例如:点头/摇头/叩头,昂首,眨眼,耸肩,皱眉,咂嘴,挥手,摊手/摊开双手,咂舌,弹指,伸腿,踢腿。这些复合动词的客体都包含了工具与受事的题元重合语义角色关系。

3.1.4 物理状态动词句

物理状态动词句反映事物的物理性质、状态变化,是描写非意志活动行为的常用句构,其主体是典型的由受事—自事语义角色所构成的题元重合,如Яблоки созрели(苹果熟了);Арбуз гниет(西瓜烂了);Семечки повлажнели(瓜子受潮了)。句中主体题元一方面既是接受物理力量影响和作用的事物对象——受事,另一方面又是经历物理品质、状态变化的事物——自事。另外,描写事物由于物理作用的关系而产生色彩变化、颜色状态呈现的动词句构中,也包含这一题元重合现象,例如:Луга зеленеют(草地发绿了);Листья желтеют(叶子枯黄了);Ягоды краснеют(浆果红了)。

3.1.5 生理—心理状态变化动词句

表现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变化的动词句,其中也包括一些表示身体状态变化语义的动词句。表示生理状态变化的动词句构中,动词主体题元是自事—当事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有时甚至还会有受事角色与自事、当事融合而成的题元重合。自事—当事的题元重合如:Руки опухли(双手肿胀/手肿了);Ноги онемели(双腿麻了);Отец стареет(父亲变老了)。受事—自事—当事角色的题元重合情形,如:Левую ногу повредило(左腿摔伤了);Ногу теснят сапоги(脚给靴子夹得难受)。这里的“受事”角色来自人所承受的力的作用,即句中的主体“左腿”“脚”是相关物理力的作用对象。而表示心理状态或心理—精神状态变化的动词句构中,主体是由自事—当事—心事语义角色所构成的题元重合:Настроение поднялось(情绪高涨);Дух бодрится(精神振奋)。

3.1.6 生理活动动词句

表示生理活动的动词句构中,主体的语义角色关系体现为受事—当事—自事的题元重合。例如:Старик свалился(老人病倒了);Главный инженер скончался(总工程师去世了);Правая рука ушиблись о край стола(右胳膊在桌边上碰疼了);Грудь ранило(胸部受了伤)。句中主体题元“老人”“总工程师”“右胳膊”“胸部”既是某种物理力的作用对象——受事,又是执行非意志生理活动的人或者处于某一生理活动状态过程的事物(人体部位、局部/部件)——当事,还是经历身体状态活动、变化的人或事物——自事。由此构成动词情景事件中三个语义角色的复合。

3.2 动词句式语义中的题元重合

前文提到,本文是在整体事件的语义框架下谈论题元重合,而在句式语义的题元相关分析中,还应该补充一点或对此加以细化,那就是这里可以将包含整体事件语义的句式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观点出发,进而将句子构式(包括汉语自然被动句式、动补格句式或动结句式、把字句式、兼语句式、使动句式、连动句式)中的题元结构变通处理为它是由构式整体(4)动词构式整体事件框架相应由主事件和次事件构成,这在相关句子构式(语义关系)中反映出语言主体对动作事件认知概念框架结构的特殊编码方式和特点。所赋予、指派,而非来自动词(谓词)论元结构的转换,相应在构式中产生题元重合的那一论元就不存在是否由不同动词所提供的问题,避免了动词论元结构转换分析对句式中题元重合可能造成的干扰和由此引发的矛盾或不协调现象。

题元重合在各类动词句子构式、句式结构中的语义功能表现为,一方面它带动的角色区分和细化可以加深对句式语义及情景内容的理解,有益于理清题元成分所涉及的不同语义关系,另一方面它可以反映句式同题元语义表现之间的特殊关系、从题元角度展现句式语义多向位性的深层次缘由,帮助弄清句式结构本身的特点和句式的语义实质。篇幅所限,这里只选取三类句式对其加以察看和分析。

3.2.1 自然被动句式

自然被动句也称意义被动句,即表达了实质上的被动语义关系,却没有字面上的“被”字形式表征。这种句式中的主体题元往往是成事—自事—态事的语义角色题元重合。例如:房子盖好了;小说写成了;衣服缝好了;鞋子擦干净了;手表修好了;白菜腌熟了;薯条炸熟了。后四个句子的主体题元“鞋子”“手表”“白菜”“薯条”甚至还兼含了“受事”角色,此时作为原本已然存在的事物,“鞋子”“手表”“白菜”“薯条”在接受新的物理作用之前的物质实体状态也被纳入了语义分析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该句式具有不带“好”“成”“干净”“熟”等结果意义成分的变体形式句,其中主体题元一般既是目的行为的受事客体,又是状态变化的经历者,即自事以及动作结果状态的体现者即态事,形成主体—受事—自事—态事的语义角色题元重合(5)这里的“主体”之所以成为题元重合的分析对象,是因为它在此表现极为特殊,同受事形成强烈反差,即由于句首句法位的原因,相关题元名词承担了句子语义主体的功能(АН СССР, 1980: 425),但与此同时它在动词情景事件中又扮演了典型的受事这一语义角色。该句首主体位的题元角色内容反映了语义体现关系中“句子同思维的联系”(Золотова, 1982: 24)。,例如:药服了;肉切了;鸡杀了;咖啡冲了。

