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域下湖南花鼓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以《刘海砍樵》为例

2021-01-02 19:37安晓通陈楼云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源语图式理论刘海

安晓通 陈楼云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湖南花鼓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花鼓戏通过运用大量的方言、俗语等文化负载词,全面展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恰当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对于湖南花鼓戏走出国门,让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以及中国戏剧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现状

统计2010—2020 年国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情况,笔者发现各大学术期刊的文献总数多达905篇,硕士论文868 篇,国内会议14 篇,国际会议4篇,发表年度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对国内外著名文学作品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析与探讨上。如对《红楼梦》《论语》《围城》等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等。

具体到戏曲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检索发现2010—2020 年仅有6 篇。例如,郭喆对许渊冲翻译版《西厢记》中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1];曹广涛、彭可欣、陈连芳则是对粤北采茶戏传统剧目《阿三戏公爷》中的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2]。戏曲作品翻译难度高、译著少,研究文献也很少。由此可见,中国戏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存在空缺现象,不容忽视。

二、文化图式理论

“文化图式理论”是从图式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图式”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新的信息、新的概念和新的想法只有在个体同已知信息存在关联时,才会产生意义”(new information, new concepts,new ideas can have meaning only when they can be related to something the individual already knows)[3]。进入 21 世纪以后,图式理论在国内迅速发展,图式理论除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外,也开始与翻译相结合。刘明东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图式领域的学者,他将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并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图式”的概念,认为“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即A-A(文化图式重合)、A-B(文化图式缺省)、A-Zero(文化图式冲突)[4]。随后他又指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图式翻译”,译者在正确理解原语文本的基础上创造译语文本[5]。由此可见,将“文化图式理论”引入翻译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图式理论对于翻译具有较好的阐释作用。

三、文化图式理论与《刘海砍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源于民间的湖南花鼓戏,语言以人物对话和对唱为主,主要为短句、简单句、歌词等,并巧用神话人物、人间传说或典故来间接表达某些意思。因此,《刘海砍樵》无疑存在很多蕴含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词语。笔者在翻译《刘海砍樵》的过程中,面对文化图式的重合、缺省和冲突等不同情景,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通过将源语中的文化图式迁移到目的语中或调整图式以及重新建构图式等方法,尽可能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与内涵。下面将以笔者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为例具体分析。

(一)文化图式重合与《刘海砍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在不同民族或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知能达成一致,原因是源语和目的语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相同或相似,因此,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能够对文化负载词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6]。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最为简单、有效。

例(1):

原文:金蟾精,你这妖孽!可恨妖孽下绝情!夺我宝珠登仙境。

译文:You devil, golden toad! The darned devil is so ruthless, robbing my pearl and go to the paradise.

“妖孽”指妖魔鬼怪之类的邪恶的事或人,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作恶多端的金蟾精。devil 在西方指的是魔鬼、撒旦,被认为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邪恶存在的形象代表。汉语“妖孽”与英语中devil 所表示的文化图式几乎相同,都表示邪恶之意,源语中的文化图式能够成功转化为目的语的文化图式,二者可以直接互译。所以,译者在这里就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妖孽”直接翻译成devil,不仅保留了源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成功激活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理解“妖孽”所要表达的邪恶之意,并且感受到语句中对金蟾精贬低谩骂的语气,合乎语境,符合审美需求。

“仙境”指的是中国古代远古神话中仙人生活的地方。而paradise 指的是“乐园,天堂”,即没有痛苦、理想完美的极乐世界。两者的文化图式也基本相同,都表示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所以译者在翻译“仙境”时同样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其原有内涵,这样就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获取相同的文化信息与阅读体验。

(二)文化图式缺省与《刘海砍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图式缺省是指源语中的文化图式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或者不够完整,使目的语读者不能在现有图式中激活相关图式以理解源语文化中的所表达的概念与内涵。《刘海砍樵》中存在大量蕴含社会风俗习惯的文化元素,其在目的语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构建出新的图式,尽量弥补信息缺失成分,帮助目的语读者减少理解障碍。

例(2):

原文:珠配宝盘法无边,荒野能变花果山。

译文:The pearl being put on a jade will be of a magic power. The power can turn the wilderness into a mountain full of fruits and flowers.

