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2021-01-03 07:22刘建兵
关键词:领悟语言文字语感

刘建兵

“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指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产生的领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对语境的直感,是个意会的心理过程,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如果教师搞烦琐的分析,灌输给学生一些教参书上的东西。文章的形象、情感都抓不到,学生也就无所收获。究其实,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感悟”。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呢?

一、积累语感——“读”而悟之

运用朗读,引发语感。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文词都特别优美。在教学时结合课文特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看课文,而是在一曲悠扬的乐曲声中,舒展自己柔美动听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一边听自己的朗读,一边想象济南的地理位置。言为心声,这自然会引发学生语感,形成了鲜明的视感形象:阳光下的老城,有山有水,暖和,小摇篮。这真是一幅色调柔和、清新怡人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感悟必须以“读”为前提。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语言生动准确,想象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悟出诗人当时的心情,领悟作者那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背诵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阅读也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接收信息。听是接收信息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时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让学生会听,在聆听中感知、吸收。说是表达,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实践,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

读课内美文积累感悟,还可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深化语感——在情境中领悟

阅读文本应该入其境,见其人,这就要引发语感,展开想象。阅读时的想象可以言传,也可意会。意会就是通过想象在头脑里形成特定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特定的环境气氛。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位学生读“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好像自己就变成了一株大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美妙的意境心领神会

语文课文中许多文本的字面意义,尤其是言外之意需要感悟。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常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好方法是“熟读深思,具体分析”。我在教学诗歌时,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创设语感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感悟,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分析的最好方法是思考。如果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领悟才深切。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把诗歌中的蕴含的意思,通过具体的语言说出来。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创设的语感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是深刻内涵或言外之意。联系实际生活去体验,运用生活积累在情境中去领悟、鉴赏,走进作者内心,悟出文本意趣,学生感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有的对老师的教育不理解,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有的因家庭的不幸而感到烦,学完课文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创设情景感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创设一座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的桥梁——情境。

三、实践语感——在训练中内化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知,还要进一步提高要求进行练笔,以巩固阅读感悟的成果,使其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在写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所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之源。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积累知识、勤写多背,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事情往往富有哲理,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获得有价值的启迪。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些感悟来源于生活,包括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领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家庭、同伴、大自然,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察要用心用脑,深入体验,真情感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经过长时间训练,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并写出感动自己和别人的文章。

“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感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能获得的,必须让学生潜心读书,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

猜你喜欢
领悟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多么痛的领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