3.2.2 动补格句式

动补格句式或动结式谓语句中,表动作结果的补词词项也是一个独立的述体。该类句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性句子类型,不同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也极为常见。例如:小姑娘跑累了;球员们踢累了;脚走痛了;手握酸了;孩子看怕了;我们想明白了;(这支歌)乐迷听腻/听哭了。句中主体题元依序分别是施事—当事—自事、自事—当事、感事—心事、智事—心事、感事—当事的语义角色题元重合。李临定曾注意到类似题元现象,他所举的例子为:“他喝醉了=他1喝酒+他2醉;他听懂了我的意思=他1听+他2懂我的意思”(李临定1980:95-96)。两个句子中的“他1”“他2”分别是“行为主体、状态主体”“感知主体、心智主体”。但这一分析局限于主体这一概括题元层面,而未深入到题元下面的语义角色层次,题元语义分析的细度及其同述体之间的语义关系准度相应受到一定影响,动词题元结构中的语义内容联系显得不够清晰、细致。

3.2.3 把字句式

把字句也是汉语里表现异常活跃的一种句子形式。把字句语义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仅表示单一的动作实施本身,还一定包含对客体事物的处置并相应蕴含表动作处置结果的语义成分。这为动词客体题元的角色增生、重合创造了条件,意味着它至少含有两个语义角色。其一是同动作实施、完结有某种直接关联的角色,其二是表示由动作处置所延伸出来的事物状态或呈现方式的角色。正是借助客体题元的不同语义角色表现,把字句式语义的事件参与者关系得以清晰反映。例如:把电线杆推倒;把饭吃完了/把衣服洗干净了/把帽子戴歪了。句子中的客体题元依序分别是受事—自事—态事、受事—态事、受事—当事、成事—态事的语义角色题元重合。

3.2.4 连动句式

连动式句子的动作主体题元也同样可能承担不同的语义角色,形成特殊的题元重合。连动句的题元重合可以表现为它的主体题元进行双施事的语义角色融合,该题元分别充当句中主事件和次事件的施事。例如:代表团到国外采购军需物资;厂长去会客厅接见客人;他们一行四人进城买书。其他形式的题元重合包括施事—受事语义角色叠合。例如:作家来到乡下构思他的下一部作品;演员上台朗诵诗歌;爸爸进卧室看报纸;小华回到屋里完成作业。句中主体题元既是实体性质意志活动、空间移动行为的发出者,又是抽象的智力行为执行者、自主的心智活动、状态的经历者。此外,连动句式中还包括施事—自事语义角色的题元重合,这在人和动物的日常生活行为、活动描写句中时常碰到。例如:奶奶回房睡觉小白蛇回到地洞里休眠;灰熊钻进洞穴里冬眠。总体上讲,连动句式的主体题元一般是两个情景角色的重合,其中第一情景角色一般为施事,而另一角色随次事件语义类型的不同而相应具体化,这些语义角色的不同呈现在汉语连动句式的情景事件语义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语

由此观之,题元重合是语言语义中一种表现活跃而具有独特语言性能的概念功能实体和操作单位,它在词汇、句法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题元重合一方面同语义模糊有关,但经过语义角色分析和认知格式塔完形心理解析,一定意义上它又超越、走出了语义模糊,题元本身表示的情景角色语义关系变得清晰。可以说,这是题元重合最大的特点,也是题元重合最为特殊的功能语义表现。题元重合不仅同动词述体语义和情景事件特点相关,而且同动词句子结构性能、句构形式密不可分,反映出句子内涵同词汇语义(词汇映射)和句法语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整体事件语义的题元重合语义功能主要通过动词情景语义类型和句式语义得以体现,动词情景语义类型中的题元重合丰富、细化了事件语义关系内容,反映出情景要素的语义潜能,而动词句式语义中的题元重合从语义角色层面揭示出句子结构的特点、功能实现方式和要素间相互交织的复杂语义关系,从题元参项角度表明句式内部结构关系及语义多向位性的深层原因。文中的分析充分显示题元重合是实现动词语义性能的重要手段,可视其为探索句子语义和句式语法语义问题的特殊题元机制。它有力提升和具化了题元参数、题元结构和题元理论的解释力,能够为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准确、细致分析提供新的理论方略和现实可行的思想路径。

猜你喜欢
重合句式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特殊句式
浅析重合闸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表针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