“花果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地名,它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乡,位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是作者吴承恩虚构出来的一个风景优美、有花有果树的山洞,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虽然现在有一些国家级旅游景区被命名为“花果山”,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这句唱词指的绝对不是浅层意义上的地名“花果山”,不可以音译。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a mountain full of fruits and flowers,通过构建出这样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化图式,不仅将花果山的情景清晰地描述出来,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源语文本的意思,而且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文化体验。

例(3):

原文:闭月羞花赛天仙。

译文:She is drop-dead gorgeous, comparable to fairy maidens.

“闭月羞花”这一成语和中国古代美女有关。“闭月”是貂蝉的代称,“羞花”说的是杨贵妃,人们常常用“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长得漂亮。“闭月羞花”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典故,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图式,此时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拘泥于源语文本的字眼和形式,就会使目的语读者不明所以,困惑不已。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闭月羞花”意译为dropdead gorgeous。drop-dead gorgeous 是西方常见的说法,用一种夸张的修辞来形容某人过于美丽动人、倾国倾城,其他人在见到其容颜后会因心脏无法负荷而倒地死去。译者通过构建出这样一种新的图式,弥补了文化信息缺失成分,传神地表达出极致之美。并且,这种表达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审美心理,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图式冲突与《刘海砍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图式冲突指源语中的文化图式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不完全相同或存在冲突。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也可能理解不同。因此,译者在处理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要注意明确原文化图式的含义,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来调整文化图式,使之与新信息新环境相适应。

例(4):

原文:我看你只能转身见土地菩萨。

译文:Your efforts are in vain.

“土地菩萨”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国有土地神,又称“土地爷”和“土地公公”,而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大地女神盖亚(Gaia),她创造了生命的原始自然力之一(大地)。这样看来,似乎这里的“土地菩萨”确实可以翻译为Gaia。然而,结合语境,深入分析源语文本“我看你只能转身见土地菩萨”的含义后就会发现,这里的“土地菩萨”并非字面所呈现出来的意思,其真实内涵带有贬义,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阎王爷”,也就是死的一种别称,和Gaia 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土地菩萨”和Gaia 这两个文化图式产生了冲突。

鉴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与之意义对等的词,译者根据此句所隐藏的内涵,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Your efforts are in vain”,表示“徒劳无用”,通过调整,建构出这样一种图式,使得目的语读者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源语文本的真实含义,更为恰当贴切。

例(5):

原文:男耕女织,龙凤吉祥。

译文:Men do farm work and women engage in spinning and weaving. What a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scene!

“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寓意吉庆之事、祥和之气。这里指的是夫唱妇随,吉祥如意,百年好合。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将其译为prosperity brought by dragon and phoenix 就极其不恰当。“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种全身布满鳞片的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权贵与祥瑞。但在西方人眼中,dragon 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人们视屠龙者为英雄。从两者的象征含义中不难看出,“龙”与dragon 这两种文化图式相互冲突。所以,如果将汉语中有文化内涵的“龙”直接译作dragon 而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就会用各自的文化图式来理解,这样则会产生偏差。所以在这里,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根据句子所表达的祥瑞吉祥之意,译为“What a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scene”,通过修正和调整源语文本的文化图式,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蕴含的深层内涵,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和体验。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刘海砍樵》文化负载词在文化图式重合、冲突及缺省情境下的翻译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当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图式出现重合时,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充分调动和激活目的语读者原有的文化图式;当出现图式缺省时,译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翻译方法,重新建构新的文化图式,弥补信息缺失成分,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内涵;当出现图式冲突时,译者要调整原有文化图式,可以选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基于文化图式理论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有助于克服文化多样性造成的障碍,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源语图式理论刘海
以小见大 以情动人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t Fingerprint Data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我的青春期很“刘海”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